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个蚕茧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主持工作的那个年轻人找来了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进行鉴定。刘崇乐先生初步断定是桑蚕茧,这个年轻人也知道了这半个蚕茧意义之重大。由于这出土的半个蚕茧比西阴村家养的任何品种个头都小得多,可知不是后来放进去的;因为埋藏的位置比较深,茧壳周围的土体也没有任何受到扰动的痕迹。此外,蚕茧被利刃平直切过的剖面排除了野蚕吐的可能性。如果刘崇乐先生的这一断定成立的话,这就意味着这半个蚕茧是当时发现的最为古老的蚕茧,其科学价值重大。
治学严谨的年轻人后来多方求证,先后找寻了多家科研单位,最终在华盛顿史密森研究院科研仪器的帮助下认定这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确为蚕茧。
这半个蚕茧已经被切开,那有什么用途呢?
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利用蚕茧。起初,他们是把茧壳划开,取里面的蛹做食物,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也是为什么蚕茧被切开的原因。后来,在恶劣环境中艰难生存的祖先们发现茧壳是一样不可多得的好东西,它不但比麻轻且韧,因此随着我们祖先智慧的积累,他们逐渐学会了养蚕抽丝,由此演进出影响深远、美名远扬的丝绸。而这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都是一次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飞速提升。
作为中国远古丝绸的见证,那半个蚕茧最终落根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一直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为我们述说着中国璀璨的文明。
不锈的“阿育王铁柱”
根据我们的常识,铁器暴露在空气中经风吹雨打后,早晚都会生锈,但是世界闻名的印度“阿育王铁柱”竟然一点都不生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阿育王铁柱”在著名的库杜布高塔的院墙内,地处印度首都新德里南郊。“阿育王铁柱”高约七米,直径半米,就是这么一根不起眼的铁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当地人称,只要能背靠铁柱将它环抱,许下的心愿就一定能够实现。就是这一根铁柱,从未生过锈。
科学家对铁柱的成分做了一番详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铁柱内碳、硫、磷和氮的含量都极低,而铁的含量竟然高达99.72%,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精纯无比的铁制品。研究成果一公布,钢铁厂的工程师不得不承认以他们的水准,这么高的精纯度和千年不变的抗腐蚀性很难协调。很奇怪的是,从铁柱上取下来的铁片,在实验室里表现十分平庸,在水环境下,竟然一夜之间便生锈了。
从铁柱上刻着的梵文来看,这根铁柱是从印度东部的比哈尔邦建造后移过来的。比哈尔邦地下矿产丰富,是印度的重工业区之一。那么,不生锈的“阿育王铁柱”和当地的原材料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很遗憾,科学家经过分析后,发现比哈尔邦的铁矿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最近,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后,认为是铁柱外部非常薄的保护膜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层保护膜是由铁、氧和氢按一定比例构成,而这层保护膜是在磷的作用下形成的。磷与铁和空气接触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了磷酸氢盐的水合物,也就是那一层保护膜了。不过,世界上任何铁器制造都会有磷杂质的渗入,为什么只有“阿育王铁柱”如此特别呢?这一点印度理工学院的专家们并没能解释。
气象学家在分析了新德里地区几百年来的气候后,发现这一地区一年中,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干燥,相对湿度不超过70%。而铁在湿度80%的条件下,才能和空气反应,形成微电流,造成腐蚀。而在新德里,一年中满足要求的天数不超过20天。不过,这个观点也不是没有漏洞。我们知道铁的腐蚀过程相对缓慢,而新德里不可能千年来滴雨未下。只要有雨水,历经千年的时光,铁器都应该被腐蚀。
另外,在印度的达哈、辛哈勒斯、克那拉克都发现了含铁纯度高达99%的铁柱,也都历时千百年,却少有锈迹。
布卡南博士在1807年出版的《在南印度旅游》一书中,描述了印度人加工制造钢铁的土方法。这些土方法,相比于当今的冶金技术都有值得学习和仿效的地方。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古印度的造铁工艺,或许古印度人正是凭借特殊的造铁工艺,才成就了千年不锈的“阿育王铁柱”。
一万年前的核战争
一万年前发生了核战争?这样的论调不新鲜。
非洲中部的加蓬共和国,奥克洛“核反应堆”已然安全运行了二十多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几千年,而在几亿年前的恐龙化石中,发现了穿便鞋的人类脚印化石;人类懂得穿衣服不过四千多年,而南非历史上万年的“白妇人”壁画中,妇人的打扮同今天的妇女没什么区别……
种种例子表明,在几万年前,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个文明还不清楚是由外星人还是人类创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星球上曾经有着璀璨的文明。为什么这些文明凭空消失了呢?
近代的研究表明,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遇过大洪水、大爆炸的袭击,因此古文明一次次被毁灭,但也一次次被重建。古书中记载的各种“ 传说”,也不尽是传说。历史学家考察后发现,大洪水的传说距今1.2万年,也正是冰河解冻的时期。传说里的故事真的如此巧合吗?是巧合,还是必然?
