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典故故事
2769900000003

第3章

才高八斗

“典源”

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曹植又称陈留王)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意”

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对他推崇备至,曾经对朋友说:“天下的才学共有一石,曹子建一个人就占了八斗,我占一斗,其余的人合起来才占了剩下的那一斗啊!”

“含义用法”

后比喻学识丰富,极有才华。也作“才八斗”、“八斗才”、“才富八斗”、“才倾八斗”等。

沧海桑田

“典源”

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与王远(字方平)饮蔡经家。“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将复扬尘也。’”

“释意”

相传东汉桓帝时,有一位麻姑仙女,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却已看到东海三次变成陆地了。她说:“我这次去蓬莱,发现海水比以前浅了很多,恐怕又要变成陆地了吧?”

“含义用法”

后比喻世事变迁巨大。也作“碧海成桑”、“沧海尘”、“沧海扬尘”、“沧桑”、“尘飞沧海”、“东海桑田”、“海变桑田”、“桑海”、“桑田碧海”等。

沧海遗珠

“典源”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欲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荐授并州法曹参军。

“释意”

唐朝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与别人的不同。有一次,他读书的地方有个人遇害,官府派了一名官吏来调查此事。大家都争着向官吏诉说自己的清白,惟独狄仁杰不加理睬,安心读书。官吏很不高兴,责问他时,他不屑地说自己正与书中圣贤对话,没有工夫。

青年时代的狄仁杰考中明经科进士,任汴州参军。不久有人诬告他,朝廷便撤了他的职务。调查案件的官员阎立本在讯问狄仁杰时,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称赞他是沧海中被人遗漏的明珠。于是,阎立本不仅帮助狄仁杰洗清了冤屈,还推荐他作了并州法曹参军。

狄仁杰后来的一番大作为证明了他确实为“沧海遗珠”,有非常杰出的政治才能。当他在大理寺(当时主持审核刑狱案件的中央机关)里担任重要职务时,处理了很多离奇的案件。他的很多断案事迹一直流传到今天。

“含义用法”

后人用“沧海遗珠”的典故比喻遭到埋没,未得到重用的人才。也作“沧海求珠”、“沧海珠”、“遗珠”等。

豺狼当道

“典源”

《后汉书·张传》:“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释意”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朝廷派遣特使各地考察巡视,如发现刺史太守有贪赃枉法行为,就上急奏弹劾,县令以下的官,可不待奏报,即时逮捕拿办。清廉而政绩好的则奏闻加以表扬。在这些德高望重的特使中,张纲最年轻,官位最低。他在别的特使都离开后将自己的车轮卸下,扔在洛阳城外的驿站旁。他在别人询问时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说:大恶不除,何必去问那些小恶?他所指的就是那时当权的大奸臣梁冀。梁冀弄得政治越来越腐败,但因为他是国舅满朝都是他的私党,所以张纲上奏章弹劾他也不起作用。

从此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屡欲藉机谋害他。

“含义用法”

后人把张纲所说的“豺狼当道”引为成语,比喻坏人掌握大权。也作“埋轮”。

长城自坏

“典源”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等八人并诛……”

“释意”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得力干将,年轻时曾跟从宋武帝刘裕南征北战,功劳显著。

宋文帝时,檀道济与北魏交战,以少胜多,连胜三十多次,打得魏军胆战心惊。后来,他因粮食吃完,方才撤退。魏军怕他有埋伏,不敢追赶他。从此,他的威名震动了北魏。

檀道济回朝以后被封官司空,镇守浔阳(今江西九江),掌握的权力很大。再加上他的心腹部将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又很有才能,所以也引起了朝廷对他的戒备。朝中的某些大臣因为妒忌也经常诬陷他,把他比成司马懿。

司马懿是三国时魏国的大臣。因为权势很大,使他的孙子在后来篡夺了皇位。宋文帝于是对檀道济耿耿于怀。

当时,宋文帝连年生病。宋文帝的兄弟彭城王刘义康担心宋文帝突然死去,没有人能制服檀道济,所以想铲除他。

有一年,宋文帝病得很重,刘义康就借口北魏军队要入侵,召檀道济到朝廷商议对策。

临行前,檀道济的妻子指出此行可能存在危险,但是檀道济无可奈何,只能前往。

等他到了朝廷,宋文帝的病情已经好转,刘义康也就没有杀檀道济,把他暂时留在朝廷。

第二年春,檀道济被允许回家,船还没开,宋文帝又病重,刘义康假传圣旨把檀道济召回押入大牢。又抓住他的儿子和部下杀了他们。

檀道济被捕时,怒火直冒,圆睁双眼,脱下头巾,掷在地上,大骂他们自毁长城。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都纷纷庆祝,认为再没什么顾忌了。

