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55

第55章 门俗趣话

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憨憨都认得门哩!”这就说明,“门”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假如以门为题搞次问卷测验,恐怕人人都能答出一两个由门字组成的词语来:门当户对、门高户大、门庭若市、门道户说、门缝里看人,等等。

门的形成,在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原始社会,先民们无房可住,当然不知道门为何物。为了逃避敌害和遮风避雨,他们有的“构木为巢”,栖于树上,有的则“穴居而野处”,住在天然洞穴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学会了建造房屋。再后,私有制产生,人们便由群居生活发展到各立门户。从此,门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人类生活的绚丽多彩,门的变化也真可谓“门类繁多”。大门、小门、二门、前门、后门、偏门、天门、地门、鬼门、柴门、铁门、篱笆门、屏风门、花格门、月牙门、卷帘门……过去,皇帝老子居住的地方就有九个门:路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城门、近郊门、远效门、关门。门,是人类历史演变进化的证物,它不单单有着生活的实用价值,而且有着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我们切不可因司空见惯而小看了它。

有了门便也就有种种门俗。尽管“十里乡俗不同”,但概括起来门俗似可归纳为安门、门祭、门联、门忌、门花、门风六个类型。

安门是宅院建设中的一件顶顶大事,“门正则宅安”,此事谁也不敢马虎。旧时安门陋俗颇多,一要请风水先生定方位、择时日,选个瑞祥位置,择个黄道吉日。旧社会的门是有定向的,如“天下衙门朝南开”就是定规,文庙的门也是向南的。二要请神灵保佑,安全无恙。一方之主的“土地爷”是必敬的,同时还需“供奉姜太公之神位”坐镇,以求“百无禁忌”。三要用红纸书写“安门大吉”四个小斗方,贴于门框之上,图个吉利。四要放鞭炮、焚香马,还需将一碗底打穿用红绳系双筷子钉于门脑之上,为的是禳灾祛邪。五要宴请亲邻,以答谢乡党好友的良好祝愿。时至今日,安门陋俗在我国北方农村仍时有所见。我乡有一农户长期喂猪不成,总是养一头死一头。这位户主常常苦着脸告诉邻居:“我把猪当神敬哩,当爷伺候哩,但猪总不添还咱。”无奈,他只得在封建迷信中求解脱,风水先生告诉他:你家猪圈的门改向西开,才能保住猪仔……猪圈的门尚且如此困扰人,何况安家立业的大门乎?

门祭的风俗源远流长,早在周朝就有祀门之说。那时的门祭是在九月举行,金秋刚过,粮粟入仓,百官率众举行大典,“以会天地之藏。”究其门祭的根源,既与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有关,也与鬼魂崇拜有关。虽然有了门,可以保护自己的性合和家私,再要有个“神”来为自己“站岗守卫”岂不更安全!门祭的形象物应追溯到远古时的“挂桃人”,《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门祭习俗可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形式。定期门祭除年节的贴门神和对联外,还有用灰画箭,直射门外之俗。“端午节,家家门上插艾叶”。“谷雨节,家家门上画符帖”,符帖旁还需写上“谷雨三月中,蝎子到门庭,雄鸡振双翅,专吃五毒精”这样四句话。不定期门祭指随遇而祭。如家中发生不安祥之事,有的挂一面镜子于门上;有的画虎于门;有的则“砍鸡头”、“插桃其旁”、“以禳恶气”、“而鬼畏之”。门祭的目的是多方面的,综而述之则是: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门联亦即门对,源于桃符,历时两千余年,至今不衰。门联是我国特有的风俗,可以说我国是门联的专利国家。相传我国的第一副门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所撰。春节是门联的洪期旺季,春联这一名称的诞生,则在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旨:“公卿庶家,须加春联一副,以缓新年”。门联可分为专用门联、行业门联、通用门联三种类型。按一般习俗,只在约略一看门联纸张的颜色,即可断定红白喜事的属性。但也有例外,三年未满的服期,过年时则须贴黄对子。有次,我陪一友人下乡采访,但见被采访者的家门贴着红对联。宾主寒暄几句后,我那位爽直口敞的好友即向主人抱拳恭喜。主人目瞪口呆竟不知喜从何来?原来,80高龄的老人过世后即以喜事对待,当然要贴红对子。过后。我那位友人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人生一世,能知几许?鲁莽从事,必为俗制!入乡随俗真是太重要了!”在这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门联早已和门祭相脱钩,许多门联新俗也正兴起形成。