在《梵蒂冈城国古抄本》中提及了一座拥有1.6亿年历史的城市——“亚特兰蒂斯”,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在大西洋找到的史前文明,隐约印证了这座城市的存在。古本里描述了亚特兰蒂斯人富庶的生活,他们不用劳动,一切都是自动化。由于亚特兰蒂斯人用脑高达90%,他们不但制造了机器人,甚至可以和动物自由沟通。似乎,在1.2万年前,人类文明已然超过我们。
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经描述了一种威力惊人的武器:这是一枚弹丸/却拥有整个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热的烟雾与火焰/明亮如一千个太阳/缓缓升起,光彩夺目……/这是一种神秘的武器/是钢铁的雷电/死神的巨大使者/把整个伏里斯尼斯和安哈克拉斯民族/烧成灰烬……
《摩诃婆罗多》描述的一场战争,让人不禁毛骨悚然:“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
这里头的描述,曾经被考古学家称为“夸张的诗意化描述”。但在美国成功试验出第一枚核弹后,人们再回头认真审视这部史诗,发觉它里头的描述或许真是写实性的描述。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1800摄氏度的高温。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面对这些既有文字记载又有物证的故事,不得不让人相信史前文明的存在,但也有人宣称这只是他们的穿凿附会,在逻辑上不够严密,欠缺考据。事实究竟如何,相信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二十多亿年前,十几座天然核反应堆神秘启动,稳定地输出能量,并安全地运转了几十万年之久。为什么它们没有在世纪大爆炸中被摧毁?是谁保证了这些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莫非它们真的如世间的传言那样,是外星人造访的证据,或者是上一代文明的杰作?
1976年6月,法国的一家工厂从非洲中部的加蓬共和国进口了一批铀235(核燃料)矿石,经检测发现其含铀不足0.3%,远远低于自然矿石0.7%的含量。这一奇特现象立即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经过三年多的研究,科学家终于得出了结论——奥克洛铀矿存在着一个十分古老并且保存完整,已运行几十万年之久的核反应堆。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刻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不禁问道:20亿年前的反应堆是谁设计、建造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显然,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不可能是天然存在的。核反应堆是能维持可控自持链式核裂变反应的装置,这样一种装置需要高度精密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科学家的严格监督下,由专业的从业人员建造。人类自己也是在1942年由美国设计并建造出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才揭开了新能源的大幕。而且,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核反应堆方圆有几公里。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m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废物,并没有扩散,而是局限在矿区周围。相比于奥克洛“核反应堆”,人类目前建造的最好、最大的核反应堆也显得黯然失色。
此外,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发现奥克洛反应堆裂变的进行和停止是有周期性的,每30分钟的裂变反应之后就会有两个半小时的间歇,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科学家们正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
这一切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
距今20亿年前,在奥克洛建造核反应堆的是地球上的人类吗?可是据研究,早在20亿年以前,地球上还只有藻类这种单核细胞,离人类出现的时间相差了将近20亿年。
有人把这一难以解释的现象归到外星人身上,认为在20亿年前,外星人乘坐“原子动力宇宙飞船”来到地球上,并选择了奥克洛这个地方建造了核反应堆来获取能源。后来他们离开了地球,返回遥远的外星球,地球上便留下了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核反应堆。
但有些科学家做出了更大胆的推测,认为在现代人类文明之前,人类已在地球上创造了史前超文明。古生物学家认为,在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地球上的生物经历过5次大灭绝,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因此,有人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后来遭到了大灭绝,原因可能是那些文明生物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使得所有的史前文明同归于尽,只留下一些无法解释的遗迹。
可怕的球形闪电
先来了解一下有关雷电的知识。雷电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以及比较少见的球形雷等。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大地、防雷装置或其他物体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感应雷是指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雷电波侵入是指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线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比较少见的球形雷是在雷雨天气时,由一些突出物体感应电荷而形成。球形雷一般又称滚地雷或球状闪电,但是,科学家指出,球形闪电实际上不是闪电,而是与电磁场有关的等离子态发光球,所以称之为“球形闪电”是不准确的。球形雷十分光亮,略呈圆球形,直径大约是20~50厘米。通常它只会维持数秒,但也有维持了1-2分钟的纪录。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关于球形雷的报道。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皇帝内侍李舜举家遭雷击的情形:有一团火球穿过窗户进入室内,家人视为起火,纷纷逃出。雷击过后,发现窗纸被熏黑,墙上挂的一把宝剑在鞘中化为液体,而漆布刀鞘却完好无损,室内其他物品均丝毫无损。
1963年有一天,一架从美国纽约飞往华盛顿的539号班机也遇上了球形雷。当时雷雨大作,突然从机舱门口窜进一个火球,直径约二十厘米,色白偏蓝。火球沿机舱走廊向后移动,进入盥洗室后消失。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灾害。据目击者称,雷击现场有一片红光,这正是球状闪电的特征。
人类自从开始研究球形雷后,就希望能够在实验室中成功制造出球形雷。最近,德国马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成功制造出只有在雷暴天气中才会出现的球形闪电。该闪电其实是一个球形等离子体,直径20厘米,持续了近0.3秒。科学家希望该试验能帮助了解这一奇异现象,并为核聚变发电站的等离子体研究提供参考。后来,以色列科学家曾利用微波汽化不同材料制造出球形等离子体。不过戈瑞德·伐斯曼恩等人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他们认为,这样制造出的球形闪电与自然现象更加接近。
伐斯曼恩说:“很可能是电火花和水相互作用导致了球形闪电,因此,我们利用5000伏的瞬间高压放电,在玻璃水槽中制造出了球形等离子体。”水槽中有两个电极,其中一个利用陶管与水隔离。高压使水中出现了60安培的电流,它进入陶管并使附近的水蒸发,进而出现了由电离的水分子组成的明亮球形等离子体。尽管该球体会发光,温度却很低,放在它上面的一张纸被顶起却没有被点燃。当电流中断后,该球体持续了0.3秒,这比通常的等离子体的寿命要长很多。目前,实验室和核聚变发电站中的等离子体一般只能持续几毫秒。
总之,球状闪电不仅有趣,而且包含了很多秘密,一旦了解了它的本质,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或许会有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们不仅能找到人体自焚和通古斯大爆炸的元凶,更能由此找到高效、清洁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