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34

第34章 气势磅礴的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流传在陕西省乾县民间的一种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它气势磅礴,震天撼地;场面壮观,动人心弦。曾多次在省、市文艺会演中获奖。几百年来,代代相传,沿袭成俗,兴旺不衰,颇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蛟龙转鼓》起源于明代。1542年,乾县大王镇的青年农民梁忠,字百原,被选进皇宫,在朝51年,深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的恩宠,1593年,年逾古稀,告老衣锦回乡。梁忠从小喜爱音乐舞蹈,在皇宫期间,他学会了当年朱元璋制定的朝贺宴飨和祭太社太稷之乐歌及《胜鼓采莲队舞》,把它带回家乡,并在鼓壁上饰有“蛟龙”图纹,表示对明王朝的感恩戴德之情。经过他的教授和倡导。《蛟龙转鼓》在民间生根、开花,同时又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表现程式和艺术风格。

《蛟龙转鼓》是元宵节前进行表演的。过去,每年正月十三日,当地就举行“迎春灯笼会”,先一天晚上由五姓氏(或五社)为单位组成五帮(即五队),各队都有一套器乐,参加者各有五六十人。具体程序是:上灯时分,街头彩灯高悬,亮如白昼。首先由梁姓队聚集在村西门外关帝庙前,面对面排成两行,擂鼓敲打迎接其他队。待其他四个队从梁姓队中间穿过后,霎时五个队一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烛高照,人影如潮。没有参加表演的人员和妇女,秉烛进香,鱼贯进入关帝庙,烧香叩头,去谒庙敬神。有些则高举牛油灌注的巨型蜡烛,照亮着广场和人行走道。人们通过严肃的仪式,以表示对神祖的虔诚,求得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病避灾,人畜兴旺。在演奏锣鼓声中,如果哪个队被其他队的锣鼓所威慑,打乱了鼓点,即这个队就宣告失败。接着五个队的锣鼓汇聚一起,在庙堂大院前围起圈,蹦跃联欢,打起“转鼓”来,这样表演一阵后,就转至南门外的菩萨庙,再转到东门外的三义庙(即刘、关、张庙)。由各队轮流着站成两排迎接其他队从中穿过,表演方法同前。直到五队都通过,才算结束。这时已是五更时分。第二天白天,继续比赛竞技,同时又增加高跷、芯子等社火。此时的《蛟龙转鼓》已摒弃了对帝王的歌功颂德,转而反映了群众的原始宗教意识——即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娱神之名,藉以起到了真正娱人的作用。

《蛟龙转鼓》是集体乐舞艺术,参加人数和器乐多少无限制。一般由15至50人,七锣、七鼓、十四铙钹、二马号组成。表演时,表演者个个头裹黄巾,上穿白褂,下着绿裤,足登黑靴,精神抖擞,飒爽英姿。鼓队前,有一个叫鼓者(即指挥),手执甩子或小旗,上下舞动,如同乐队指挥,队伍两侧各有一支马号,随后就是各种社火队。他们一面游行,一面表演,形成综合性壮观的街头乐舞大军。

《蛟龙转鼓》在具体表演上分“座鼓”和“转鼓”两种。表演“座鼓”时,鼓在前边排成行,锣插其间,铙钹在后排,马号在两边,鼓只“敲”而不“转”,一般是打击器乐的表演。其鼓点有“风搅雪”、“十样景”、“长流水”等,主要是渲染迎新的节日喜悦气氛。

表演“转鼓”时,鼓在广场中围成一个大圆圈,其中有一鼓高放在圈内的桌上,起指挥者作用。锣、铙钹呈弧形站在后排,马号在两侧。马号是间断使用,一般是在开始、结尾和表演到热火处时吹奏,以增加气氛和色彩。《蛟龙转鼓》的击鼓者即主要表演者,他们在雄壮有力地打击乐声中边击边舞,并随着鼓声急促的节奏,跳着欢快的舞步,绕圈急行,时而击鼓梆,时而两槌相击,在节奏起伏,灵活的跳跃中,相互交换位置,并做着腾跳、旋转等舞蹈动作,其形象如蛟龙出水,气势磅礴。真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的气氛。伴奏人员两袖挽起,高举锣、铙钹。紧密配合着击鼓表演。鼓形位置的排列变化有“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和“五角星”等。

《蛟龙转鼓》共分三段:第一段,首先长号引鸣,似为龙吟虎啸,随后锣鼓铙钹响应,犹如蛟龙探头,慢慢露出水面,音乐徐徐而节奏自如,称为“蛟龙出海”;第二段,为全乐舞的高潮。表演者按照快速度的节奏,带着急骤的舞蹈动作猛烈击鼓,这时铙钹和鼓槌上下翻飞,舞者不断地跳跃旋转,整个乐舞宛如一条蛟龙在翻腾,故名“蛟龙翻背”;第三段,乐舞经过一段快节奏后突然收住,马号吹起,在“长引一声”逐渐平缓柔和的慢节奏中结束,称为“蛟龙摆尾”(或称“蛟龙入宫”)。全乐舞的演奏可以连续的反复和交替的表演。

《蛟龙转鼓》除具有“鼓舞”的一般表演特点外,它还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主要突出:“跳”和“转”两个字。

跳:有“原地跳”和“易地跳”之分。在急促跳跃过程中,又分单腿跳和双腿跳两种动作。

转:有“自转”和“公转”之分。在表演中,舞者除本身旋转外,同时又按鼓形排列的圆圈而绕着“公众”旋转的舞蹈动作。

《蛟龙转鼓》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乐舞艺术形式,它自然要表现劳动人民的民情风俗。每逢春节,群众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社火表演,各种独特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了群众的美好愿望和欢乐祈年的情绪,为的是求得吉祥如意,国泰民安,庄稼丰收,人畜兴旺,整个表演都呈现着无限欢乐和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蛟龙转鼓》跳跃动作很多,节奏复杂变化无穷,低回处如破浪出水的莲花,急骤时如风中飞舞的雪花。正由于它起伏跌宕、节奏紧张、热烈,动作优美、舒展、壮观的场面,精彩的表演,给人以振奋的气魄和感人的力量。《蛟龙转鼓》这支民间鼓舞之花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在广大群众的辛勤培育下,长期繁衍生息,使它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传统性和艺术性,它是鼓乐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民间鼓舞艺术,是当地群众传统文化、思想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点的综合反映,从而成为我国民间百花园中一朵色泽艳丽,形式独特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