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典故故事
2769900000004

第4章

当炉卖酒

“典源”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仿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卖)酒,而令文君当炉(俗多作垆,是安放酒瓮的墩子)。相如自身著犊鼻(一种围裙,形如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释意”

西汉时,临邛县的卓王孙是个大富翁。他有个独生女叫卓文君。卓王孙没有学问但喜欢结交文人。有一天,他请当地的文人墨客,其中有著名的才子司马相如。在席上,司马相如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风度,吸引住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宴席之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连夜逃到司马相如的老家成都。这时,卓文君才发现风度翩翩的司马相如,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勃然大怒,决心不给女儿一分钱。

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段时间,非常不适应这种贫穷的日子,便打算与司马相如回到临邛,改变穷苦的生活。

到了临邛,司马相如卖了车马,买了一间酒屋,做起卖酒的生意。司马相如穿着一条破烂的裤子和长工酒保一起造酒,有时还把酒缸搬在街中洗刷。卓文君则站在酒台边卖酒收钱。卓王孙为此感到羞耻,闭门在家中不出来。

后来,卓王孙的叔父、弟弟都劝他说:“既然卓文君已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然贫穷,但一表人材,又有才学,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卓王孙于是拿出钱来资助他们。

“含义用法”

后人以“当炉卖酒”或“文君当炉”比喻有学问的人做生意。

盗泉宁渴

“典源”

《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释意”

春秋时,在现在山东省泗水县的东北,有一潭碧泓清冽的泉水,附近的百姓常到潭中挑水饮用,游泳嬉耍。后来,有一伙强盗占据了这个地方,他们驻扎在潭边,打劫过往的客商和行人,惹得百姓对他们十分痛恨。

不久后,鲁国国君派兵赶走了强盗,这座水潭因此被命名为“盗泉”。

有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鲁国的大学问家孔子带着子路、宰我等几个学生,坐了马车,离开曲阜,外出办事,马车奔驰了大半天后,孔子、子路、宰我等都热得汗流满面,口干舌燥。此时正好到了盗泉边,子路请示孔子停车,他去打水给大家喝。

子路提了一个木桶下了车,来到泉边盛了一桶泉水拎回来。他从车上拿了一个钵,先舀了一钵捧给孔子。孔子见这泉水十分清冽,便打听叫什么名字,子路回答是盗泉。

孔子听了,立即把钵中的水朝地上一泼,又叫子路把打来的水全部倒掉。这让弟子们很不解,问他,他说:“盗泉,那就是说,这是强盗的泉水,名声肯定不好。我们怎能因为口渴而去喝坏透了名声的东西呢?我们宁愿渴死也决不喝它!”

孔子忍着口渴吩咐大家继续往前走。

“含义用法”

后来,“盗泉宁渴”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宁死也不接受不义之物,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也作“盗泉水”、“盗水”、“不饮盗泉”、“渴辞盗泉”、“去盗泉”、“盗泉一饮”等。

得陇望蜀

“典源”

《后汉书·岑彭传》:岑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帝留盖延、耿围之,而车驾东归,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为白。”

“释意”

岑彭,字君然。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正担任棘阳(今河南新野县)县官。不久,刘玄和他的族弟刘秀,带领各路起义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一带,击垮了王莽军队,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刘玄因此称为汉更始帝。汉军进攻棘阳的时候,岑彭带领手下投降刘玄,后为刘秀尽忠。

刘秀在平定了河南,立下了基础以后,接着就占领河北,出击山东,对农民起义军大加镇压。在这一时期,岑彭为刘秀出了很大的力,立了不小的功,颇得刘秀的赏识。这时,刘秀势力大增,自立为汉光武帝,开始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汉光武帝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以后,又转身向西进军。这时,岑彭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随刘秀先攻下了天水(属今甘肃省),又和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这隗嚣,在王莽时曾占据陇右(甘肃),后来先是投降刘玄,又投靠了刘秀,帮刘秀镇压了农民起义。可是接着又叛离刘秀,跟公孙述勾搭上了。公孙述从王莽时起,在西蜀(四川)宣布独立,自称蜀中皇帝,以成都为国都,拥兵数十万,势力不小。刘秀向西进军,想攻下陇和蜀地,以完成全国统一。刘秀的这个目的不久就全部达到,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了。

