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40

第40章 临刑不惧七龄童

七岁之身,对于常人来说,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是倍受父母呵护、兄姊关照的宝宝。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却有一名无辜的七岁女孩,惨遭一代奸雄曹操的杀害,临刑前毫无惧色,是世人罕见的少年英雄,她就是我们大家幼年的学习榜样、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的女儿。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廿世孙。孔门之后习文崇儒者众,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升官进爵的机会也就相对地多于平头百姓。孔融的七世祖孔霸曾是汉元帝刘奭的老师,官至侍中(侍奉皇上左右);他的父亲孔宙则官为泰山都尉(军事长官,相当于当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所以说,孔融自幼生活在官宦人家,衣食富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是兄弟七人中的六弟,天赋聪颖,深谙孝悌之礼,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就懂得约束自己,礼让兄长,将大梨留给别人,自己拣小的吃。因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孔融让梨”。

孔融既具天赋,又擅长口辩。十岁那年,跟随父亲到京城长安,常常听到人们称赞汉灵帝时河南尹、当时“八俊”之一的李膺为人耿正、为官清廉,他顿时心生羡慕,渴望认识这位大贤,便请求父亲允许他前去拜望。李膺一向以“简重自居”,很少接待宾客。曾吩咐府中的看门的人,除非当世名流、自家世交和亲朋好友,其他人一律免见。一日,孔融穿戴整齐,大模大样地去了李府,门丁见他是个孩子,不可能是社会名流,便问他与李家是什么关系,他昂头答道:“我乃通家子弟,与李家世代多有交往。”待他见到李膺,自报家门后,李膺反复思忖,觉得他李家与孔家没有关系,便露出了怀疑和不高兴的样子。孔融见后,趋前一步,用着沉着认真的口气说:“我家老祖宗孔子与您家的老祖宗李聃曾为好友,我家先祖还曾尊拜李老前辈为师。所以说,我们孔李两家是‘通家子弟’啊”。当时李膺和在座的其他宾客见一个孩童能说出这番话,而且神态落落大方,语言流畅,都很赞赏他的敏捷和才华。但也有人觉得这个小孩子是有备而来,如果再深谈下去,就可能不会应对了。这个人便是太中大夫陈大炜,遂说道:“有人幼年可能很聪明,但长大了就未必聪明了。”说完,还以略显轻蔑的眼光瞥了孔融一眼,那眼神似乎在说:“我指的就是你。”孔融听后,依然很得体地说道:“您说得极有道理,我想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在座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陈大炜虽然心中不悦,但也不得不称赞说:“这孩子思维太敏捷了,长大了会很出色的。”

其实,孔融少年是很不幸的,他十三岁时父亲英年早逝,是母亲把他们兄弟七人教养成人。他的母亲贤惠且具才学。在她的教诲下,孔融不只“好学博涉”而且养成耿介、豪迈、重节义、轻名利的优秀品格。待到成年以后,果真成了大器,不只才华过人,且胸怀广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公元189年,三十四岁的汉灵帝刘宏驾崩,外戚何进当权,立少帝刘辩为皇上。孔融被征召为中郎将(管理皇帝侍卫的长官)。后何进被杀,董卓又废刘辩改立刘协为帝,遂“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横跋扈。孔融看不起他的卤莽和霸道,“常忤卓旨”。因此,董卓很不喜欢他,一再降职。先是降为议郎(司顾问应答职)。不久,再降为北海(今山东乐昌县)郡守,故又称孔北海。他虽屡遭贬谪,但自幼养成的优良品性不改。在北海牧任内,广交社会名流、大贤大儒,常常宾客盈门,文人雅士接踵而至。他因此曾欢笑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由此可以看出,他根本没把官职、薪俸等挂在心上,只须高朋满座、共饮美酒,就其乐无穷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耽误政事。相反,他是个忠于职守,关心属下,善纳谏言,修正缺点,主持正义、体恤百姓的好官。乐昌县当地的百姓每提起孔北海都会啧啧称赞。

孔融为官的时代,正是各路诸侯相互倾轧、战火纷飞的时代。几经转折,孔融又归属了曹操。曹操的奸诈残忍与孔融的刚直不阿,注定了两人不会和谐相处,这就为孔氏一家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

孔融只有一儿一女,他视为掌上明珠。但管束严格。他以自己的母亲为榜样,教他们刻苦学习,教他们刚毅做人。一次,他向两个年幼的孩子讲起一则故事。他说:“有一个小伙子的好朋友犯了事被官府捉拿,便躲藏到这个小伙子家里。当时这个小伙子不在,他十六岁的弟弟便热情地留他住下。很快,事情败露,官衙前来搜捕,那个人逃脱了,差役便以窝藏逃犯的罪名逮捕了小伙子兄弟两人。在审讯中,哥哥说:‘那个人是我的朋友,要治罪应由我来承当’;而弟弟则抢着说:‘那个人虽说是哥哥的朋友,可他投奔我家时,哥哥没在,是我做主留下了他,所有罪过应由我一人承担’。正在兄弟二人争执不下时,他们的母亲来了,面对大堂上的种种刑具和厉声厉色的县官,她从容说道:‘我是一家之长,家里的事应由我担着。请你放了我的两个儿子,按律治我的罪吧。’县官见母子三人争着承担罪责,不好下判,便上呈皇帝圣裁。皇帝说:‘应当治哥哥的罪。但念他时不在场,可从轻发落。’”两个孩子听完,深为感动。孔融接着说:“那个小伙子就是你们的伯父孔褒,弟弟是我。两人的母亲自然是你们的祖母了。”他的这一补白,使一双儿女十分惊喜。特别是小女孩,竟拍着一双小手说:“太棒了。我一定向爸爸、伯伯和奶奶学习。”

