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画论史
2748500000006

第6章 王充论画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哲学家,也是文艺批评家。他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论衡》内容丰富广博有战斗性。这本书对于文学艺术提出了一些评论意见。书中有关美术的主要论点有:

(一)提倡美术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

汉代绘画,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如画像石、画像砖中关于农业、工业、渔猎,以及文化生活中的讲经、音乐、舞蹈等内容都多少有所反映。这些绘画对于后世了解汉代美术发展的脉络和社会生活面貌,都是珍贵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在汉代地位提高,影响也大了,以致很多绘画将尧舜文武周公孔子以及忠臣、孝子、义士、节女作为描绘的对象。到了东汉时期此风最盛。王充反对的是颂古而不颂今的尊古卑今思想。他有这么一段话:“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齐世篇》)

王充反对厚古薄今,认为不应该按时代的远近而衡量人。汉代和相隔很近的秦代,有功德卓越的人,为什么不图形颂扬呢?“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同上篇),只看时间远近,不看功德如何,是错误的。

(二)反对绘画宣扬神仙鬼怪思想。

作为一个坚持朴素唯物论的王充,对于汉代盛行的神仙鬼怪思想是持否定态度的。绘画上表现的求仙内容,是他所反对的。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世有虚语,亦有虚图。(《无形篇》)

现在从营城子汉墓画的祭祀图中可以看到浑身长毛而有翼的仙人形象,跟王充说的一样。活着的人想要长生不老,死后又希望成仙的思想,在汉代是相当普遍的。王充反对厚葬,认为人死了没有灵魂。他用“虚图”一语指责这类仙人绘画,王充论画的这种反迷信的文艺思想在历史上是进步意义的。

(三)认为绘画的功能不如文字著作。

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在观察艺术现象时也反映出片面孤立的观点。这首先表现在他贬低绘画的特殊功能。

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灿然,岂徒墙壁之画哉!(《别通篇》)

王充不懂得绘画与其他艺术相比,既有长处,也有短处,任何艺术都有局限性。好的绘画不仅描绘人物的外貌,也能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体现思想感情。一幅肖像佳作可以启发观者联想画面上没有出现的人物的经历。绘画当然不如传记可以录言行,但不应否定它的作用。王充却认为,画面上的古代人物,只见形象,不见言行,起不了教育作用。学习古人,倒不如去读他们的著作。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这同他提倡画“今世之士”的主张也自相矛盾。艺术分类学有个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王充有这种片面性,不奇怪,到晋代,对文学和绘画的长短,就讲清楚了,因为认识发展了。

(四)混淆了神话与“虚妄”的界限。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虚妄之象也。(《雷虚篇》)

我们从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中可以见到王充所说的图雷之状及雷公等形象,而且比他描述的雷公还增添了吹气为风的风伯,倾瓶洒水成雨的雨师,以锤击人的电神等。画家笔下的类似雷公的这类形象,属于神话创作,不应看做宣扬迷信的“虚妄之象”而加以反对。

王充反对描绘神话美术作品,也反对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事。他写道:

《淮南子》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尧时十日并出,羿上射九日;鲁阳战而日暮,援戈麾日,日为却还。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对作篇》)

王充为什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羿射九日、鲁阳公援戈麾日三个神话是“浮妄虚伪”呢?他在《感虚篇》中对后羿射日的“言虚”解释道:“夫人之射也,不过百步,矢力尽矣……天之去人以数万里,羿上射之,安能得日……假使尧时天地相近,羿射得之,犹不能伤日……何则?日,火也。”王充宣称,他的“《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如果他面对的是自然现象,作如此解释,那是破除迷信的科学态度;然而他面对的是特定的艺术形式——神话,这样,就把严肃的态度同滑稽的论述内容相结合在一起了,不禁令我们读了失笑。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对于神话与迷信思想的区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上作出了正确的解释。马克思关于希腊神话的产生原因和神话艺术所具有的“永久魅力”的理论,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洞然了悟。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