当岑彭和吴汉的军队围困西城的隗嚣时,刘秀离开去洛阳,走前写信给岑彭,信上说:攻克西城以后,要立刻南攻西蜀。真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含义用法”

“既平陇,又望蜀”,后来就变作成语“得陇望蜀”,形容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类似民间谚语:“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雕虫小技

“典源”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唐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释意”

韩朝宗,是唐朝玄宗年间人,曾经担任荆州的刺史。他非常爱护青年文士,乐于提拔后进的人才,有不少青年,经过他的推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敬慕。

当时鼎鼎大名的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希望得到他的赏识,推荐一份工作。

李白写给韩朝宗的信,被后人称为《与韩荆州书》,在文学史上十分有名。信中除对韩朝宗的为人学问大大地赞颂一番外,就是述说自己的志愿以及写作方面的情形。信在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这是一句谦虚的话,意思是说,恐怕我所写的文章,过于微不足道,大人看不上。

“含义用法”

“雕虫小技”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后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亦作“雕虫篆刻”。

东窗事发

“典源”

《西湖游览志余》:秦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桧殁,未几子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荷铁枷,问:“太师何在?”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往,见桧与万俟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释意”

宋代奸相秦桧和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商量怎样谋害岳飞。秦桧死后,王氏叫方士招魂,看见秦桧在阴间受刑。秦桧便趁机托方士转告夫人,说东窗下的阴谋被告发了。

“含义用法”

后用指阴谋败露,案子犯了。也作“东窗事犯”、“东窗妇”、“东窗计”。

东道主

“典源”

《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释意”

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国外,在外面漂泊了十九年。他经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对他很不礼貌。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他想报复郑国,对郑楚交好也感到不满,便约会秦国,一同出兵围攻郑国。

郑文公因郑国面临大难,非常着急。大夫佚之狐建议派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郑文公就立刻去请烛之武。烛之武推辞了一阵,最后还是答应了。晚上,烛之武被人用绳子吊送到城外,偷偷地到秦军营中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劝秦穆公说:“因为楚国与郑国并不相邻,郑国如果亡国,只能就近并入晋国的版图。那时,和你们相邻的晋国,可就要更加强大,而你们秦国,也就要相对地显得比它弱小了。秦国这样做只会使自己更弱,使晋国更强。”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大吃一惊,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退兵。当时烛之武还对秦穆公说:“你们如果让郑国做‘东道主’,秦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郑国一定尽主人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宾,这对秦国很有利。”秦穆公越听越觉得有理,便率领秦军悄悄回国去了。晋文公没有了帮手,无可奈何只能撤退。

“含义用法”

愿意在东方道上为秦国负责招待的事务,后来人们就把主人称为“东道主”或“东道主人”。也作“东道主人”、“作东”。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典源”

《宋史·岳飞传》: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释意”

1129—1130年,金兀术率领大军南下,攻入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妄图夺取南宋政权,但是遭到了各地人民的英勇抵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宋代民族英雄岳飞(1103—1142年)率领“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兵,保家卫国。

“岳家军”纪律严明。部队每次驻扎下来,岳飞就叫将士们刻苦操练,从斜坡上急驰而下,跳越壕沟,身上还得披着重重的铠甲。有一次,岳飞的长子岳云骑马从斜坡上急驰而下,坐骑跌倒了,岳飞大怒,把岳云鞭打了一顿。下令把取用老百姓一缕麻来捆草的士兵斩首示众。士卒在夜里露天而宿,老百姓主动打开房门请他们进屋,谁也不敢进去。岳家军有纪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士卒患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领们到远方驻扎,岳飞让自己的妻子到将领的家中去慰问;岳飞为因公殉职的将士痛哭不止,并抚养遗孤,与烈士结亲。每有慰劳品下来,都无私地平分给士卒。

“含义用法”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卤,劫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的意思是,冻死也不打开老百姓的屋门,饿死也不劫夺老百姓的粮食。人们用它形容军队的纪律十分严明。

妒贤嫉能

“典源”

