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22

第122章 祭潮弄潮观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来时,“远若素练横江,声如金鼓;近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刹那间,波涛千顷,万马奔腾,真有“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的壮丽气势。钱塘江大潮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誉,全世界只有巴西亚马逊河的涌潮可以与之比美。因此,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江潮来时,民间都有祭潮、弄潮、观潮的民俗事象。

钱塘江在浙江杭州之南,古称罗刹江,发源于浙江、江西、安徽三省交界的莲花尖,干流全长410公里,是浙江省第一大江。钱江怒潮的起因,是与太阳、月亮的引力有关。早在东汉,生长在钱塘江南岸上虞县的哲学家王充就在《论衡》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宋代并有人指出,钱塘江潮所以奔腾澎湃,成为千古奇观,是因为钱塘江下流身狭口阔,形如喇叭的缘故。从杭州湾的江宽100公里,到澉浦江宽仅21公里,再向西到海宁,江宽就只有3公里。由于江面的突然缩小,加上钱塘江水浅,海潮汹涌而上,越向里越大,潮波传到澉浦以西尖山附近时就发生涌潮,潮水由此怒吼而上,过海宁、杭州、到萧山闻家堰才平息,全程80多公里,前后历时4小时左右。

“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古人对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景迷惑不解,于是民间流传了潮神伍子胥的神话传说。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国。吴国大夫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要警惕,吴王不听,反而赐剑要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要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南门之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听了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用皮革包裹起来投入江中。据说这天正是八月十八,从此钱塘江就有了波涛滚滚的大潮,伍子胥乘着素色白车随潮而来,成了潮神。杭州民间敬畏伍子胥的“怨灵驱水,激起大波”,除了在吴山上立庙祭祀外,还要举行祭潮、弄潮等民俗活动。

古时祭潮、弄潮、观潮的风俗之盛,无过于南宋。那时,杭城民间从八月十一日开始一直要闹到二十日。其中以八月十八日这一天为最盛。相传这一天是“潮神生日”,又是当时朝廷检阅水师的日子。每年这天,杭州城里车水马龙,男女老幼,倾城而出,沿江一带,百戏杂陈,各种杂耍、玩艺,应有尽有。夹杂着冷热叫卖的饮食摊,珠翠罗绮的百货铺,五光十色,美不胜收。贵戚豪门搭缚的彩棚看台,绵延二三十里,花缎锦带,随风飘扬,倒映江中。从庙子头到六和塔,家家楼屋都坐满了看潮的眷属亲朋。浙江亭、望海楼,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处,他们一边观潮,一边吟诗。当时偏安耽乐杭州的南宋君臣,也都在凤凰山皇宫的天开图画阁上,张灯结彩,打起黄罗绸伞君臣饮酒,观潮作乐。

江潮未来之前,先开始操演、检阅水军。水师主帅身坐主舰,从浙江亭出发,打旗展阵。前有锣鼓鼓吹作前导,后面舰上坐着各路指挥将军。号令一响,结集在西兴、龙山两岸的数百艘艨艟大舰,立即金鼓齐鸣,分列左右前进。然后,又奔腾分合成五阵之势,齐向凤凰山上君臣参拜奏诺。一时,水军三呼,声如雷霆。参拜后,战鼓咚咚,开始演阵。这时,各船上彩旗摇晃,舞枪射箭,试炮放烟,呐喊冲杀,勇猛地向事先设置的敌船追击过去。一刹那火箭齐发,火炮轰鸣,声如山崩,烟雾弥漫江上。过了一会,烟消波静,战舰都隐藏得无影无踪,仅仅看到江面上一些被炮火焚毁的敌船,余烟未尽,随波浮沉。最后,鸣锣收军,御赐犒赏演阵水军。

水军演阵后,只见一条银线,从钱塘口远处奔腾而来。京兆、郡守官是依照惯例,将准备好的三牲五畜、革履纸衣、沙木板等等,投入江中,祭祀潮神。文人雅士多以经文投于江中,作为祭礼。

此时,只见“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推”,大潮滚滚到来,两岸早巳等待的几百名披发文身的善泅健儿,争先恐后地跃入江中,迎着汹涌澎湃的潮头,搏浪而上。这就称为“弄潮”。这批“弄潮儿”,有的举着大幅彩旗,有的手脚上扎着五面小红旗,也有的踩着浪木或者表演着水傀儡。一个个出没洪波,翻腾巨浪,在鲸波万顷之中,浮潮戏弄,上下翻滚,腾身百变,各显神通。而以旗尾不沾水者,方算技艺高超。宋诗人潘阆曾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一词中赞道:“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弄潮优胜者,除赏赐银钱外,还插花披红,鼓乐吹打,迎入城中。此时万人夹道欢呼争观。可见当时习俗,对“弄潮儿”是相当尊敬的。民间妇女也以嫁给“弄潮儿”为荣。当然,这种“弄潮”之戏,万分惊险,有生命的危险。弄潮的人多数为江上渔民、船工,他们为生计所逼,“冒利轻生”不得已而操此业。有的竟被惊涛骇浪吞没,葬身鱼腹。而豪门贵室,却视贫民的生命为儿戏,以寻欢作乐。所以,“弄潮”之俗,清末民初已逐渐禁止。只有观潮风俗,千百年来却依然如故。如今这一传统观潮风俗,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除海宁盐官观潮外,还推出“一潮三看”的特色旅游,让国内外旅客可以乘着汽车赶潮头,在两个小时内,赶赴盐官、老盐仓、丁桥三个观潮胜地,领略到三处“钱江大潮动地来”的不同蓬勃气势,使杭州这一传统的观潮风俗得到更好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