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73

第73章 馄饨和关中东府民俗

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是优质小麦的产地,所以关中人的面食种类特别多,“面条像裤带”被列入关中“八大怪”,并非偶然。不过面条只是家常便饭而已,要说和民俗联系最紧密的面食,恐怕莫过于馄饨了。

关中东府人所说的“馄饨”有两种,一种是用白面蒸熟的大花馍,作为参加婚礼、满月礼等时必须携带的礼物,而且讲究必拿两个,所谓“成双成对”;另一种则是用擀就的面片捏成。这种馄饨和城市里街头巷尾卖的那种馄饨不一样,城里人吃馄饨讲究喝汤,汤料齐备,鸡丝、榨菜、虾皮、香油,不一而足,但馄饨的做法只是简单地把面皮对折一捏即可,而关中东府民间的馄饨就不一样了,还要讲究外形美。先把和好的面擀得薄厚均匀,再切成略长的梯形面片。在梯形面片的小头放上馅子,卷起,两角弯回捏紧,便成了一个尖底的小元宝,十分好看,所以有的地方按馄饨的形状还把它叫“锞锞”。馄饨馅子既有平常的韭菜、萝卜、葱花,亦有肉馅;如果是喜庆节日待客,馅子放得少,馄饨个儿小,招待新客人的甚至只有玉米粒大小;如果是平时自家吃,便把面片切大些,馅子也包得多,简直和饺子差不多了。

馄饨的吃法也有多样。可以清汤下出来调上盐醋和油泼韭菜花(葱花)辣椒吃,也可以浇上各种臊子,谓之“臊子馄饨”;还可以先把菜炒好,添足水,再下馄饨,俗语谓之“连锅馄饨”,“炒菜馄饨”。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过节讲究家人团聚,家庭里喜欢“四世同堂”,办事情追求完美,连看戏也爱看“大团圆”结局。而馄饨和关中方言里的“浑全”谐音,其外形又像小元宝,吃起来美味可口,这些自身优势恰恰迎合了关中东府人的心理需要和饮食习惯,所以备受青睐,成为这里饮食文化中的主角。

婚礼是人生大礼,馄饨在婚礼中的每一个环节里都发挥着作用。当男女双方经媒人牵线,有了初步了解,没有原则性的分歧时,便须初步肯定下来婚姻关系,在农村叫“吃许口馄饨”。但有时也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果吃饭时没端馄饨而把面条端上来了,就说明人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媒人不需再问,赶紧考虑如何下台。因之农村人日常用语中指责说话不算话的人时说:“你咋吃馄饨把面给端上来咧!”正式定亲叫“大吃馄饨”,不管酒菜多么丰盛,最后的面食必须吃馄饨。结婚那天,男方去女方家接亲前,新郎必须先吃一碗馄饨,预示今日事情顺利;女方招待新女婿,自然也得吃馄饨。接待送亲客人(即“新客人”)的饭菜是农村中最丰盛的,先酒菜,后饭菜(吃白面馒头),最后是水饭,而水饭的第一道便是臊子馄饨。娘家送女儿,除了用面蒸一对重达五六斤的插花大馄饨外,还要捏一食盒格子的小馄饨,摆得整整齐齐,专人抬上送到婆家,谓之“送饭”,即给女儿带上口粮,同时也意味着把这张吃饭的口送到你家来了。在新娘子吃饭中间,会有一名中年妇女,手提一只斗,里面盛着娘家送来的馄饨,从桌子下面伸过去,让新娘子也弯下腰伸手从下面去抓。抓时眼睛不能看,抓起来的馄饨放在桌面上。按抓出来的多少来测试新娘子对婆家的情谊,因为抓出来的要给娘家带回,回得太多,则表示女方对娘家过分留恋,便要受到众人的讥笑。为了不致被众人讪笑,加上必须抓单数,不能抓两个——人们会说新媳妇是“二杆子”(关中称办事莽撞的人叫“二杆子”),所以抓馄饨的最佳数目是三个。到了掌灯时分,娘家带来的馄饨要给新娘下一碗,还有的给新郎也下一碗,让新婚夫妇吃“换碗馄饨”,跟交杯酒相似。娘家的饭在婆家吃,显示了女方身份的变化,含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主家还要下上几大锅馄饨,用盆盛出来放在院子里,让左邻右舍看热闹的人自舀自吃,叫做“吃喜馄饨”。一时间满院子碗筷叮,笑语不绝,大伙儿一起沉浸在喜庆的气氛里。

在平时小型的喜庆之日,也少不了吃馄饨。孩子考上学校,被招工或参了军,都视为家中喜事,必吃馄饨。盖造新房,立柱上梁,给老人做棺材,也是家中喜事,同样要用馄饨来招待贺喜的客人。稀客登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表达主人欣喜之情、欢迎之举的自然非馄饨莫属了。孩子过生日,12岁以前,大人给煮两个鸡蛋,12岁以后,便视为成人,家长除了仍在早饭时煮两个鸡蛋外,中午饭一定得专门捏馄饨,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家中有人要出远门,在假期已满要返回单位之时,临行前也要吃一碗馄饨,祝他一路平安。家人出远门归来,第一顿饭也是馄饨,是具有秦地特色的团圆饭。

请人帮忙,或请来匠工做活,新中国成立前的长工上工,第一顿饭亦是馄饨,乞求事情进展顺利,圆满成功。而在活路结束时则吃面条,所以民谚有“上工馄饨下工面”之说。

在东府人的心目中,馄饨还有其神奇的力量。冬至那天的晌午饭必须吃“连锅馄饨”,说是吃了冬至馄饨一冬不受冻。吃饭时大人都鼓励孩子多吃一点,碰到家中有人出外,还得留几碗让他回来吃。农历十月初一日是民间的鬼节,要送寒衣。在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捏馄饨,天黑后端上几碗在大门外献神献祖,还要倒几碗在大路上,让那些无儿无女的孤魂野鬼享用,这时的馄饨又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献供已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馄饨,说是吃了十月一的馄饨等于添了一件棉衣,一冬不冻。农历正月初七日谓之“人日”,这天晌午吃的馄饨叫“收心馄饨”,意思是过春节玩了好几天,该收回游荡的心,考虑今年农业生产和过日子的事了。

馄饨象征吉祥,象征富贵,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良好的祝愿,所以在关中东府种类繁多的面食中,没有哪一种能比得上馄饨的民俗用途广泛。馄饨以其逗人喜爱的外形、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民俗内涵,不论是在群众日常生活中,还是节日喜庆中,都出尽了风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东府饮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