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57

第57章 “章克勒”

哈尼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共有125万余人口(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是我国云南省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和无量山广阔山区及西双版纳等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顷语族彝语支。由于分布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差异等多方面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哈尼、豪尼、碧约、卡多、布都、白宏、爱尼、糯比、糯美、奕车、腊米、期的、各和、哈欧、西摩洛等多种自称单位。尽管各自称单位的生活习俗有一定差异,但都较多地保存着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特征。据有关汉文史籍零星记载和本民族口传史,哈民族从事山地农耕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住房建筑风格较多地反映了农耕生活和父系年代左右的历史,其住房建筑风格较多地反映了农耕生活和父系家庭的鲜明特点。

哈尼族作为山地农耕民族,其宗教信仰也主要是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的崇拜。哈尼人虔诚崇奉祖先,忠实于祖先的意志,认为祖先沿袭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最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从前祖先建立起来的老村寨一般不轻易变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诸如连续多年遇到五谷歉收、禽兽衰败,人口不断死亡,或者其他严重事故经常发生,才采取果断措施,离弃故地,另建新寨。一般是一姓(氏族)人集体行动。当人们产生迁居意念时,便请“莫批”占卜鸡骨卦,哈尼语称“哈邦卡”,通过占卜,选定重建新寨的吉日良辰和具体地点,随即举行“章克勒”仪式,“章”即寨子,“克”为邪恶或鬼神,“勒”为撵,“章克勒”即驱逐鬼神和邪恶之意。如果有两姓以上的人家同建新寨,各户男性户主选择恰当的一天黄昏时分,同往旧寨外边一顶神秘的古树下,合饮鸡血酒,赌咒发誓,哈尼语谓之“鲁安卡”,表示同生死共命运,即便新建寨子突然衰败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也不见异思迁。建新寨所需经费由各户均摊。

“章克勒”仪式一般决定于阴历冬月十七日以后的一轮(十二天)之内举行,并从十二属相的猴、鼠、虎、蛇等四日中选定一日,作为举行“章克勒”仪式的具体日期。按照祖先传下的规矩,其仪式只能在当天夜幕降临之后开始,白天不能举行。凡参加迁居建寨各户,每户至少要派出男子一人或二人。人们认为,参加的人越多越好,每人象征性地背着被子和席子,按照长者领前幼者跟后的顺序,在一阵阵凝重而古朴浑厚的鼓声和鸣火枪声中离弃旧寨,同往建新寨的地点走去,人们的神态及其整个气氛既庄严奇异又神秘莫测。迁徙之际,各户中的男性长辈,要从旧寨“普麻波”(护寨神驻地)取一枝带有枝叶的新鲜锥栗树枝,抓一把泥土,带到新寨去。到达新地之后,在新寨基中心地点迅速燃起一堆大火,以为遵守的心脏。人们围绕着大火塘团团而坐,并争着说:“这里就是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好地方!”据说,哈尼人在举行“章克勒”仪式活动之际,若有过往路人恰好碰上,此人就会被鬼神和邪恶缠住,轻则得病,重则死亡。因此,一般都要等到附近村寨人们已进入梦乡,四山一片寂静,才正式开始举行“章克勒”活动,以防路人受害。按传统规矩,参加“驱逐鬼神和邪恶”仪式活动的人只要单数,不要双数,更不许女子参加,多半由长辈男子七人或九人组成,外加一名“莫批”(巫师)和一名化装成“鬼”的人(付酬聘请一名40岁以上的外族人或单身汉充当)。其余的人则围坐在原先的大火塘边,不停地吹奏牛角号和竹筒号,以显示人类之声威。

届时,“鬼”人用锅烟子和石灰拌和的浆状物,在自己的面孔上涂绘粗大而奇异的三条纹路,翻穿衣服,倒披蓑衣,嘴里含着一把锯镰(锯齿朝前,恰似利齿)歪歪倒倒,东躲西藏,惊恐地向前逃窜,犹如跌跌绊绊的醉汉,又像浑身充满邪恶的怪物。随即,众驱逐鬼神者排成一列纵陷,追撵不止。其中“莫批”打头阵,其余长者有的提着一只大红公鸡和两只小母鸡,有的牵着一只小狗,有的手持一把用白花草杆、努架棒、黄鳝果树、野姜叶和红泡刺扎成的扫把,有的翱着一箩灶灰和粗糠掺拌的灰糠,紧跟其后。“莫批”翻穿上衣,翻套包头;包头上面顶着一副三角朝天的铁三角架;一条约九尺长、宽七尺的白布带子,缠头一周,余下部分往后拖地。腰间系着一条长约七尺的白布,缠腰一周,余下部分往后拖地。“莫批”右手握弓,左手拿着白花草杆、努架棒、黄鳝果树,野姜叶,红泡刺扎成的扫把,率领“章克勒”队伍,从上至下,再从下而上,直至撵出一块可容纳百十户人家的地基。但不能撵成圆圈,只能直“撵”或横“撵”。在驱鬼过程中,紧随“莫批”的第一位长者,指着惊恐逃奔的“鬼”人大声呼喊:“鬼在那里!鬼在那里!”“划批”瞄准“鬼”人象征性地射箭不停,“章克勒”队伍放枪鸣炮,敲击鼓。第二位长者沿路撒灰糠,灰糠意即人与鬼的分界线,灰线以内为人丁繁盛、六畜兴旺的干净乐土;灰线以外是鬼神游荡、戏闹的世界。

