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59

第59章 “茶”在青海

谁都知道,青海是个不出产茶叶的地方,但在那里生活的各个民族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茶叶中富含维生素C,除此还含有诸如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P等等这些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茶叶便自然而然受到青海人的“青睐”,以“茶”代“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茶叶还具有帮助消化、清热降火的功能,这对于高原人的食物结构,特别是牧区以青梨、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十分有益。因此,很早以前人们就深谙“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的茶“道”了。

青海不产茶叶,茶叶的来源自然要靠内地茶区供给。早在唐代,青海与内地就开始了“茶马交易”。到了宋代,便有了“提举茶盐司”这一正式专管茶、盐、马交易的机构,更便利了边地的马、牛、羊及畜产品与内地茶叶的互易。明代进一步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立茶马司,专管四川、汉中及湖南的茶叶与甘肃、青海的马匹互易事务,并规定了种种制度,严禁私茶的贩卖,以保护官茶的畅销。后移秦州茶马司于西宁,这就更加方便了青海与内地的茶马贸易。明清两代以茶易马采用的是金牌制度,必须持刻有皇帝圣旨的金牌,合符交马。一般上等马换茶120斤,中等70斤,下等50斤。这种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官方对茶马交易的控制。从这重意义上讲,这对于保证茶叶的稳定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到了清雍正以后,国家的马匹可以通过贡赋征集,不需要再专设机构以茶易马了,但青海与内地的贸易渠道已经开通,茶叶已经成为贸易中主要的大宗商品。

过去,茶马贸易虽然能给青海提供茶叶,但茶叶毕竟要经过长途运输辗转到青海。古代交通极不方便,直到解放前青海的交通状况仍相当落后,加之青海过去的经济极不发达,使茶叶得来十分不易,因而茶叶自然被人们视为极其珍贵的商品。于是茶叶便从人们单一的饮食需要走向了日常交往,表现出多向的文化内涉。青海各族都有以茶款待客人的习俗。在农业区,客至,第一道饭就是喝茯茶、吃馍。有的人家上第二道饭(这才是正餐)时,又端来奶茶,清油煎饼,厚待客人。藏族同胞则把敬酥油茶作为一种隆重的礼节,对客人很是敬重。“茶”在接待客人的礼仪由完全成为主人诚恳厚道、热情好客的表证。旧时,西宁有一种风俗叫“走茶叶”,是说提亲说媒时,由媒人带上茶叶包儿,到女方家求亲,由此得名。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带上红纸包的茶叶小包,叫做“提话茶叶”。如果女方认为媒人介绍的情况可以考虑,则由媒人送来正式的茶叶包若干份,每份两包,分别送给女方的主要亲属,如舅舅、叔叔、伯父等,这叫“头回茶叶”。经女方表示同意,则送去“二回茶叶”,用红纸包成两大包,外贴喜字,其中还包有核桃、桂圆等,又称“桃果茶”,这就意味着这桩婚事将有一个美满圆合的结果。待男女双方择定订婚吉日,男方家除了送其他聘礼之外,必有茶叶两包;次日,则由双方媒人代表女家向男方回礼,除一方羊肉外,也必有茶叶两包称作“回酒”。在这里,茶叶又成了男女双方的定情之物,也算得上半个“月老”了。

青海回族有一个风俗,就是和亲友的婴孩第一次见面,不抱则己,一抱就得送“礼信”,一般是两元钱加一小撮茶叶,这一小撮茶叶就是一份儿情分。青海人一直就有把茯砖茶作为上好的礼品馈赠亲朋的习俗,即使是在商品如云的今天,有些人依然器重茯砖茶,仍把它作为馈赠礼物。以上这些习俗都表明,青海人对茶叶已不是仅仅重视它在饮食上的价值了,在茶叶身上融注了人们的多种情愫和愿望,寄托着人们的多向精神需求。形成了茶在青海的特别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