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40

第40章 奇异古朴的曹盖舞

白马人全族共一万余人,分散居住在川甘交界处的四川省平武县、南坪县和甘肃省文县。其中,平武县白马乡和文县铁楼乡是最大的聚居区。从他们的历史、地域、语言、服饰、习俗、信仰等方面看,不同于四川的藏族或西藏的藏族。一般称其为白马藏人。

直到本世纪中期,白马藏人还保留着氏族公社的残余,没有统一的社会组织,没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头人按照习惯法负责调解民事纠纷。森林、草场、荒地归公共所有,一个宗族有共同的磨房、墓地和祭祀活动。生产上实行“伙耕”制度,每年耕种季节集中全寨劳力和耕牛依次将全寨土地耕完,婚姻方面,有早婚习俗,婚前社交自由,婚后讲究忠贞,男子可以上门入赘,不与外族通婚。其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传佛教和汉族道教的影响。不过,就整体而言,白马藏人的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而又杂乱的宗教阶段,崇拜的神灵主要是自然界诸神,如白马山神、土地神、海子神、火神、黑熊神等,尚无主神概念。

白马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艺活动除了讲述神话、传说、故事和演唱民歌外,主要是舞蹈。他们的舞蹈活动,常常是与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在驱灾去邪、求神还愿的祭祀活动中跳舞。白马藏人的祭祀活动很多,农历二月初一杀羊敬神,祈求神灵允许破土播种;三月十五集体设灵祭祖,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月十五杀牛祭白马土祖,全寨宴饮欢乐;十月十五杀牛祭神,酬神还愿,庆祝丰收……在白马藏人为数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除夕之夜,欢闹通宵;大年初一,举行敬火神和作“贡水”仪式;初三、初四架杆;初五晚上请巫师念经;初六跳曹盖,驱灾纳吉。

跳曹盖,是白马藏人民俗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民俗事象,具有浓郁的原始特点和民族特色,是一种异常古老的祭祀舞蹈。“曹盖”是白马藏语的音译,意为“面具”。“跳曹盖”即戴着面具跳祭祀神鬼、驱灾祈福的舞蹈。在平武县白马乡等地,跳曹盖的仪式是在每年正月初六举行。初五晚上,人们便在寨外空坝上搭上祭棚,在祭棚中间烧起一堆篝火,巫师们围在火堆旁念经。初六清晨,当东方刚刚发白的时候,随着一阵火枪声、鞭炮声、锣鼓声和喧闹的人声,身穿五彩长袍,头戴插有雪白鸡毛的白色毡帽的人们,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祭品来到火堆旁。首先,人们在巫师主持下,杀牛祭神。然后,跳“曹盖”的青壮年戴上巨大的木制面具,手持大刀锯子等舞具,围着火堆跳起了粗犷、古朴、刚健的曹盖舞。跳曹盖舞者至少三人,三人以上不限,尽皆头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声和“哐哐哐”的锣声伴奏下,激烈地跳跃。舞蹈以手上动作为主,内容主要是模仿老熊等猛兽的动作,力争凶猛怪诞。接下来,跳至高潮时,还要从火堆上飞身纵过。每至此时,鼓锣齐鸣,群情振奋,煞是壮观。接下来,跳曹盖的队伍围着寨子挨家挨户去跳。最后跳到田边地角为止。据说,这是为了驱鬼,将鬼怪赶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根据调查研究材料,我们认为:白马藏人的跳曹盖习俗乃是一种傩祭仪式,是傩文化的一种原始形态。何以见得?

首先,它具有傩祭、傩戏祛邪纳吉、驱灾祈福的功能。

傩是祛邪巫术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祭仪,是先民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的产物,其主要的目的和功能是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驱鬼,可以说是傩文化的核心。《说文解字》对“傩”的解释便是“驱逐疫鬼”。

据殷墟卜辞表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傩祭。到了周代,傩祭又有新的发展,分为宫廷举行的“有司傩”和百姓每年腊月举行的“乡人傩”两大类。傩祭与其他巫术和祭仪一样,都是产生在鬼神信仰基础上的。人类鬼神信仰之产生是非常久远的,可以说是与人类开始思考万物及自身起源时一道产生的。有了原始的神灵信仰,人们便相信病疫及不幸是由鬼神作祟引起的,因此必须驱走鬼神才能免灾。而驱鬼的方法是:对上神要敬奉,对善鬼要调停,对恶鬼要驱赶。总之,先有了神灵信仰,才会有敬神逐鬼的行为,才会有沟通人与神之间联系的面具。先有对恶灵的恐惧,才会有对神的祈求,也才会有傩祭仪式出现。贵州思南民间将“傩”称为“冲傩还愿”,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之说,便体现了民间神灵信仰的原动力所在。“冲傩”只是一种行为,“还愿”才是其真正用意,还愿名为还“神愿”,实则是为了如“人愿”。所谓“人愿”,概括起来便是求福与避祸,也就是驱凶纳吉。