《汉书·高帝纪第一下》: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释意”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曾领导秦末农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从叔父项梁在吴地起义。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败在刘邦手下,自刎于乌江。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在刚刚起兵时,手下曾有不少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英布、韩信等,因为妒忌他们而不加重用,致使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忿然离去。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得力大将。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优柔寡断,后来又中了陈平、刘邦施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力,致使范增忿然离去,病死途中。由于屡犯错误,项羽最后被围困垓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汉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自己夺得天下、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容不得功臣贤人,才失掉了天下。

“含义用法”

“妒贤嫉能”即嫉妒和憎恨贤能之士。后人用这个典故比喻对有才能的人妒忌。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典源”

《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释意”

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因生郑庄公时难产,所以很讨厌他,并为他起名叫“寤生”。她想立次子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同意。后来寤生即位,即郑庄公。武姜又怂恿共叔段要求庄公把险要之地“制邑”封给他,为以后谋反作准备。大夫祭仲劝庄公要尽早采取对策,庄公认为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后会有报应的。后来共叔段发动叛乱,果然自取灭亡。

“含义用法”

后指坏事做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恶贯满盈

“典源”

《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孔颖达疏:“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一以贯之,其恶贯已满矣。”

“释意”

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引起了百姓和各诸侯的强烈不满。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在他的治理下施行仁政,大家都称颂他,诸侯们也拥戴他,纣王认为他是心腹大患,就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姬昌的近臣搜集天下至宝献给纣王才把姬昌救出来。到他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便率领诸侯起兵讨伐商纣,一路上连战连胜。在牧野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周武王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极得民心,于是纣王军队节节溃败,纷纷倒戈,结果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商朝也就此灭亡。

“含义用法”

当周武王率军进攻纣王之前,曾巡视全军,发表演说,历举商纣的种种罪恶,号召大家同心协力,为民除害。这些讲话,都记录在《书经》的“泰誓”里,其中有“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语,后来的人,便将这两句话引申成“恶贯满盈”一句成语,比喻坏事做得太多或坏事已做到了尽头,该是受到惩罚的时候了。

尔虞我诈

“典源”

《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释意”

春秋时期,鲁宣公十四年九月,楚国去攻打弱小的宋国,楚庄王亲率大军,包围了宋国的都城。由于宋国军民同心协力,誓死不降,到第二年五月,宋都还是久攻不下。于是,楚庄王准备传令退兵。

楚国大夫申舟(名无畏,即毋畏)的儿子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我父亲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在宋国,他为了不违背你的命令,毅然路过宋国。果然被扣身死。而你答应过父亲,如果被害,一定会攻打宋国。如今,你却要放弃以前的诺言了。”楚庄王无法回答。这时候,申叔时正在给楚庄王驾车,就提出建议,让楚军在阵地上修建房屋,并把一部分能够种田的战士派回去从事生产,以此表示我军要继续围困下去,这样宋国就会害怕而投降。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

对此,宋国果然感到害怕,就派官员华元深夜摸黑混进楚国的军营,把楚将子反从床上抓起来,说:“我们国家现在很困苦,没有粮食吃,只好互相交换小孩来吃;没有柴烧,只好拆开尸骨当柴烧。尽管如此,如果你们要强迫我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全国上下宁肯战死,也决不会投降。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就接受你们的条件!”子反被华元抓住十分害怕,只好口头答应华元,然后才把这件事报告了楚庄王,楚军先撤退三十里。

接着,宋、楚二国订立条约,华元到楚国做人质。条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

“含义用法”

“尔虞我诈”或“尔诈我虞”,都是从“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这句话概括而来的。用来比喻互相猜疑,互相欺骗,与原故事的含义正好相反。

“易子而食”也出自这里。原意是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来也用以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耳闻不如目见

“典源”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载:战国时,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嘱咐西门豹要亲自调查了解情况,不要轻信传闻。“文侯曰:‘……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

“释意”

战国时,魏国的邺(古地名)地经常发生水灾。当地的一些官吏、乡绅与女巫勾结,假托为河伯娶妻,榨取了百姓的大量钱财,很多发女因此丧生,老百姓每天提心吊胆,生活困苦。为彻底根治邺地,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地。他命令西门豹要树立威信,推行仁义。

