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00

第100章 晋南婚俗——教媳妇

晋南的“教媳妇”,有的叫“调媳妇”,有的叫“淘媳妇”,有的叫“拜故事”。不管叫什么,其目的都是要求对新来的媳妇进行全面的目测、口试、考核、启发、教育,使其就范。“教媳妇”的内容很多,诸如夫妻和好,生男育女、孝敬父母,乡规民俗等都在其列。通过一些含蓄的故事、笑话以及小型的表演活动,对新郎新妇启发诱导,使其很快地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三日里头没大小,孙子爷爷胡圪搅”。结婚三日之内,左邻右舍以至整个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去看“教媳妇”。长辈看,主要以“教”为主。比如新媳妇因环境陌生而“扭”,不愿开口时,他们便以长者的身份耐心地劝说:“这是咱们这里的规矩,谁家都是一样的,要听伢大家的话。”或者新媳妇不懂本乡风俗习惯,有些行为欠妥,他们也以长者的口气去劝告,以免引起大家的不快。小孩们看,主要以看热闹为主,有时还要讨点好吃的。他们眼里看着,心里记着,嘴里还唱着:“新媳妇,新媳妇,给我一个糖核核。”有些小孩因营养不良,出牙齿过迟,那些老太婆就领着他们让新媳妇用手指头在没出牙的地方摸一摸。在人们的心目中,新媳妇是吉祥人物,让她摸了,牙齿出得快。

“教媳妇”活动的主角是年轻人,但他们是不许直接和新媳妇对话的。不论让新媳妇干什么,都要通过陪郎(陪伴新郎的青年)督促新郎,又由新郎来督促新娘实行。比如教故事,每说一句,都要由“随房”(即陪郎)说给新郎,又由新郎督促新娘去说。有的爱出风头的青年常常出个怪点子,如《裱顶棚》《吃鲜桃》《溜西瓜皮》等,新媳妇嫌羞不肯做,出点子的人便要打“随房”,“随房”打新郎,新娘心疼了,顺从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旧社会,“教媳妇”的场合出现的都是男青年,没女青年的份儿。出嫁了的女子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不能参加,未出嫁的姑娘感到害羞,只能偷看、偷听,不能抛头露面,以防别人耻笑。有一首诗曰:“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照镜光。门外鼓乐吹打声,打着心里如意郎。”活画出了姑娘们看“教媳妇”时的心态。

“教媳妇”在民间又叫“拜故事”,每讲一个故事,先要让新媳妇站起来拜三拜才开口,讲完再拜三拜才能就坐。如果不按这个规矩办事,就得罚新娘从头重来一遍。

第一个故事叫《吃长命子》(长寿面)。这是新媳妇到婆家吃的第一顿饭,取“举案齐眉”之义。参加者有新郎、新妇和陪新郎新妇的人。八个菜碟,四大四小。小的是韭花,取“长久”之义;“蒜薹”取“会打算”之义;杏仁取“兴旺”之义;芹菜则取“勤俭”之意。其他四个碟中盛的都是葱根、胡萝卜头,鸡蛋壳,炭料疙瘩等废弃之物。每动一样菜,都要见景生情说一句吉利话。如吃韭菜时,陪吃的人就要说:“韭呀韭,吃韭菜,天长地久久相爱。”吃芫荽(方言叫“言许”)时,取的是“延续”之义,吃时要说:“芫荽芫,吃芫菜,芫把轱辘绞水来。”同时还要对新媳妇进行生儿育女的教育,陪新媳妇的人指着那些不能吃的废菜说:“吃个鸡蛋壳,生的娃娃白又光(读”锅“音)。吃了葱儿根,聪明伶俐有十分。吃了胡萝卜底子,养个好看的女子。吃了炭疙瘩爷爷(念牙牙),生个可爱的娃娃。”这是“拜故事”的开场锣鼓。

第二个故事是《拜四角》。让新媳妇站起来与新郎手托手在炕上转一圈,边拜边说:“拜——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儿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四个角儿踩遍了,知道油盐火罐了。”