孔融有一位名士朋友叫弥衡,这个人“性刚傲物”,对拥兵自重的曹操非但不予尊重,反而很厌恶他那“宁肯我负天下人,决不许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曹操要见他,他称病不往,曹操很生气,便让他去做鼓吏。当曹操大会宾客令他去击鼓,想以此羞辱他时,弥衡灵机一动,褪掉一只衣袖,赤着臂膀用力击着鼓,并边击边骂,把曹操无情无义、滥杀无辜,特别是将他的救命恩人郝伯奢灭门全家的恶行尽数道出,演出了一场“弥衡击鼓骂曹”的千古名剧。曹操大怒,面对孔融说:“弥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乃送与刘表,而刘表又借江夏太守黄祖之手,将弥衡杀害。

曹操本来就不喜欢孔融,弥衡又是孔融推荐给他的,他认为弥衡的“击鼓骂曹”都是孔融在背后唆使的,所以他非常怨恨孔融。

后来,曹操大败袁绍,占领了冀州城。他放任部下大肆抢掠奸杀,纵容儿子曹丕霸占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对所有这些孔融都很气愤。无奈之下,便提笔上书曹操,劝谏他以史为鉴,接受夏桀、商纣、周幽等王无道丧国的教训。曹操见了,非但不以为诫,反而对孔融更为不满,一心想除掉他。但因孔融的名气太大,他必须暂且忍隐,俟机行动。

公元208年秋,曹军攻打荆州的刘表和刘备时,在博望坡大败于诸葛亮的火攻。曹操不甘心失败,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再次攻打刘表、刘备。孔融劝阻说:“刘备、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他们的征战是为了光复汉室,军队是仁义之师;而你发动大军去攻打他们,乃师出无名,为不义之师,是不会取胜的。”这些话恰是曹操所极不愿意听到的,对孔融更是恨上加恨。紧接着又有人编造谎言,说弥衡曾吹捧孔融是“活着的孔子”,孔融则恭维弥衡是“复活的颜回”。曹操听后怒而大笑说:“好你个活着的孔子,我要让你和复活的颜回一样,到阴曹地府相见。”于是,下令逮捕了孔融和他的妻子。当时,他的一双儿女正在寄养的亲戚家院子里玩棋,这位亲戚听到孔融夫妇即将惨遭杀害的消息后,便督促他们赶快逃走,寻找一条生路。九岁的哥哥一时茫然,不知所措;而七岁的妹妹却神态镇定地叹道:“有一句成语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看来我们是逃脱不了的。”一旁的人听了,无不感动悲伤。这家女主人为了安慰两个孩子,便急忙端出两碗肉汤给他们喝。哥哥正很口渴,接过肉汤便喝,而妹妹则很忧伤地说:“听父亲说,曹操是个阴险残忍的奸雄,杀人如麻。因为父亲不赞成他的野蛮横暴,他早已对父亲恨之入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现在我们的父母被他捉了去,一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我和哥哥也会很快被杀害,这种时候,我哪里还喝得下肉汤啊。”哥哥听了妹妹的话,放下肉汤号啕大哭起来。很快有个好心人将此情形报告给曹操,想以此引发他的怜悯之心,放过这两个孩子。谁知曹操听后,非但没有丝毫感动,反而萌发了一种更为惨无人道的想法——他要亲眼看看这个七岁的小丫头,在屠刀面前会是什么样子。她还能如此从容不迫吗?于是下令,立即捉拿孔融的一双儿女。

阴森可怖的刑场,四周有许多围观的人。他们只听说曹操杀了孔融夫妇,还要加害他们的一双儿女。孔融就刑时已经五十六岁,所以大家猜测他的儿女一定是成年人了。谁知,当一群差役把一对被绑着的兄妹带到刑场以后,大家才看清,原来是两个年幼的孩子。人群不由一阵骚动,窃窃叨念:“这么兴师动众地惨杀两个孤苦无靠的小孩子,算什么本事啊,这也太没有人性了。”许多人担心两个孩子见了刀斧手会吓瘫的,便默默宽慰他们说:“孩子,快闭上眼睛吧。”

曹操听说小女孩比哥哥有胆识,便下令先杀哥哥,让小女孩多受些折磨。当刽子手手持明晃晃的大刀走向男孩时,男孩吓得本能地倒退了几步,妹妹见了,鼓励说:“哥哥,别怕,人们不是说,人死了会有灵魂么,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很快就要见到父亲和母亲了,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顷刻之间,哥哥果然镇定了,直到喷洒出一腔热血,仍然直挺挺站立着。妹妹面对这极为恐怖的景象,不只没有丝毫惧怕的样子,反而从容自若地伸长了她那细嫩的脖颈,挑起双眼对刽子手说:“快来吧。”那个刀斧手杀过许多人,可从来没杀过七岁的女孩,更没想到这个孩子会如此凛然不惧。他倒一时手软了。就在这刹那间,曹操一声怒吼:“赶快下手!”

七岁女孩引颈受戮,感天动地,令众人挥泪,也会使史学家为之挥毫泼墨。只可惜,所有记载都称这个小女英雄为孔融女,却没有送她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