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32

第32章 飘色凌空露峥嵘

飘色是广东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戏剧、杂技和装饰造型工艺的总汇。因为源发于番禺县沙湾镇一带,又称“沙湾飘色”。其实吴川梅氯一带也很流行。

飘色的演员由儿童担任,大则五六岁,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按照戏曲人物造型、化装,在一个1米见方的板台上,用一枝3厘米粗、1米多长的钢筋作“色梗”,巧妙地支撑着表演的儿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栩栩如生的故事形象,由几个大力士抬着(现代是用汽车载着)游行。一板板飘色,一辆辆彩车,就像一个个流动的舞台,前有金甲鳌鱼开路,后有群狮起舞助兴,一路吹吹打打,徐徐行进,任人观赏,实在是一次美的享受。服饰美,造型美,旋律美熔于一炉,是那么巧妙,那么新奇,无不为之赞叹不已!

关于沙湾飘色的历史,民间有许多传说。一说是宋元年间,当时的乡绅、神棍,利用每年“北帝诞”的机会,抬出几具偶像来供人祭拜,骗取钱财,后发展为飘色。又一说是明朝时,沙湾出了个李将军,统兵云南边关。当地两族人争一偶像,李从中调解,后把偶像送给李作纪念,李带回沙湾,每年三月抬出来游街,演为飘色游行。第三种说法是清朝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带领戏班起义抗清,失败后流浪各地,每逢庙会便打扮成各种戏曲人物表演,叫做“赛色”。在马上装扮的,叫做“马色”;在水上表演的,称为“水色”;在高跷上装扮的,称为“跷色”;在板台上装扮的,称为“飘色”。各地都是按照各自的传说去给“飘色”塑造形象的。

传统沙湾飘色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水漫金山》、《苏武牧羊》、《梅开二度》、《哪吒闹海》等,也有取材于传奇、小说等的,如《荥阳公子》、《柳毅传书》、《黛玉葬花》、《三调芭蕉》等。每板飘色由一至三名儿童表演,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上面凌空的叫“飘”,下面坐立的叫“屏”,中间用一根细长的钢筋支撑,叫做“色梗”。一般来说,包色要求艳丽、纤细,装置要含蓄、奇妙、稳固、大方,这其中就要注意力的平衡,还有美的审度。如《昭君出塞》一板,昭君坐于“屏”中,由五六岁的女童扮演,昭君手抱琵琶,琵琶顶上单足站立一名小童,用一岁或几个月的孩童巧妙装置于上,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又如《黛玉葬花》,黛玉荷锄立于屏中,花枝飘然凌空,枝头上飘逸的是一位小巧的花神,可谓巧夺天工,使人历久不忘。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场面,追溯故事,回味再三,确是一种不寻常的享受。

飘色之所以“飘”得起来,全在一根色梗。这个奇妙的装置,犹如主心骨一样,支系着上下两三个小孩,固定在板台之上,又要不露破绽,使之掩盖在华丽的服饰之中,或巧妙地把它装饰成刀枪剑戟,花篮羽扇,龙蛇鸟兽之类,还要考虑到小孩的安全,暗中装置保护支架,即使在出色游行中,有些小演员睡着了,也安然无恙。因此,看飘色要先看色梗,看其是否纤巧、玲珑、逼真,要在地面上看,看其“飘”下踩着的真东西的巧妙功夫是否到家。

古老的飘色艺术,解放后又得到了新生。60年代初期。番禺县曾举办过一次颇具规模的飘色活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倒“四人帮”后,民间艺人在整理恢复传统飘色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的飘色,如《嫦娥思乡》、《江山色秀》、《体育之光》、《和气夫妻》等,得到了观众的好评。1979中秋佳节和1982年国庆、中秋分别举办了三次飘色游行,许多港澳同胞特地回乡观赏,赞口不绝。1983年春节期间,广州市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表演,飘色多达26板,由沙湾800多名农民组成;彩车18辆、金龙一条、鳌鱼一对,由七十多人舞动;还有醒狮60头,八音锣鼓九柜,参加表演人数多达2400多人,队伍总长两公里。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先在省体育场绕场一周,然后经中山路到起义路,再到海珠广场为终点。整个出色游行历时3个多小时,沿途围观者达30多万人之众。这次盛况空前的飘色大游行,生动地反映了广东省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由于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雅趣也越来越浓,给这株植根于民间艺术沃土的奇葩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其峥嵘于市,受誉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