白马藏人的跳曹盖习俗,其驱凶求吉的目的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就现在而言,其娱乐功能不可否认,但其主要目的绝非“取乐一时”。在跳曹盖之前,要祭祀神灵,酬神的目的是请神驱灾和降福。跳曹盖是一种模仿性的舞蹈,是带着浓厚图腾意味的仪式舞蹈。白马人崇拜熊的勇猛和强大,因此奉祀黑熊神,曹盖舞面具便是熊头形象,舞蹈动作也主要模仿熊的动作。早期人类的主要食物是周围的动物,对他们的生存威胁最大的也是周围的动物。因此,要生存要发展,必然和猛兽作斗争。所以,狩猎仪式是当时主要的仪式,先民为了获取和战胜更多野物,便用臆想的、虚幻的手段模仿动物的行动。企图以此代替实际过程,获得狩猎成功。“原始人以为借模仿动物、旁人或自然形象,希望获得一种力量,可以驾驭他们”,“打猎的部落在跳舞中象征地模仿打猎和打死猎物,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对猎物投上一种魔力”。哈拉:《艺术的社会根源》第5页。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对他们来说,“形象是与原本互渗的,而原本也是与形象互渗的,所以,拥有形象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占有原本”。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222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对于白马藏人的跳曹盖,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狩猎前的预演,也可以理解为是狩猎后的庆典。如系前者,则目的是祈灵护佑,企望狩猎成功;如系后者,则包含了酬谢神灵、保来日平安的内容。至于佩戴黑熊面具,则明显包含有驱逐疫鬼的作用。所以,“曹盖舞同时又是一种用以恐吓幽灵、恶魔、鬼怪的舞蹈”。鸿飞:《白马藏人的原始综合艺术》。《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6期。“因为只有凶猛恐怖者才能退鬼、逐疫”。刘锡诚:《傩祭与艺术》。《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3期。所以,曹盖面具总是做得凶猛可怕,而跳曹盖者也打扮得浑身长毛,人看了也毛骨悚然,何况鬼乎?

其次,跳曹盖具有傩文化的典型特征——佩戴面具。

面具的起源应该是很早的。最初的面具也许是以色涂面,披戴兽皮、兽头等,可惜今天我们看不到。后来,出现了铜铸的面具。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中便出土了许多铜面具,《周礼·夏方》中记载的方相氏“黄金四目”也是。到后来,由于铜面具的制作和使用都有局限性,于是出现了木制面具,纸面具和布面具等。就目前发现的傩戏品种看,以木制面具为主。面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狩猎,后来才用于驱鬼、逐疫、庆典等。

白马藏人跳曹盖时所戴的面具,是由当地所产桦木雕刻而成的,一般长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顶部木厚2至3厘米,面部木厚1至2厘米,既大且厚,重约10多斤。其面具形象皆为动物,主要是熊头面具,白马藏人称为“达纳尸界”。“纳”是“黑”之意,“达”即指“熊”,“尸界”指“神灵”,“达纳尸界”即黑熊神。白马藏人崇奉黑熊神,认为它是鬼怪们最惧怕的神灵,故将面具做成熊头形象,相信这样便能驱鬼逐疫。这些面具,一般都雕刻得凶猛异常,龇牙咧嘴,让人看了害怕。有的面具额头上有双蛇盘绕,或并列几个头,或配有一对羊角,或插有一条牛尾,奇异古朴。据白马藏人说:面具的形象,做得越凶狠,越让人可怕,就越好。面具色彩鲜艳斑斓,装饰多样,或披以散发,或贴有胡子,或绑以彩扎造形多样,线条古朴而稚拙。跳曹盖者除了佩戴这凶猛可怕的面具外,浑身着长毛衣服,五彩斑斓,平添几分“兽气”。跳曹盖的面具,平时挂在家里大门上方,驱邪纳吉,保一家平安,颇似汉族信仰中门神的职责。

并非所有佩戴面具的习俗活动都属于傩文化范畴,比如今日之假面舞会。但属于傩文化范畴的习俗活动,不管是傩祭、傩舞或傩戏,则必然要佩戴面具。佩戴上面具进行的驱凶求吉活动——也就是面具与祭祀仪式相结合的活动,必然属于傩文化范畴。从这种角度讲,白马藏人的跳曹盖习俗活动,实乃远古傩文化的遗风,是一种原始的傩祭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驱邪纳吉的傩舞。它与到目前为止其他地区发掘出的各种傩戏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从某种角度讲,它比贵州威宁县彝族傩戏“撮泰吉”更为古朴、原始,也更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