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史
2748500000005

第5章 《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潮和学术风气,同“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相比,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施之后,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基本上居于统治地位,但也应该看到,其他学派如老庄思想仍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影响。《淮南子》一书就是与儒家思想相对抗,以道家的思想为中心的著作;这本著作结合到美术理论上,有些并不与儒家的艺术观截然不同。

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他招致宾客集体编写了《淮南鸿烈》,即《淮南子》。这部书涉及美术的有十数处,其中有独到见解的是论“君形”及“谨毛而失貌”两个问题。

先看“君形”说: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山训》)

西施是古代的美人。孟贲是古代的勇士,据说他能生拔牛角。这里所说的“君形”,我认为就是神似。古人经常把君、臣一类的词借用来形容事物的主次关系。山水画有把主山比为君,群峰比为臣的。画西施虽然美但不使人欢喜,画孟贲眼瞪得大,却不令人生畏。原因何在呢?没有作到神似,即没有表现出他们各自特有的神态。《淮南子》又以演奏音乐为例,说“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有的注释:但,通蜑,古代种族名;工,指乐工)。这里又提到“君形”,意思是说,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吹竽,让一个懂音乐的按窍,虽然中节而不可听,因为没有“君形”。音乐也是要表现乐曲的神,不理解神,是演奏不好的,所以,“君形”体现在绘画上,体现在音乐上是传神,是艺术创作和表演最主要的东西。

明确提出神似和传神理论的是东晋的顾恺之。《淮南子》的“君形”说虽然不明确,对后世影响不大,但它是开创这一理论的先声。

“谨毛失貌”说:

“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说林训》)

这句话是讲绘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毛,即局部,细节。貌,是全局,整体。作画必须处理好局部形象与整个画面形象之间的关系,达到统一而和谐。局部细节的刻画,要服从全局形象的大效果,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的对待。“谨毛而失貌”就是画家只顾局部“毛”而忘了整体“貌”。著者接着以射箭作比喻:“射者仪小而遗大。”射箭的人须要目光瞄注目标的一小点而舍去一大片,如此才能中的。射箭同绘画的着眼点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一样。绘画须要局部与整体兼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那么,“寻常之外”,作何解释?它与“谨毛而失貌”又是什么关系呢?寻常,是指距离。古时,寻为八尺,常为一丈六。也就是说,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考察画面上的细部与整体的关系时,应该和画面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正同著者在“寻常之外”这句话前面讲的比喻:“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自然现象的月光和浓雾,画家要观察、表现他们,也得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谨毛而失貌”的问题,适应一切艺术创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