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33

第33章 潼关民间船舞“古战船”

潼关,历史悠久,地形险要,南依秦岭屏障,北临黄河天堑,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有“秦有潼关,蜀有剑阁”之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自汉末以来,发生在潼关境内的大小战争就有30多起。特殊的地域环境孕育出奇特的民间艺术,流传在高桥乡税村与高桥村的古战船就是潼关民间艺术中的一株奇葩。

潼关古战船形式新颖,表演独特,它不同于一般的采莲船、旱船、水船,也与双人花船、子母船有着明显的区别。古战船表演内容皆属于古代水上征战故事,如:“薛仁贵征东”、“关云长单刀赴会”、“孔明草船借箭”等。船体分楼船与条船,楼船上装有亭台楼阁,张贴表现人物生平内容的对联,亭楼四角悬挂既供照明又是装饰的宫灯。条船上装一桅杆,上挂串灯、三角战旗和人物姓名牌。无论条船或楼船都用彩绘、剪纸、绢花加以装饰,并在船头装有龙、虎头像。

古战船人物的装扮更为奇特,其中有真有假不同一般。表演前先将演员按人物画好脸谱,由于演员的双手要提船架,双脚要用于跑动,因而在演员身上和船上装假臂假手、假脚假足,有的扮成立势(又称武势),有的扮成坐势(又称文势),使各个表演者扮成不同的文官武将,有的执令掌印,有的持枪弄棒,真身与假身肢,船体与演员构成一个浑然整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伪难辨。

古战船表演时,演员双手提起船架,船四周用绿绸遮挡,真腿跑动,假腿置于船上,仿佛演员真的站(坐)在船上。演员用圆场步,讲究船行平稳、潇洒,高手表演时,于船头放水一碗,船行飞快,而水不洒半点。尤其夜间表演,战船在彩灯照耀下,更增加了其神秘的气氛,许多战船在打击乐的伴奏中列队表演,酷似水上行舟,场面壮观异常,气势磅礴感人。表演队形有“梅花阵”、“金龙阵”、“剪子花”、“跑8字”等。

古战船旧时多在农历正月二十三和二月二晚上表演,正月二十三是民间传统休息日,潼关有“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之说,二月二民间称“龙抬头”日,也是当地的药王庙会,表演战船为表达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表演前要烧香燎黄表敬神祷告,具有民间傩仪和传统世俗和某些遗风。

古战船这一民间船舞,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潼关流传着两句顺口溜曰:“高桥的船跑的争,天天黑了失人命。”可见观看的人群是何等拥挤,真可谓人山人海,争先观赏了。过去由于强烈的宗族和地域观念,跑船时高桥、税村两个村庄的表演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对垒性,当地称为“憋架子”,比谁家的船装的妙,跑的好。两村相距仅百米之远,鸡犬声相闻,儿女亲家无数,但赛起船来往往六亲不认,各为其主,待赛船活动结束后才前嫌尽消,握手言欢。

古战船起源于何时,仅据当地四代艺人师承关系考证,可追溯到道光(约1834)年间,又据高桥村的形成史和老艺人传说,可追溯到明万历元年(1573),但其流传繁衍发展的历史,迄今尚无翔实资料可考,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古战船这一奇特的民间船舞,有其严格的管理办法和保密制度,每一代艺人中都有几个核心人物,分管化妆、道具,既有条不紊,又不互相擅越,特技装扮,严格保密,从不外传。为防止泄密,每次活动结束,服装、道具装箱上锁,并将钥匙毁掉,锁眼灌醋,使其生锈,下次活动,需砸锁开箱,方能取出服装道具。艺人们保守封闭的思想,长期以来阻碍了这一民间船舞的流传与发展。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活动一次,现在许多老艺人已经相继谢世,为挖掘继承这一珍贵民间艺术遗产,近年来潼关县文化局、文化馆组织人力、筹集资金,进行了大量的抢救工作,并多次在节日向群众演出,引起了省、地专家的重视。1988年古战船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1990年10月潼关县税村古战船应邀参加“西安火节”组成“古战船方阵”,进行表演。所到之处,掌声雷动,受到海内外朋友高度赞扬,被誉为“中华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