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28

第28章 话说青海中秋月饼

“中秋节”是汉族除了春节之外的又一个极被重视的传统节日。这天,阖家团聚,供月赏月,构成了这个汉族节日的特定文化内容。有趣的是,汉族的这一传统节日却并不完全是汉民族的“专利”,生活在青海东部的土族同胞,以及在青海高原以事农为业的藏族同胞,也视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他们也总是同汉族一道,欢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青海人俗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庆典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内地的汉族基本相同。但是,八月十五月饼的制作、造型及风味却别具一格,颇有特色。

青海中秋月饼的制作很讲究。首先要选上好的小麦面粉发酵,再预备一些红曲、姜黄和苦豆等,作为红黄绿三种色素。其中苦豆粉的选料很特别,它不是用苦豆的果实,而是用苦豆的植株,经晾晒干燥后研磨成粉,这样一来,既保留了苦豆的芳香味,又不失苦豆植株的绿色素。然后,将发酵的面揉好,分成若干块。把每一小块面团擀开后,抹上一层清油,撒上其中一种色素,加适量的盐或糖,摊匀后卷起来,抟成面团。待各种色素的面团做好后,再分别将这些面团擀开,层层相迭,卷起来抟成一个大面团,这时,月饼的瓤就做好了。继而,再拿一块不加色素和调味品的面团擀开包在月饼瓤上,立时,一个“超级”圆馒头便赫然矗立案头。最后,把做好的月饼上笼蒸熟。熟后待冷切食,但见月饼的断面上红黄绿白,五色相间;食之松软芳香,十分可口。难怪一些在青海生活的内地人,也“入乡随俗”,在八月十五也有兴趣学做青海月饼呢。

对于妇女们来说,制作八月十五的月饼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在每道工序上她们都做得十分精细。她们制作的月饼有大小之分,小的约一斤左右,大的则一节笼屉只蒸放一只月饼。大月饼的加工最为精制,妇女们大显身手,在月饼的外观上用面捏制各种花卉图案,并用红枣、杏仁等点缀其间,煞是赏心悦目。比如,每家都要做一只以供月之用的盘蛇月饼,极大,底径约30余厘米,在其上做一条有鳞长蛇,从左盘卧,用豆点睛,两眼眈眈而视,很有气势,颇为生动。

独具风味的青海月饼,是长期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高原饮食文化的一个有力见证。青海居住着十多个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尤其在黄河、湟水河谷的农业区,少数民族受汉民族文化影响较大。早在西汉初年(前121),汉王朝便开始经营河湟地区。当时在今青海乐都县老鸦城设破羌县,在今青海西宁市建西平亭(军事建置),在西平亭以西设临羌县,在今青海民和县享堂地区设浩门县等。从那时起,青海东部地区大部分正式列入汉王朝的行政区划。值得一提的是,到汉宣帝时,后将军赵充国被派往平定羌乱,取得胜利之后,便三上屯田奏,力陈留兵屯田、经营河湟之利。赵充国的屯田计划得到汉宣帝的采纳。赵充国的屯田计划不仅开发了青海东部,巩固了汉王朝的地方建制,而且使羌人(最早生活在青海,以畜牧业为生的古老民族)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发展了畜牧业和农业。与此同时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往来关系。可见,青海东部的土族同胞和以事农为业的藏族同胞,承袭了汉族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青海月饼蒸制的加工方式,与青海的自然气候有着极大的关系。青海地势高,中秋节的节令在青海已非秋季之“仲”了,当为晚秋更恰当些。青海气候本来干燥,此时又极其凉爽,蒸好的月饼不易发霉变质,宜于存放。青海在八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有走亲戚的风俗,那么用月饼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青海月饼制作的方法以及各式花卉图样,充分显示了心灵手巧的青海妇女们的创造才能。青海农副产品不够丰富,过去不可能用各种果仁为馅,但她们却能够很好地利用本地物产,制作出色香兼备的月饼馅。这在花色品种繁多的月饼制作系列中,称得上填补了月饼制作上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月饼烹饪的技艺。而且,月饼上捏制的各类花卉图案,也很有欣赏价值,表现出高原劳动妇女的艺术创造才能。同时,月饼图案的选择还融合着妇女们的美好愿望和纯朴心曲。比如,做盘蛇月饼时,有的还要做一只蟠桃与蛇头相对,通过供月,祈求得到一个福寿双全的儿子。因当地民俗认为蛇为子嗣之兆,蟠桃则为益寿之物。还比如有的妇女精心制作松、竹、梅等花卉图样,以示自己的节操。农业区的有些藏族妇女还喜欢在月饼中心制作三个宝塔图案,周围捏制18朵面花,意思是“十八罗汉庆三宝”,很有佛教意味,这跟藏族信仰佛教有极大的关系。

从造型别致,风味独特的青海月饼中,我们看到了青海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青海文化的印迹,感受到了那里的劳动妇女在创造美食文化上的聪明才智。那小小的中秋月饼,不正是高原人民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散放出的“光点”之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