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36

第36章 古老的宗教舞蹈——打单鼓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个素有“文化县”之称的中卫县,这里土地肥沃,历史悠久,传统的民俗文化事象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宗教仪式就是打单鼓。

“打单鼓”就是神汉求神祭祀时手中所拿的一种打击乐鼓。鼓为单面,形似团扇,圆周用铁皮圈上,在圆形铁圈上张羊皮箍紧。鼓下部有手柄,柄部又有三个小圆环,环穿铁制薄小圈数个,打鼓时用一有弹性的牛筋条或藤条枝敲击鼓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打鼓的神汉(称为“单鼓子”)舞鼓时,身部、手部、腿部都要上下左右不断移动,鼓环刷刷作响,有着强烈的节奏感。

宁夏中卫地区的单鼓子据说形成于明代。据考证:唐、宋时虽在此地设置过县,但后没入西夏建制失考。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尚未有记载。1950年在宁夏中卫县西侧水陆堂(道教活动场地)发现的巨型水陆画(4×18m2)中,描绘有神汉(端公)打单鼓的舞蹈场面。据考证:这幅巨型水陆画产生于明嘉靖年间。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随着宗教活动的发展,庙会习俗的盛兴,中卫地区把跳神祭祀这种宗教活动仪式延伸、再加工,变成为当地一种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活动仪式了。

宁夏中卫的单鼓子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祭祀(舞蹈)内容,共由跳神、耍纸条、顶灯、装娘娘、谢神五部分组成,整个舞蹈动作自始至终都有单鼓的鼓声和手柄铁环相互撞击的节奏。单鼓子一整套动作需要三天时间,舞蹈(跳神)动作和舞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了宁夏中卫单鼓的地方特色。下面依据单鼓子(神汉)整套活动的顺序,分别作介绍。

跳神这是庙会或祭礼一开始的仪式。单鼓子(神汉)主要表现请神佛降临受祀的动作。有单鼓子四至八人,各自头戴一发网(和传统戏中包头发网相似),顶中央有一小孔系着二尺多长的假发辫,辫稍挂一小铜钱。神汉身穿对襟马夹和花裙,左手持单鼓,右手拿击鼓物,装束纯属男扮女装。跳神开始,单鼓子(神汉)打着鼓扭着身子,口念咒语,进进出出。一个仪程结束,开始了“绕帽尕子”即甩起头上的发辫,这是宁夏中卫单鼓子的一大特点。单鼓子(神汉)敲鼓时,鼓可以从身前、身后、胯下抛起,然后准确接住,好似杂技表演一般。

耍纸条有单鼓子(神汉)二人,装扮成神的化身。先由一单鼓子舞鼓,另一单鼓子在鼓点节奏下将事先准备好的红色纸条卷实放入口中,然后表现出神灵再现状态,在鼓点节奏中纸条慢慢从单鼓子口中吐出,成一柱状形。单鼓子顺着前后左右方位不停跳动直到纸条柱柱倒下即停。稍后是手绕纸条。一单鼓子将长约30mm的一截木棍一头拴绳套手腕,另一头粘一丈多长的白纸条,在另一单鼓子鼓点节奏声中舞动纸条。纸条舞动的花样很多,如“踏步绕花”转身“绕8字”“蛇形花步”、“跪腿绕花”、“平躺、侧躺绕花”、“翻踺子腾空舞花”等动作。可与现代体操中舞彩带相媲美。

顶灯食用面捏成莲花、八角、宝塔等形状的面灯12盏。中有灯芯,内装胡麻油,摆放在地中央的12个空碗里。先由一单鼓子围灯有节奏地打鼓、跳跃、翩翩起舞,然后有四位单鼓子将点着的灯顶在头中央边唱边舞边击鼓,动作小心翼翼,做“顶灯蹬腿跳”,和“顶灯踢腿转鼓跳”等动作。

装娘娘内容大致是:有母女俩进庙上香祈求生儿育女,路遇降生娘娘神,母女俩感恩戴德求娘娘保佑的事。整个仪程以歌带唱,配以节奏的鼓点,曲调多以地方民歌曲调为旋律,唱词都是单鼓子编的带有吉祥意图的顺口溜。

谢神即送神回归。是庙会或祭祀习俗的最后一个程式。单鼓子将一张方桌放置空地中央,一单鼓子绕着发辫打鼓入场,另一单鼓子手插腰间,赤着上身站在桌前起舞跳跃,稍后将左小臂放在桌沿边,在鼓点声的伴奏下由其法师手摇形似禅杖头的弧形刀,名曰“三皇刀”,将徒弟放置桌沿边的小臂拍打一阵,少许时,用刀背一刀一刀地扎胳膊跳跃起舞。最早入场的单鼓子舞鼓绕发辫和持“三皇刀”的神汉配合默契打鼓舞唱持续一个多小时。在徐徐缓缓的鼓声中,表示“神”好似已谢过,回归神府了。祭祀或庙会也由此而结束。

宁夏中卫地区的打单鼓活动内容虽有其较浓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有很多优美而又富有地方特色的舞姿是西北其他地区所未曾见到的,其音乐、舞蹈性浓郁,节奏欢快,某种程度表现了西北那种粗犷、雄壮的黄土味,可以和陕西的安塞腰鼓相媲美。近年来,宁夏中卫县文化馆已将其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创作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卫单鼓舞”参加了1987年的全国舞蹈比赛,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