魏文侯郑重地告诫他说,到邺地以后,要尽量亲近豪杰贤士,向那些明辨是非、博学多闻的人学习,而且不能轻信传闻,要亲自调查了解情况。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见的,眼睛看见的又不如亲自去实践和摸索的。

西门豹到了邺地,果然亲自深入下层,了解民情。他利用智谋巧妙地制裁了危害百姓的巫婆、乡绅,打击了邪恶势力,并且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引来河水灌溉农田。水灾被制住,生产得发展,邺地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含义用法”

后人用“耳闻不如目见”的典故强调亲自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二者必居其一

“典源”

《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释意”

孟子周游列国,最先到达齐国,并向齐王提出许多建议,都没有被齐王采纳。孟子离开齐国时,齐王赠送给孟子一百金,被孟子拒绝。到了宋国,宋君赠送给孟子七十金,孟子却接受了。最后到了薛国,薛君赠送给孟子五十金,他又接受了。

孟子的学生陈臻于是向他请教:“如果说您不接受齐王的赠金是对的,那么,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就不对了;如果说接受宋君、薛君的赠金是对的,那么,不接受齐王的赠金就不对了。一个人前后的行为应当一致,您只能在这二者中选择一种,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向陈臻解释说:“一个人的行为是应该前后一致,但这其中是有原因的。离开宋国,我还要去很多地方,还要用到钱财,我能不接受吗?我到了薛国,看见到处都戒备森严,我住的地方有士兵站岗。薛君给我五十金,我可以把它分给士兵。至于齐国,齐王给我的赠金,我没有用处,怎么可以接受,如果接受,那不是向别人借钱吗?天下哪有君子向别人借钱的呢?”

陈臻听了,对老师的道理深表赞同。

“含义用法”

后人以“二者必居其一”说明只能在两样中选择一样。

翻云覆雨

“典源”

唐杜甫诗《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贪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释意”

春秋时,有两位名人众所周知,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他们是贫贱之交的好朋友。管仲少时与鲍叔牙友善,两人一起在南阳做买卖,每次分钱管仲都要多分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要赡养老母,因此从不与他计较。管仲办事几次不顺利,鲍叔牙也不怨恨他愚笨。后来,鲍叔牙做了齐国的大夫,并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管仲曾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处在李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颓的大动荡时期,他久居长安,深切体会到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轻薄,不禁想起了管、鲍的友谊,所以抚今思古写出了这首诗,谴责那些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人。

“含义用法”

后人用“翻云覆雨”来比喻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多含贬意。

反客为主

“典源”

《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释意”

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取汉中。守将夏侯渊得知消息,忙差人报知曹洪,曹洪便连夜赶去许昌,禀知曹操。曹操听说此事大惊失色,急忙率领四十万精兵前去迎战。不一日,操军行至南郑,曹洪向他汇报战况。曹洪说张被打得大败,夏侯渊得知丞相兵到,固守定军山,未曾出战。曹操说不出战会显得我军怯懦,急忙命令夏候渊进兵出击。夏侯渊得令,便派夏侯尚引三千兵马前去诱敌。蜀将黄忠见曹兵前来迎战,即派大将陈式出战迎敌。夏侯尚与陈式交战,不到几个回合,夏侯尚诈败而逃,陈式紧追不舍,行到半路,两山上滚木擂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正准备撤回时,背后夏侯渊突然杀出,把陈式生擒了去。部卒多降。有败军逃回,报知黄忠,黄忠慌忙去找法正商议。法正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黄忠采纳了法正的计谋,于是把各种物资赏与军士,军士欢声满谷。黄忠军步步为营,每营住数日之后又前进。之后,黄忠又生擒了夏侯尚,占据了杜袭守卫的阵地。为此,夏侯渊怒不可遏,立即要出战黄忠。张劝夏侯渊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夏侯渊拒不听从劝谏,分军围住对方,大骂挑战。任凭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就是壁垒坚守概不出战。下午,法正见曹兵倦怠,于是挥动令旗,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黄忠斩了夏侯渊,曹兵大败,溃散而去。

“含义用法”

用以比喻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