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27

第27章 公刘故乡的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隔年重逢之时。银河无桥,天涯难渡,人间的喜鹊便闪闪地飞去相助搭桥,使牛郎织女得以鹊桥相会。每逢七月初七,公刘故乡——旬邑(古豳地)的女子都要趁牛郎织女团圆的良辰佳期向织女“乞巧”。“乞巧”的花样繁多,颇有情趣。

在乞巧节到来的前一个月,即六月六日,姑娘们就把一粒粒精选出来的豌豆浸在清水碗里,放在阴凉处,三两天换一次水,生成白生生、黄嫩嫩的芽子,长到两三寸,用五彩丝线拦腰束起来。长到七寸左右。便束了三到五道彩线。这就成了“巧芽芽”。

七月初七这天黄昏,各村未成年的女子和待要出嫁的姑娘公推一位俊秀灵巧,人才出众的姑娘领头,折来柔柳枝条,绑扎成一个人的模样,用木勺做头,画上脸谱,艳服盛妆,扮作织女,犹如真人,置于场心或柳阴之下,唤作“巧娘娘”。待天色将晚,姑娘们在“巧娘娘”前摆置香案供奉鲜花、水果,以及用面烙成的刀、尺、剪等小巧玲珑的干饼,姑娘们平时绣的枕巾、鞋垫、针葫芦(别针线之物)等,然后虔诚地跪于香案前,每人手执两个饭碗,齐声唱《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儿摆,我把巧娘迎下来。

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上。

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铰梅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来绣描;

我给巧娘献红枣,巧娘教我把衣铰;

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铰袜子;

一碗茶,两碗茶,我跟巧娘洗白牙;

一碗水,两碗水,我跟巧娘洗白腿;

一碗雪,两碗雪,我跟巧娘洗白脚;

一页瓦,两页瓦,我跟巧娘打着耍;

一块砖,两块砖,我把巧娘送上天。

两碗摩擦发出的声音,伴着优美甜润的歌声,异常悦耳。这样反复吟唱,三炷香烧完,“迎巧”结束。

接着姑娘们离位赛巧,她们个个微闭双目,不言不语地模拟切菜、擀面,纺线,织布,绣花,你来我往,忙忙碌碌,煞是有趣。其中比赛穿针引线更是别出心裁。乞巧的姑娘们环绕“巧娘娘”跪下,然后各自将手中的针线向围观者交待一下,把手伸入“巧娘娘”的裙内,不用眼睛去看,全凭感觉去穿,姑娘们准确的穿针技艺常使围观者惊叹不已。

待到入夜,弯月凌空,银辉洒地,姑娘们重整香案,开始“占影测巧”,即在“巧娘娘”面前放置一盆清水,姑娘们依次将自己生的“巧芽芽”掐寸许投入水中,借着月光察看盆底的影子,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纺车、织布机、花朵,则象征这姑娘能纺会织,能铰会扎,是纺织刺绣的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菜刀、水瓢、锅碗等,则是象征姑娘能蒸会擀,能煎会炒,是煮饭能手;如盆底映出的影子像凤冠、霞帔,则表明姑娘将来出人头地,大富大贵,是官宦夫人……这些活动一毕,姑娘们手挽成“花花轿”两人相抬,其余相跟,把“巧娘娘”抬往水潭或涝池,送其“过天河”会牛郎。

直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有的姑娘还趴在井台上,屏声敛气,专注地观看,据说此时在水中可以看见牛郎织女重逢时的倒影;有的姑娘钻入葡萄架下,凝神屏息,注目霄汉,据说此时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相会时两情依依的低声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