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01

第101章 “偷粑粑”和“送粑粑”

居住在贵州省六枝特区落别乡与世界著名风景区黄果树瀑布交界处的布依族,举行婚礼时有一个富有情趣的风俗习惯,叫“偷粑粑”,“偷粑粑”的人叫“报鼓”,是新郎家专门请的两个男青年。

举行婚礼时,新娘家预先打好两个体积一样,重量相当的糯米粑。这种糯米粑一般为八升或一斗米一个。但也可根据女方的家底来计,四升或六升也行,升数一定要是双数,取成双成对之意。粑粑打好后,就把它放在家神前的两张八仙桌上,以求祖宗保佑婚礼顺利进行。

婚礼前一天,报鼓就去新娘家“偷粑粑”。这一天,新娘家的人必须有所装备:有备臭鸡蛋的,有备烂泥巴的,有备粘草籽的。总之,大多数都是臭东西。如果新娘家要把粑粑送到村外去,那就要预先通知新郎家,新郎家好派报鼓来偷。

新娘家送粑粑到村外去的时间,常选在傍晚。这时,新娘家派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粑粑向村外通往新郎家的路上挑去。他的后面则跟着一群事先安排好的打报鼓的小孩。当挑粑粑的青年把粑粑挑到预先选好的地点时,便把粑粑(一般都用布袋装好,现在多用塑料袋)挂在树上或放在路旁石头上,有的甚至在水田里放块大石头,再把粑粑放在石头上。总之,要把粑粑放在离大路较近且又很显眼的地方。

在报鼓未来之前,新娘家的人要各自隐藏在不能让报鼓看见但又看得见放粑粑的地方。等到来“偷粑粑”的报鼓一人抱一个粑粑时,新娘家挑粑粑来的小伙子就大喊一声“打报鼓”,霎时应声四起,小孩们便从四面八方包抄过去,把自己准备好的臭东西使劲往报鼓身上扔。

此刻,“偷粑粑”的报鼓要赶快跑,并且跑得越快越好。如果跑得快,就少挨打,跑得慢就多挨打。新娘家的人则在后面猛追。但追了一段路程或者实在追不上后就不追了。据说这种习俗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

从前,落别一带有个美丽的布依姑娘名叫阿菊,她长得像一朵红艳艳、香喷喷的刺梨花,引得黄果树周围四十八大寨的布依小伙子像蜂子朝王一样争先恐后地与她浪哨(谈恋爱)。

一天夜晚,月明星稀,风清烟净,一个英俊的布依小伙子吹着木叶来到阿菊的竹楼下向她求婚。这个长得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要多能干就有多能干的小伙子名叫阿牛,他唱起歌来连箐林里的金画眉听了都不好意思开口。阿菊听见他那震山动水的木叶声,便停下纺车推开竹窗侧起耳朵听,只听阿牛唱道:

月亮出来月亮明,照得竹林冷清清。

哥在林中等小妹,不见妹来心不平。

阿菊听了,情不自禁地回唱道:

月亮出来月亮高,照得竹林起波涛。

小妹下楼来会你,郎吹木叶妹吹箫。

阿菊唱罢下楼来,和阿牛漫步竹林中。两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便私下订了终身,阿牛决定第二天回去备办聘礼来接阿菊。

可是第二天阿牛刚走不久,一个凶狠霸道的财主便带着人挑起金银财宝来买阿菊。阿菊虽然死活不答应,但阿菊的阿爸却被金银财宝晃花了眼,当下便答应了财主的要求,立即杀鸡做“鸡八块”招待财主。

阿菊急得赶忙给阿爸磕头求情,可是见钱眼开的阿爸理也不理她。他已打定主意,只等时候一到,便把阿菊塞进财主的花轿抬走。

阿菊的阿妈可怜女儿,便悄悄叫阿菊的两个好女伴快去给阿牛报信,要他赶快设法来把阿菊接走。

女伴追了一段路,便在一个河沙坝赶上了阿牛。阿牛一听财主要买走阿菊,便急得怒火中烧,立马在半路上请了两个布依小伙和一个布依姑娘去接阿菊。

他们才走近阿菊的寨子,便见阿菊家房前屋后围满了看热闹的人。阿牛便躲在寨子外的树林里,让两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去接阿菊。

五个人刚把阿菊悄悄接出门,就被阿菊的阿爸发现了。于是,他便喊起寨上人赶快拿起石头边打边追。两个小伙子让四个姑娘先走,他们在后面一边抵挡一边跑,跑过几个山寨后,寨上人由于同情阿菊,便假意追不上,放走了阿菊他们。

从那时起,布依人接新娘时,便要这样追追打打地送亲,后来就演变成了“偷粑粑”的奇俗。

粑粑被“偷”走后,新娘就开始动身。

报鼓“偷”粑粑后不能先回到新郎家,要在半路上等新娘。新娘来后,由到半路上来迎接的娅鼓(一般都是新郎的妹妹,如果新郎没有妹妹,就找一个较亲的同姓小姑娘代替)在前面引路,新娘则夹在两个伴娘中间,后面才是“偷粑粑”的两个报鼓。

如果新娘家不告诉新郎家粑粑被送到村外,那新娘就要在婚礼前一天动身,然后由娅鼓到村外去迎接,晚上报鼓才去新娘家“偷粑粑”。但此次“打报鼓”的方式和在村外打的方式有所不同:新娘家“打报鼓”的人虽然要隐蔽好,门却要大开着,等到报鼓一人从八仙桌上抱起了一个粑粑时,新娘家才叫一个年龄较大的人大喊一声“打报鼓”,小孩们才能开始“打”。这时,只要报鼓跑出村去,新娘家的人就不能再追了。

新娘来到新郎的村里后,要先在别人家里住一夜,次日清早天不太亮时才到新郎家去。新娘进门后,新郎家就把“偷”来的粑粑切成小块用油炸好,然后由新郎、新娘用碗盛来按新郎家人的辈分、年龄大小顺序敬给老人们先吃。这样才能表示出新郎、新娘的孝心。随后同一辈的人才能来吃“喜粑”。

进新郎家门后的新娘一直要由娅鼓和同来的两个伴娘陪着,到第三天中午吃了“别亲饭”后再由报鼓和娅鼓送她回娘家。此时,新郎家照样要备好两个粑粑,一捆土烟(约3斤),一匹够做一条裙子和一件衣服的好布送去。所不同的是,新郎家送去的粑粑要比去新娘家“偷”来的大,否则就会被讥笑为吝啬人家。此时回送的粑粑则表示新郎、新娘双双相处和睦,白头偕老。

到了新娘家,新郎家去的人同样要吃“喜粑”,热闹一番。新娘家同样要把新郎家送来的粑粑切成小块用油炸好先给老人们吃后再给一般辈分的人吃,接着又给较亲的本家各送去一块没有炸过的粑粑,以表示新娘带回来了喜事。最后由新娘家亲自办一桌“送亲酒”,招待报鼓和娅鼓。吃这顿饭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喝一点酒。以示两亲家久长久远。吃饱喝足后,报鼓与娅鼓就起身上路回新郎家,至此,整个婚礼才算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