这以后,北魏军连年南侵,宋军无人抵挡得住,不断地吃败仗。

宋文帝寻找可以继任檀道济的人,却没有这样的人才。

后来,魏军一直打到京城附近,宋文帝登上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城墙,望着敌军的旗帜,忧心忡忡,叹息如果檀道济不死,敌人就不能这样猖狂。

“含义用法”

后来,“长城自坏”这个典故用来指杀害朝中的名将,而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典源”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意”

韩信投奔刘邦后,也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名小官,韩信见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失望之下,就逃跑了。但刘邦手下有个亲信叫萧何的,却认为韩信是个难得的将才,所以,连夜将韩信追了回来。他对韩信的谋略才能大加称赞,劝说刘邦选个良辰吉日封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接受建议重用韩信,韩信详细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情况,制订了统一全国的计划,让刘邦刮目相看。韩信指挥着刘邦的军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收服了各个小国,又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统一了全国,刘邦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封萧何为丞相。

因为韩信位高权重,刘邦对他怀有戒心,他先收了韩信的兵权,后来又把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后来又怕他谋反,就由吕后出面,在萧何的帮助下骗来韩信杀了他。

韩信能够得到重用,大展拳脚,得力于萧何的推荐,但是他的死,又是由于萧何的计谋。所以,后人总结出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含义用法”

后人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形容对一件事既帮助,又破坏,做好做歹全是其人。又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也作“成败是萧何”。

程门立雪

“典源”

《宋史·杨时传》:“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意”

宋朝有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叫杨时。他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取进士,担任过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宋徽宗时,做到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南宋高宗时,又被封为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

程颢和程颐是兄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名望很大。杨时考取进士被授予官职后不去上任,跑到河南颍昌(今河南许昌)拜程颢为师,跟随他学习,两人感情非常好,终于杨时学成回家,程颢认为他尽得其真传,可以把他的学说发扬光大。

四年后,程颢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在家中设了灵位哭祭,然后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写信告诉给同学们。在他四十岁左右时,前去洛阳拜访程颐。

在一个大雪天,他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到程府拜访程颐,但正巧遇上程老先生坐着打瞌睡。杨时和游酢不愿叫醒先生,于是就静立在门外等候,一直等到门外有一尺多深的积雪时,程颐才醒来。

“含义用法”

后来,“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精神。也作“程门雪”、“立程门”、“立雪程门”等。

赤膊上阵

“典源”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混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意”

曹操有一员虎将叫许褚,他听说敌将马超英勇,决心与马超一决高下。第二天,马超挺枪纵马立于阵前,许褚拍马舞刀而出,斗了一百余回,打了个平手。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又斗一百余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骑上马与马超对打。又斗了三十余回,许褚用劲力气砍过去,马超闪过,一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弃刀将枪夹住,两个人在马上夺枪。许褚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两方军队也打了起来,曹军一方的士兵发生混乱,许褚臂中两箭,慌忙退回寨中。后来人们在论及这个事件会评价道:“赤膊上阵,中箭活该。”

“含义用法”

“赤膊上阵”用以比喻人们处理复杂事务时,不加防范,不留退路,一味蛮干。

初出茅庐

“典源”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释意”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担任军师。诸葛亮到任不久就出谋划策,挫败了曹操手下大将夏侯率领的十万大军,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

交战的那天晚上,乌云密布,风很大,天很黑,夏侯的大队人马中了诸葛亮设下的计谋,被蜀军引入博望坡前的狭长地带。曹军的李典和于禁两个将领发现此处不仅道路狭窄,而且两边尽是芦苇,担心对方用火攻。于是他们令队伍停止前进。但话未落音,只听得背后传来惊呼之声,一片熊熊的火光照亮了夜空。随后,两边的芦苇也燃烧起来,四面八方到处是火,加上风大,火势更猛。曹军措手不及,互相踩踏,伤亡惨重。此时,刘备手下大将赵云、关羽、张飞纷纷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直到天明,诸葛亮下令收兵。夏侯才带领残余兵力狼狈逃走。后来有一首称赞诸葛亮的诗,说的就是这件事: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含义用法”

“初出茅庐”本指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就大显身手,大获全胜。后人用这个典故形容某人才开始学做某项工作,或形容新手缺乏经验。也作“三谒茅庐”、“草庐三顾”、“三顾”、“三顾隆中”、“三顾茅庐”。