第三个故事是《摘花》。新媳妇在出嫁前都要请一个心灵手巧的全人(家乡把有丈夫、有儿女的妇女称“全人”),用各色绸缎做一枝石榴花,花的中间还有一个布做的小娃娃,取意“榴开百子”。出嫁时,插在头上,入洞房之前取下来插在洞房烟囱角较高的墙壁上。做这个故事时新娘说的是:“南墙上有朵石榴花,奴家心里爱见它。身薄力小探不着,叫声××(新郎的名字)哥哥一(抱住往上举)。”说到第四句时,新郎随即把新娘上一助,新娘趁势把花摘下来,插在头上,故事便算圆满结束。其他内容的故事就不分次序了。

“教媳妇”中的《求子》是对新郎新妇进行生儿育女的教育。在炕中间用三个枕头作道具,竖两个,再横担一个便表示是庙。新郎和新娘手拉手边走边说:“七里胡同八里道,转过弯儿娘娘庙。娘娘庙,盖得高,夫妻二人把香烧。送子送个成器的,不要打鼓唱戏的(旧社会打鼓唱戏的被认为是下贱营生)。送子送个成材的,不要丢骰子抹牌的。”

再如《呆呆》,是教育青年人要孝敬老年人。让新郎新娘面对面坐着,四只手互相拉着,像小孩唱“批锣磨面”时那样边拉边说:“呆呆,出门做买卖。挣下钱拿回来,孝敬爷爷和奶奶。”

还有《揪苜蓿》,则是教育新媳妇要遵守乡规民约。让新郎蹲在炕一头,扮做看苜蓿的人;新娘撩着袄襟,扮做揪苜蓿的人,说:“噌——噌——揪苜蓿。”新郎说:“喔——喂,干啥的?”新娘说:“好哥哩,看坡的,揪一把苜蓿添锅哩!”

“教媳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广为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一般都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很有教育意义的。

在“教媳妇”的过程中,还要巧妙地对新媳妇的各个方面进行测验,比如要试试她的口齿伶俐不伶俐,就要让她念一些民间的绕口令:

《我打鹅》:“天上一只蛾,地下一只鹅,地下的鹅要吃天上的蛾。鹅吃蛾,我打鹅,鹅不吃蛾我不打鹅。”这个绕口令的难处还在于每说一句都要打一个口梆子,颇有趣味。

《扁鞭杆》:“出南门,上南山,南山后边砍鞭杆。长鞭杆,短鞭杆,圆轱辘鞭杆,扁鞭杆。长鞭杆比短鞭杆,长一鞭杆半;短鞭杆比长鞭杆,短一鞭杆半。”这则故事的关键是看能不能把“扁鞭杆”三个字咬清楚,如果新媳妇心中慌乱,说成了“扁扁扁”,就会引起哄堂大笑。

“教媳妇”的最后一个故事就是“蹬被子”。方法是先把被子卷起来,放在炕的一头,让新媳妇用脚把被子蹬展,如果蹬不展还得重来。这个故事的目的一方面是要看新媳妇是否愿意睡觉,同时也有启发新郎新娘同眠共枕的意思。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男女成婚都是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男女双方在婚前是根本见不上面的,正如农村俗话说的:“毛裢里买猴,好坏谁得知呢!”而且当时又多为早婚,一双陌生的少男幼女,乍到一处,一切都是两眼墨黑。民间通过“教媳妇”的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增进了解、消除陌生感的机会,通过言语交谈,启发诱导,潜移默化,使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由陌生达到热恋,为婚后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础。笔者曾访问过80岁的老太太张桂花。她说她是二八姑娘(16岁)时出嫁的,揭开头上的盖头,看见一伙男人,思想上可紧张哩。后来“教媳妇”开始,她才认识了哪个是新郎。在“教媳妇”的过程中,她感到新郎处处护卫她,心里觉得甜丝丝的。由此可见,过去的“教媳妇”实质上是新郎新妇初恋的开始,它的形成、发展和延续,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