人们从上到下撵三次,把一切鬼神和邪恶都撵到离建寨地基一里外的地方去。走出撒灰糠的新地之后,只能向新地的下方或左右两方继续撵,不能撵向新地上方,一直撵到阴箐石岩边去。如果找不到适当的阴箐石岩冲,人们就抬来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块,堆成石岩状,哈尼语谓之“乃哈脚都阿干阿奎”,意即鬼神居住的石岩刺丛地。

将鬼神撵到阴箐石岩边之后,在刺丛里为鬼神建造一间“鬼房”。“鬼房”用红泡刺杆作柱子,蒿枝杆作梁,芭蕉叶盖顶。“鬼房”建成后,宰杀小狗一只,大公鸡一只,小母鸡两只。“莫批”在“鬼房”诵驱鬼咒词:

人是老大,鬼是老二,古时候就分明了;

广阔的平地属于人,刺丛石岩是鬼神的住地。

此时“莫批”取下头上的铁三角架,解除头上及腰间缠着的两白布,正穿上衣,正缠包头;装“鬼”人也擦去脸上的花纹,正穿上衣,正披蓑衣,恢复为常人。“莫批”将驱鬼用的扫把直插于“鬼房”边,表示不准鬼神再出游。同时,在“鬼房”前又撒一道灰糠线,即为人与鬼的第二道防线。“章克勒”队伍这才先幼后长的顺序往回走。“莫批”走在最后,抱着一只大红公鸡,手持一枝带着三片叶子的锥栗枝,为参加“章克勒”的众人叫魂。回到新地,又要为全体安寨立业的老幼举行集体叫魂仪式,仪式毕,将一只准备好的“地牛牯”虫子放在建寨区域的中心点,表示此地风光美丽,土地肥沃。然后将所杀之红公鸡煮熟,分作两大碗,摆在一把大簸箕上,斟出醇清的焖锅酒,全体安寨立业者共同享受。

自踏上新地的第一晚上起,直到迁居者各户建成新房进住之前,不论时间多久,表示新寨心脏的那堆大火昼夜不熄灭。哈尼人认为火具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是先民传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财富,是一种凝聚着力量和智慧的永恒而神圣的礼物。在哈尼人的观念里,火塘就是他们整个血亲家庭的中心,是温暖和光明的源泉。因此,每天晚上至少派出两人轮流值勤守护大火塘。第一晚上,守火人要认真注意夜间第一声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据说,守火人听到的第一声如果是人的声音或禽畜鸣叫声,表明“章克勒”成功,这里是无鬼无神的干净地方,可以建寨立业,并且会发展成繁荣昌盛的大寨子。如果听到第一声是小鸟鸣啼声,表示这里还遗留着一点微微的鬼影,人可以战胜它,将来寨子会逐渐发展起来的。倘若听到的第一声是野兽的嚎叫声音,则为不祥之兆,表示这里鬼神没有驱逐干净,是“莫批。”撵鬼咒词不得力的结果,将来人畜会逐渐衰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另请“莫批”占卜择定新的建寨基地。

“章克勒”后的第二天清晨,迁居者长辈男子指派六名男青年,每两人为一组,分别在新寨边沿栽下一蓬青竹、一棵刺桐树和一棵锥栗树。哈尼人认为,这三种植物是他们村寨不可缺少的宝物。

当新寨基本确定,举行过“章克勒”仪式之后,全体入迁者共商,开始修建新寨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和氏族标记:修水井、建盖碓房和公房、修订“普玛俄波”(护寨神住地)和“朗主主波”(镇压危害禽畜鬼之地)以及“米刹刹波”(人鬼分界)丛林、建树“磨秋桩”,制作牛皮大鼓等。在各项设施和各种标记中,有的出于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有的纯属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所需,但都具有氏族标志的意义。设施和标志齐备,新寨即告建成。建成新寨后,如果其中缺少某一项设施或标志,则被认为是不健全、“不合格”的村寨,于入迁者大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