书城哲学了凡四训(详解版)
22646500000007

第7章 命数皆定无所求

【原文】

后果为署印[1]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2],即五篇奏议[3]也,岂可使博洽淹贯[4]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5]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6]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7]无求矣。

【注释】

[1]署印:这里指代理提学之职的杨姓官员,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

[2]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

[3]奏议: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包括《文心雕龙》中的“章表”、“奏启”、“议对”这三类。

[4]博洽淹贯:指学识广博、深通广晓的人。博洽,学识广博。

[5]申文:行文呈报。

[6]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7]澹然:恬静的样子。

【译文】

后来我补贡生的事情,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感叹道:这本卷子所作的五篇策,就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博才多学的读书人,怎么能让他埋没到老呢?于是他就让县官依照行文向上级呈报,准许我补了贡生。加上以前所吃的七十一石廪米,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就更加相信,升官与贬职都有一定的命数。升官发财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时机,因此对一切都看得很淡然,没有太多的追求了。

【解读】

孔老先生的推算出现了偏差,了凡先生还没高兴多久呢,就被打击了。就在屠宗师批准了凡先生补贡成为贡生之后,屠宗师却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那个职位,接替他的杨公不认可了凡先生的能力和水平,驳回了屠宗师关于了凡先生补贡成为贡生的批准。

一下从贡生又降级回到了廪生,继续过着领取廪米的日子。降级对于了凡先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真的变成贡生又不确定了。

不久,殷秋溟宗师在看过了凡先生以前的试卷之后,觉得了凡先生是一个有大学问的读书人,这样的人不应该继续做廪生了,而是应该成为贡生,走进仕途。于是,他批准了凡先生补贡成为了贡生。这件事情并没有让了凡先生感到开心,反而让他在心里面产生了一丝绝望。

从成为廪生开始领取廪米的时候算起,一直到正式成为贡生,了凡领取的廪米的数量,恰好和当初孔老先生所推算的数量一模一样,刚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了凡先生在精神上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因为从最开始他就期待着孔老先生推算出的他的命运是错误的。可是无情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粉碎他的想法。好不容易证明孔老先生的推算错误,可是到头来还是自己错了,孔老先生的推算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了凡先生对于孔老先生的推算,再也没有任何的怀疑的态度了。这样的结果使得了凡先生开始在心里面相信命运,相信自己在出生的那天起一切都已经注定。了凡先生觉得此生一切荣华富贵都已经被注定,只能顺着命运的安排走下去,自己无力改变了。

自身的遭遇和孔老先生的推算相同,了凡只得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命运上面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有很多的典籍都记载着关于命运的事件。

例如《左传》中记载:“周内史叔服如鲁,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叔服看到孙叔敖的两个儿子,看了看就说他的儿子谷能够奉养孙叔敖,而另一个儿子难,可以安葬孙叔敖。谷一定会在鲁国兴旺发达。假如没有命运,叔服如何这样评判呢?

《左传》记载道:“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是人也,蜂目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弗听。后谋反,以宫甲围成王,缢之。”子上认为商臣是个残忍之人,劝国君不要立为太子,结果国君不听,最后导致子上反叛,如果没有命运,子上怎么知道不能立商臣为太子呢?

《汉书》也有记载:“高祖立濞为吴王。已拜,上相之曰:‘汝面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非汝耶?天下一家,慎无反。’”汉高祖看到吴王濞有反相,并告诫他不要反,天下都是我们刘家的,你千万不要反,但是后来吴王濞还是反了,如果没有命运,看相的不准,高祖刘邦怎么知道吴王濞要反呢?以上的例子都是出自二十四史,或出自儒家经典,这些事情虽不足以支持宿命论,但至少说明古人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状态做出一定的推断。

言归正传,了凡先生最终产生了宿命论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不光是了凡先生,如果了凡先生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会对命运产生敬畏。

总之,了凡先生已经被补贡成为贡生之后,由于之前的事情和孔老先生的推测没有任何差别,了凡先生就成了一个坚定的宿命论思想者,他现在就认为人的命运是天生就注定的,后天干什么都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他整个人突然间好像产生了一种无欲无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