初生之犊不怕虎

“典源”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

“释意”

东汉末年,刘备的大将关羽奉命攻打曹操的襄阳和樊城。关羽先派部将廖化和关平领兵进攻襄阳,打得曹军将领曹仁落花流水,退守樊城。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前来增援。庞德领兵刚到,就和名将关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庞德是员勇将,且年轻气盛,和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打了个平手,各自带领士兵退回。关羽退回营寨后,评价庞德刀法惯熟,是个敌手。关羽还称赞他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然他勇敢大胆,但缺乏经验。当时,秋雨连绵,河水猛涨,关羽采取了水攻的策略,消灭了曹操派来的七支援军,也把庞德除掉了。

“含义用法”

原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现多用以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楚王好细腰

“典源”

《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释意”

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因此,朝中大臣为了得到宠信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时间久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面黄肌瘦,干什么都没力气。

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虚弱得什么也干不了了。

“含义用法”

以“楚王好细腰”劝诫人们,单凭个人的好恶去提倡、宣扬某种事物,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从下面的人来说,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是逢迎上面的好恶,一味盲从,不会有好结果。也作“楚宫细腰”、“楚国纤腰”、“楚女纤腰”、“宫腰”等。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典源”

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意”

唐朝时候,诗人王之涣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去。此时内地已是春暖花开,杨柳青青,凉州一带还相当寒冷,杨柳刚刚吐绿,尤其是凉州西北面的玉门关外更是寒冷,杨柳还没有发青。王之涣初入凉州,目睹当地景色,耳闻羌笛吹奏的《折杨柳调》,写出了这首诗。意思是说:在黄河上游,一片白云笼罩中,一片孤城坐落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不必埋怨杨柳刚刚发青,因为玉门关外还没有一丝春风吹过!

“含义用法”

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某种思想、影响传播(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团体。现在引用时,有时一反原意,把“不”字换成“已”字,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聪明自误

“典源”

北宋苏轼的诗《洗儿》(旧时风俗,婴儿生后三天或一个月,要洗身并宴请亲友,称作“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惟:只。鲁:迟钝。公卿:泛指封建社会的高级官吏。)

“释意”

宋朝时,苏轼拥有很高的才华又生性聪明,但在仕途上却抑郁不得志。后来,他又多次被贬,十分沮丧,于是作了一首发泄牢骚的诗,意思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养的孩子聪明,我却被“聪明”毁了一生,只希望我的儿子愚笨又迟钝,能够顺利地当上大官。

“含义用法”

用“聪明自误”也作“聪明反被聪明误”,用以比喻玩弄小聪明,反而害了自己。

大巧若拙

“典源”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释意”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相传著有《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主要是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过程,包括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

《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论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老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指出: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言行的实质和表现出的现象往往不同。他说:大的成就表现为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表现为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表现为弯曲。大的灵巧表现为笨拙。大的辩才表现为语言迟钝。大的得利表现为亏本。在生活方面,运动可以用来抵制寒冷,平静可以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心静无求无所作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含义用法”

“大巧若拙”用以比喻正直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当断不断

“典源”

《史记·春申君列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释意”

战国时,楚考烈王没有子嗣,相国春申君十分烦恼。不久,赵国人李园携带一女子来到楚国,本来打算献给楚王。但打听到楚王没有生育能力,就把此女送给了春申君。

过了一段时间,这女子怀了孕,她劝春申君说:“楚王对你的宠爱,已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你在楚国为相二十余年,万一楚王死后,他兄弟立为王,肯定重用他的亲信,不会再重用你。今天我已有了身孕,如果把我献给楚王,生的是儿子,一定立为太子。你就是太子的父亲。这样,楚国不就是你的了吗?”春申君觉得此话有理,就将这女子献给了楚王。后来,这女子果然生下一个儿子,被立为太子。

几年后,有一个叫朱英的人劝说春申君小心,关于太子的事,只有李园最清楚。据说他养有刺客想杀死春申君。因此,春申君应该早作准备,杀死李园。春申君却认为李园是个仆人,又软弱,不会做出刺杀的事,就拒绝了朱英的意见。

不久,楚王去世,李园果然叫人埋伏在宫门,等春申君进宫时,一刀将他砍死。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此事时说:“春申君处事太不果断,结果犹豫不决,自食其果。”

“含义用法”

后人以“当断不断”说明应该作出决断时候,却犹豫不决,结果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