门忌在门俗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种种门忌习俗都和安全防范有关。如槐为做门之大忌,尽管槐木抟地坚韧,被农户视为“家有寸槐,不作劈柴”的贵重木质,但槐字从“鬼”故而忌之。安门的最大禁忌是不能被对门的土箭所伤,所谓“土箭”即是对门宅院的墙头,如果要安门,一定要和对门的墙头相错开,不然则会家破人亡。门虽给人的出入带来了方便,但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禁忌。有的地方进门须脱鞋,不脱鞋非礼勿进;有的地方死在外边的暴尸不许进门,灵柩只能停放在村外,进门设会则要受到全族人的惩罚;还有的地方产妇的房门非亲人不能进,标志是在门外挂一绺红布,知俗者见此禁物便会当即止步。门也是表示威严、权势、等级的一种象征。非举人不能设中门;三教九流者不许进祠堂门;一般人家的门户也忌讳脏物污门,谁家的门户被污,谁家就受到奇耻大辱,乡间常见为这等事闹得你死我活。叫门也有许多讲究,忌踢、忌擂、忌砸、忌骂,而应有礼貌地轻声唤门,这才不失为一种文明的行为。

门花是对门的装饰美而言。自从门产生后,人们不但讲究实用,而且要求美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门的审美情趣也愈来愈浓裂。过去,宫殿及大小城门上的门钉一律为闪闪发亮的金黄色,而且均为横九排,竖九排,九九八十颗门钉。这样的门便呈现出一种威严庄重之美。我们现时偶尔还可见到过去一些工艺很高的门,这些门上常画一些吉祥物,正如《月食广义·十二月令》所载:门神至“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状。”以上八物皆用谐音双关方法,其含义为:爵樽、借指爵秩、官位;鹿为荣禄;蝠指幸福;喜鹊借指喜庆;马指驿马;元宝,谐音“驰报”;瓶、鞍,谐音平安。绘此八物,即取“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八字之义。另外还有狮子、老虎、廿四孝、琴棋书画、花卉翎毛。农家的门多装饰为“黑油门、红边子,外边挂个竹帘子”。现时,关中地区的农舍大门就很讲究,“四朴六带穿裙子,二十四个角云子。”总之,对门的美化无论是钉、镶、嵌、镂,还是贴、刻、裱、画,都是固其本而美其形,呈现出一种五光十色的生活美来。

门风虽然指的是家教问题,但却内含着许多极为丰富的门俗内容。例如自古以来的姻亲事宜,定亲双方都有打听门风的习俗。所谓“相亲”就包括相门风在内。在合阳县,只要双方没有吃定亲馄饨,这门亲事就不能成立。再如,黄河岸边有个村庄,在1989年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相当严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严格要求自己,先从自身做起,并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起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从此,“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由少数几个干部的好门风给整个村子带来了好村风。这一事例也说明了“众从成俗”的过程。由此可见,门风涉及门俗,门俗理所当然地应包含门风。近几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关中地区新建农舍的门楣上普遍兴起了一种“门风家训”的题词风俗,内容有新有老,风格有雅有俗,二至四字,以示门风。如“勤俭”、“忠厚”、“飞跃”、“和为贵”、“居且安”、“平为福”、“勤劳致富”、“宁静致远”、“家和邻睦”等等。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良好的门风家教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基础工程,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