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41

第41章 秦腔重丑,唐代就有

丑角在陕西戏曲中,尤其是在秦腔中,占有十分重要和奇特的地位。每次演出前,丑角若不勾脸,其他行当也只好等待;在后台里,丑角可以在任意一种戏箱子上坐,其他行当却各有禁忌,不能越雷池一步;在正常的演出中,丑角也可以离开剧情,针砭时政,等等。在秦腔界,对丑角为什么如此敬重?我曾访问过许多名老艺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那是因为唐王演过丑角,他是我们梨园行的祖师爷!因此,戏曲界又说:“丑角不”;还说:“秦腔重丑,唐代就有。”就这样,久而久之,在秦腔界,形成了重丑的习俗。

相传,早在大唐盛世,由于皇帝对戏剧十分看重,每遇逢年过节都要演戏。在宫里,太子、公主都把演戏当作必修的课程。有一次,正月元宵节,唐王与满朝文武准备演戏庆贺,与民同乐。天不亮,他们都到齐了。满朝文武大臣也事先都分派好角色。可是,开演前,扮演丑角的大臣没有来,大家左等右等,还是不见人影儿,急得唐王满头冒汗。这时,前台的锣鼓也敲了起来,台下的观众个个翘首踮脚,等着开戏。这时的唐王怕耽搁了演戏,失信于民。他就脱掉龙袍,卸下皇冠,穿上戏衣;为了不被群众认出自己是皇帝,就顺手在后台抓了一把粉,在脸上一抹,代替丑角登台了。后来,人们知道唐王曾亲自扮演过丑角,就对丑角十分尊重。至今,陕西民歌中,还流传着许多不同内容的《唐王演丑》的段子。如商洛山中的民歌唱道:

自从唐王登龙位,制下青铜锣一面。

徐懋公亲自敲大鼓,魏徵丞相掌鼓板。

程咬金跟上打勾锣,罗成将军唱小旦。

丢下丑角没人扮,把唐王急得没奈何?

头上卸下金皇冠,身上脱下衮龙袍。

头上又戴簪子帽,脸上抹了个白眼窝。

文武百官笑哈哈,大唐天子耍丑角。

从这首民歌看,唐王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开创了大唐盛世,世称:“贞观之治”;而且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对戏曲、音乐、舞蹈多有创新与建树。曾轰动于世,几百年盛演不衰的《秦王破阵乐》,就是他的创作。从《新唐书》、《旧唐书》、《贞观政要》、《大唐签载》等典籍记载可知,他曾亲自主持导演了这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此乐气魄恢宏,“发扬蹈厉,声韵慷慨”。陕西民间简称“秦王腔”。

无独有偶,1958年,我在安康大巴山区采集民歌时,在岚皋县土道河与紫阳县交界处,收到了又一首《唐王耍丑》的山歌。歌词唱道:

正月里来是新春,京师城里好红火,

鼓乐师个个去观灯,文武百官与民同乐。

罗成将军唱小生,程咬金来扮末角。

胡敬德擂的是大鼓,魏徵老人打勾锣。

缺少丑角无人唱,急的唐王没奈何。

你满朝文武莫笑我,脱下龙袍耍丑角。

关中、汉中也有类似的歌谣。但在民间传说中,唐王又往往直指唐明皇李隆基。秦腔艺人又都称他为祖师爷,或戏神。不仅演戏时在戏台上敬,还在自个家里设坛祭祀。艺人们说,就是他最早创建了梨园,亲自教给人演戏,有时还亲自坐台打鼓,艺人也自称为梨园弟子。明清以来,各地也遍建梨园会馆,供奉唐玄宗。庙名又叫庄王庙或老郎庙。像大荔、凤翔、汉中、安康、西安等地,都有这类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西安梨园会馆,就是由当年西安著名秦腔班社双赛班、泰来班的秦腔艺人申祥麟、白双官、张小狗儿、权必龙、白延孝、张连官、百顺官、张德官、张世功等筹资建造的。庙址在今骡马市。“前殿五楹,老郎端居于宝座。”(《西安梨园会馆碑文》)嘉庆后,这座庙又直称庄王庙,成为陕西艺人汇集的重要地方,嘉庆十二年(1807)四月《重修庄王庙神会碑记》说:“自古千年教化,以移风易俗;至唐,教梨园子弟以娱情畅意。今之演戏,即其遗风,由来久矣。”清人杨懋建也在《梦华琐簿》中说:

伶人所祀乃老郎神……余每入伶人家,谛视其所祀老郎神象,皆高仅尺许,作白皙小儿状貌,黄袍被体,祀之最虔,其拈香,必以丑角。云昔庄宗与诸伶官串戏,自为丑角,故至今丑角最贵。今入班访诸伶者,如指名访丑角,则诸伶奔走列待……召伶人侑酒者,闻呼丑角入坐凑趣,斯为行家。每演剧,必丑角至乃敢启箱。

俟其调粉墨笔涂抹已,诸花面始次第敷面。纪文达《滦阳消夏录》说:

伶人祀唐明皇,以梨园子弟也。

安波在延安时期编撰的《秦腔音乐》一书中也说:

秦腔一般的传说是起于明皇,他爱好戏剧,文官充文场,武官充武场,宫妃内侍则充演员。过去,秦腔戏班奉为始祖,每年四月八日致祭。

这说明陕北同关中、陕南的说法基本一致。过去,陕西以至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北部的秦腔艺人,都于每年阴历的四月八明皇诞辰之日唱戏祝祭,叫做庄王会。有时常常连演三天三夜(或四夜)戏。届时各路艺人云集,都拿出自己最得意的剧目和绝技,登台献艺;一些新搭班的艺人,还特地在演出前“挂衣”;一些拜师求艺的新人或收徒的名老艺人,此时也要专门请上香烛裱纸,前往祀祭,行大礼,对之明誓。这一切活动,又都往往是专门请丑角艺人主持。仪式之隆重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

说起戏曲界所敬的庄王,各剧种也自有区别,但秦腔却尊唐明皇。秦腔重丑的习俗,也经久不衰,别的剧种的行当顺序,一般都称生、旦、净、丑;而秦腔界却历来始终称生、丑、净、旦。“无丑不成戏”也自然成了秦腔的艺术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