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05

第105章 第一百〇四章 蒙古族的闩门仪式

婚礼仪式在整个蒙古族习俗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它是好几个仪式组成的整体。闩门仪式是其中最引人注目、饶有风趣的一种娱乐形式,也可以称作大门里外的对词(蒙语叫乌敦达如拉)。这种仪式流传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和乃至黑龙江省的郭尔罗斯等地。媒人到女方家求亲,一经女方父母同意就约定送礼数目。然后,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婚礼。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穿挽袖长袍,中间扎着宽厚的带子,腿登长筒靴子,左边挎着蒙古刀,右边系着美丽的荷包,骑着骏马到新娘家娶亲。马术出人,精明强干的十几个小伙子送新郎来。娶亲的人群里还有首席亲家、中席亲家,下席亲家和祝词家等。过去蒙古地区一般举行两次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其次新郎领着新娘到自己家举行。送新娘的人群快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周围车水马龙,人流争往。女方亲家将要跨进大门口时男方家的小伙子们把大门上了闩,举着木杈,门内外的人群好似两军对垒,斗个上下。就这样闩门仪式开始了:

男方祝词家:

凤凰展翅飞不过门,

皇帝钦差冲不过门。

你们套着车,骑着马,

为啥来到贵门口。

女方祝词家:

炫耀四方的成吉思汗,

娶聪明的布尔帖福晋时,

从三十里远处铺洁白的毡子,

从二十里远处放绿绒地毯,

从十里远处献锦帛,

具备一些礼节。

这个礼节成吉思汗都遵守,

为何你们要闩门。

男方祝词家:

供菩萨铺绸缎,

娶媳妇要闩门问,

这是全体蒙古族的习俗。

迎活佛放地毯,

接新娘要堵门问,

这是整个蒙古族的风俗。

女方祝词家:

智慧的祝词亲家,

请您稍后让路,

有关旧规矩之类,

向您讲一讲。

圣主歼敌名扬四海,

治国兴邦功盖九天,

娶温顺贤良夫人时,

既然有了迎亲礼节,

为何不点送礼数目。

男方祝词家:

老亲家,不用急,

请您耐心听一听,

皇帝娶皇后,

送九九八十一件礼,

九将娶夫人,

送七九六十三件礼,

功臣要定亲,

送五九四十五件礼,

其他官吏娶媳妇,

送三九二十七件礼。

远古的这些规矩,

请您要记住。

女方祝词家:

反映敏锐的老亲家,

神通旧礼的祝词家,

向您再请教一件旧礼,

能否及时回答。

圣主规定的礼里,

用花白的羊皮包门槛,

可汗指定的礼里,

用黑头羊皮裹门槛。

这是什么道理呢?

男方祝词家:

圣主娶温顺福晋时,

用羊皮包门槛的道理是,

象征着拽而不断,切而不碎,

而绝不是用羊皮代替绸缎。

男、女双方祝词家用生动鲜明的祝词形式互相争辩,引起周围看热闹的人群哄堂大笑,接连不断地赞叹双方祝词家的流利韵文和渊博知识。男方祝词家紧接着说:

蒙古旧礼,家乡的规矩,

婚礼之俗,当众的规定,

要使进来就得闩门,

我们这个门用黑桐树做边的门,

是门神爷保佑的门,

用红桐树做框的门,

神灵的佛萨立身之门。

要跨门槛就得送荷包,

若不送荷包连皇帝也不让进。

这时候女方祝词家拿出绣花的荷包就赞颂它:

有良缘的新娘,

远方来的女儿,

用五色缤纷的线,

绣着猛虎、凶狮相斗的荷包。

绣在娘家,用在当众,

来到新郎家,甩在门口的荷包。

珍贵的荷包,

假如掉在原野,

使五畜兴旺。

患者拣到它,

立即消除病根。

小孩找到它,

一辈子不得病。

姑娘的心灵浸着的荷包,

使新郎、新娘幸福的荷包。

甩在门口吉祥如意。

闩着的门立即开了。

甩在当众就进去。进去之后,才能开始举行男方的婚礼。闩门仪式是男方婚礼的第一步。不是故意刁难送新娘的亲家不让进来,而是通过男、女双方祝词家的一阵祝词之后,才能进门。双方祝词家的对词,实际上是斗智慧,比口才,为婚礼仪式增添热闹气氛。平时,草原上人烟稀少,每天忙于放牧,很少有人来往。过去举行婚礼、开庙会和祭敖包等项活动可以说是蒙古人的一次大集会。在这种场合对词,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惹人高兴。在婚礼仪式中一般人当不了祝词家,必须具备善于说古道今,谙熟韵律的人才能当上。

民俗仪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从中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蒙古民族在历史上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移动。因而,在他们的口承传说中包含着历史的痕迹。古代同一部落内禁止结婚,必须到异部落里寻找女婿或姑娘。同时,为了保全氏族血缘系统的纯洁,特别讲究女子的贞操。因此,定亲时细问新娘的来历。过去的这种风俗用闩门仪式流传下来。在艺术中风俗习惯经常被变异。在民间口头创造过程中被包括的历史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起来。例如:在上述对词中所提到的成吉思汗的婚礼和各类人员的送礼数目,可以给人一种历史知识和回顾以往的传统。蒙古族非常注重内部团结。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我国北方游牧部落特别强调部落联盟。否则有被别的部落吃掉的危险。成亲是早期部落联盟的一种形式。在祝词中所提到的“用羊皮包门槛”正是这种习俗的痕迹。除此之外,从闩门仪式中还能了解蒙古族家教内容。迄今为止,蒙古人很重视女人的针线活。从十来岁开始给姑娘教绣荷包,姑娘到了十五六岁会做布鞋和裤子等。哪一家的姑娘从定亲到婆家都能做五双鞋。所以,蒙古族的传统里很讲究姑娘的手巧玲珑。这种家教在闩门仪式中用“甩荷包”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民俗成为文化心理因素,主要取决于民族的情感。情感能代表历史的表面无法展开的内心深处进化过程。闩门仪式虽然是一种娱乐形式,但其中包含上述列举的蒙古族文化心理诸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渗透着劳动人民的心理情感。情感是艺术的根本,艺术是情感之符号。所以,闩门仪式长期不衰地被延续下来,成为蒙古族人民既是习俗,又是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