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元戎
22794800000017

第17章 升官

对于高稼,说实话,桂如渊对他不是很熟,当然名字也是有所耳闻。

相比较于曹友闻的英气,高稼自身带着一股淡定从容的气质。身上带着强大的气场,就算是别人也无法忽略他的存在。就算是桂如渊身为穿越者也不得不对他保持敬意。

“镇帅!”桂如渊刚想开口,高稼已经开口。

“何。。。何事?”桂如渊有些猝不及防,赶紧应道。

高稼轻轻摇了摇头,笑道:“敢问镇帅如何治蜀。”

“这。。。”桂如渊突然被问道这个问题,竟然噎住了。但还是摸棱两可回道:“自然是汲取历朝治蜀的经验,用其利,避其弊。”

高稼说道:“镇帅说的有些遥远,有些不切实际,不如就拿本朝最近治蜀成功,当属现在的徽猷阁学士菊坡先生-崔与之为例。崔学士治蜀五年,这成绩是十分斐然啊。”

桂如渊问道:“敢问崔学士是如何治理?”

高稼说道:“当年崔学士治蜀为几点,一者,注重粮秣,以备不测,蜀地路险,若是从成都府路运粮,中间折耗者不可算计,崔学士故设鱼关,利州等粮仓以自给,既能军用,又能利民。二者,注重边境通商,移檄茶马。凡此种种,蜀中大治。镇帅若想治理蜀地,不妨学一学崔学士的做法,几年间,蜀中必然大治。”

桂如渊听完,陷入沉思。但很明显,这是唯一一个这些天不和他扯皮的官员。

“受教了。”桂如渊神情严肃的望着高稼。

高稼也不欢喜,而是脸上一片风淡云清。淡淡说道:“谢镇帅夸奖。”

“高通判有高见,本帅治蜀需要像高通判这样的人,我想留下高通判随使司参赞,本帅以后若有不懂之处。便可以时时找高通判解惑。不知道高通判愿不愿意。”对于治蜀,桂如渊心里是没有底的,他没有具体治理的经验,也没有那种天生的能力。如今高稼两三句间便道出信息,虽然很简略,但至少作为过来人,他经历过蜀中治理的黄金时代。若能留下他,那么自己的负担将减少许多。

高稼并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站了好一会儿。朝桂如渊微微弯腰施了一礼,“高稼领命。”

“好!”桂如渊激动的拍了下掌。“另外,张知军,何都统,曹教授,如今三关已无守将,本帅的意思,是想令三位前去镇守这三个咽喉之地,不知道三位意下如何?”

三人当即握拳道:“末将(下官)领命!”

“好,曹友闻听命,今你为天水军教授,本帅今命你为仙人关镇守兼成州通判,利州路御前诸军副都统,因为你之前守城有功,我已向申报行在朝廷。凭借战功,你应该可以双转。”

“谢镇帅举荐之恩。”曹友闻此时激动说不出话,之前他只是个从八品的军州教授,如果实现双转,亦是迈入正七品行列。也算是迈出了一大步。

“张维听命!”

张维出列道:“下官在。”

“你身为天水军知军,鞑子袭来时,不临阵脱逃,而是坚守迎敌。此勇可嘉。本帅迁你为七方关守将,迁阶州通判,利州路御前诸军副都统,因你本来就是阁门宣赞舍人,如今你也有战功,你也可以双转。”

“谢镇帅举荐之恩。”张维听完也是很高兴。毕竟如果是双转,那么他现在是从七品的职官,这样他就可以直接跃入从六品行列,也是不错的嘉励。

“沔州副都统何进听命。”

“你与他们二人相似,也是守土有功,但你是武资,之前你只是正九品的仁勇校尉散官,所以此次双转,你或许也可以迈入差遣行列行列,今本帅命你为武休关守将,转利州路御前诸军副都统,暂领凤州兵马指挥。”

“末将谢过大帅。”

可能上面对双转等词语有些不懂,这里说一下宋朝官制。按朝廷制度,叙论官员品级之时,以阶官为准,所以以张维为例,从从七品升入从六品,勉强算是跨进了中级官员行列。值得注意的是,大宋的朝廷命官,无论文武,一般来说有三个头衔。一为阶官,二为虚衔,三为差遣。其中差遣才是官员真正负责的事务,称为“职官”。

而双转,就是你有战功,本该官升一级,只要是在第四十二等以上,到第三十五等为止。只要在这八级之中,就可以升两级。该升两级升四级,该升三级升六级。而第三十四等到第二十三等这十二等,一般来说不作为升迁必经阶梯。比如第四十四等的修武郎,连升两级到第四十二等的武翼郎,看起来都是郎,然鹅官阶不一样,修武郎是正八品,而武翼郎是从七品,所以武林外传邢捕头说得好,“娘亲耶,这一不小心很容易影响仕途的。”

而对于武将而言,沙场玩命带来的升官更是刺激。比如,按照惯例,新帝登基,一般文武百官阶位俸禄各升一等,如果这个武将是第四十二阶武翼郎,那么他可以升到四十一阶。可他的阶官处于三十五至四十二之间,可以“双转”,遂升到四十阶武经郎。接着他与敌国交战,斩首千余。这个算是不错的数据,可如果枢密院认为这不太可能,只转一阶,又因在“双转”之列,于是升入三十八阶武节郎。再叙之前立下的大功,这是诸军都亲眼所见,没有半分虚假,于是转三阶。继续双转,又跨过不作升迁之必经阶梯的第二十三至三十四等,就直接提拔为第二十阶正七品武经大夫的阶官,有时还可以供西京左藏库使这个差使。

而知州也是,太祖皇帝立国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便开始削弱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知州事”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为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制.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当时人视之为“监州”,则更符合其身分。所以说当时的知州事品级都在二品以上,是皇帝的亲信和耳目。当然特殊地方也有特殊规定,像关外五州一般都是知州兼通判。而像成都府顺庆府这样的大城,知府是当地的军政长官,有时还得充任职务。

凡此种种,桂如渊自然是捋不清。这些说辞,都是他连夜和学生曹友万商讨出来的结果,死记硬背方才有了些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