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21

第121章 苏州民俗轧神仙

苏州老阊门里,下塘街虹桥畔,有座神仙庙。“这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见《红楼梦》第一回),提起这座神仙庙,却别有一番风采。可惜它已荡然无存了。神仙庙虽然可以推倒,但流传在这里的古老习俗“轧神仙”,却年年依旧,让人魂萦梦牵。

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春夏之交,风和日暖,市民和四乡农民都到神仙庙附近去轧神仙(“轧”吴语“挤”的意思)。老百姓心中的“神”没有被推倒,他们相信吕祖(八仙中的吕纯阳)诞辰这天,神仙要化身为乞丐、小贩,显迹到人间点化世人。人们渴望轧到“仙气”,消灾祛病、益寿延年,交到好运。于是每年逢此吉日,苏州老阊门里便形成一个盛大的庙会。据《吴县志·风俗》篇记载:“四月十四为神仙诞,夜半至纯阳庙,相传有人遇仙,云弃千年菖于路,食神仙糕,以彩线为方胜草笠并诸样花,戴之曰神仙花。剪五彩绫为笠,饰以锦绣孔雀羽曰神仙帽,令小儿戴之。医家咸祠纯阳,饮福有演戏者。”这些古老的民俗事象至今尚有残留,例如在轧神仙庙会上,摆满了“万年青”、“千年菖”、“吉祥草”花草名,均为长青类……等神仙花草,形成花市,人们按照传统习惯买一些带回家种植起来,待到来年爆青时,把老叶剪掉,在农历四月十三夜里,铺在自家门口,让各路来给吕祖做寿的“仙人”,从叶子上走过,以借到“仙气”,求得吉利。旧诗有云:“残翠满街人踏运。手拿龙爪认楼葱”引自清·蔡铁耕作“轧神仙”诗……

总之,到了这一天,到庙会上不管买什么东西都可以借到“仙气”,喝一杯茶叫“神仙茶”、买一块糕称“神仙糕”、买个小活乌龟叫“神仙乌龟”、甚至剃个头也称“神仙头”。据说苏州许多名店如“陆稿荐”、“杜三珍”、“沐泰山”的老阊,都是因为借到“仙气”,才出了名,发了财。这虽属于无稽之谈,但它却强烈地反映了小生产者和小市民对生活的企望和想发财致富的心态,他们时刻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把希望寄托在神仙上,渴望着各种机遇的到来。“轧神仙”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现实的残酷无情,使得人们愿意在幻想中生活。

吕纯阳何许人也?据说他是唐朝河中府永乐县人士,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诞生。过去苏州神仙庙正殿大匾额上这块匾额记载其详。“文革”时被毁。记载着他的身世,曾“两举进士不第,授江州清化令”,以后到处云游,在“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年六十四岁于长安酒肆得见钟离云房祖师”,从此,他“成仙得道”被尊为道教“正一净明”等派的祖师。他就是民间神话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富有七情六欲,专门奖善惩恶,救苦救难,身背药葫芦,能为百姓消灾祛病,普渡众生的神仙,特别是他经常化身平民来点化世人,代表平民的利益来惩戒那些世欺压民众的小人,深得平民爱戴。吕纯阳是民间信仰中的理想人物,据说实有其人,人被神化了,神又化成人来感化世人。到了轧神仙的日子,神仙要化为平民,于是究竟谁是神仙呢?谁也摸不透,人人都可能是神仙,人们在参与轧神仙时,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氛围里,苏州天堂有如一座“幸运城”,人人都想轧到仙人借到仙气,于是人轧人,人人都成了活神仙,人神异化,人神合一;神是虚幻的,人是活生生的,最终还是人在制造了这么一场极富浪漫色彩的人间游戏,虽然它被蒙上了一层宗教色彩,但它的内涵都是平民百姓在重重压迫下为自己编织成的一张梦幻和希冀的网,谁也不愿去打破它,它已成为人们心理上的精神支柱。

轧神仙,可以说是苏州特有的“狂欢节”。农历四月中旬,正是农民夏忙前的一段空隙时间,他们要进城来置办农具器物。于是带上一些农产品,采集一些山花异卉,蟠根树苗,满足城里人养花植草、绿化庭院、培植盆景的爱好,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及工业品,这便自然形成一次城乡物资交流。而此时正值旅游的大好季节,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民俗旅游的胜地,吕纯阳的诞辰选择这么好的天时地利,自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拢来,顺便给吕大仙送点香火,求神仙保佑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每逢佳节,这里万头攒动,笑语连声。各种彩色缤纷的民间工艺品:嘎嘎叫的“皮老虎”、丝织刺绣的香袋、惠山的泥人、虎丘的耍货耍货:木制车出的玩具。点缀在一片花市之中,各种风味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难怪神仙也要羡慕人间,要赶来凑热闹了。这种狂欢场景,不禁使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做刺史时写的有名诗篇《登阊门闲望》:“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民俗能使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钟敬文先生在给苏州民俗博物馆的题词中曾经写道:“民俗是标志人类存在的一种文化。每个人类共同体都要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尚,正如鱼类需要水一样。”一个地方的民俗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种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族最基层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几乎涉及那个地方人民群众全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吕纯阳是个能医治百病的神仙,被苏州的中医尊为祖师。苏州神仙庙最大的特点,在旧社会它曾经是一座“神医院”,又称“天医院”。这里除了供奉吕祖外,偏殿还供奉有历代名医的牌位,称做“天医星”。这些天医星分别开办男科、妇科、幼科、眼科、外科;善男信女一律对号看病。价格低廉,逢到轧神仙日,烧头香要让给当地著名的中医。看来这总是一种纯粹的迷信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它已经被淘汰,而今连同那座神仙庙一起消失殆尽了。然而民俗和民间信仰是一定经济基础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具有明显时代差异的落后民俗事象,还同时和现代文明共存。这并不奇怪,它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千差万别。作为旧时代文化的沉积物的某些民俗事象,已成为比较少见的“活化石”,反而在人文学科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如果苏州这座神仙庙还存在的话,它可以成为一座博物馆,和现代化的医院形成鲜明对比,教育人民认识过去,珍惜现在,畅想未来。也可以化做苏州历代名医的纪念堂,可惜它已经被推倒了。我们能看到的是,至今还有不少人面对它的残垣破壁烧香膜拜。

神仙庙始建于宋淳熙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可见轧神仙这一习俗在苏州已沿袭了数百年之久,它辐射面广,覆盖面大,影响深远,为什么它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根深蒂固的宗教迷信思想固然起着一定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从社会文化观念来加以分析,它的成因、发展和消亡,都是和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有关。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面折光镜,是传统精神文化的一块厚厚的基石,从积极一方面看,伴随着神仙庙祭祀吕祖诞辰形成了以神仙庙为中心的盛大经济活动——庙会,它不仅显示了江南水乡经济繁荣昌盛的景象,而且是古城平民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盛典。这一具有苏州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如果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独特风格的民俗旅游项目,受到海内外游客的景仰和欢迎。“洞庭飞尽到姑苏,笑逐游人变彩虹。今日琼楼玉宇下,犹见神仙化世人”,这种景象是多么诱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