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兄
“典源”
《汉书·食货志下》“钱圆函方”注引孟康语:“外圆而内方也。”《晋书·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释意”
我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钱币,战国晚期曾经有用金属铸造的“外圆而内方”的钱币。南北朝时,人们称钱为孔方兄,又称孔兄、方兄。
“含义用法”
后以“方兄”或“孔方兄”用为指称钱币的典故。也作“孔方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典源”
《国语·周语上》: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释意”
西周的周厉王昏庸无道,全国百姓对他多有指责不满之言。
周厉王知道后,为了封住民众的口,在全国各地设了许多耳目,一旦发现有谁批评他的政事,议论他的不是,或是发牢骚表示不满,马上就抓起来杀头。于是人们都不敢在公开场合指责,在路上遇见只敢互相使眼色。周厉王自以为天下终于太平了。
有一个叫邵穆公的大臣不赞同厉王的言行。一天,他到宫里求见厉王,苦口婆心地劝谏他道:“要想阻止人民说话,不许他们批评朝政,就好比堵住河水不让它奔流。善于治水的人,应该替河水除去障碍,让水流畅通无阻,才不会发生大的灾害。现在大王阻止人民说话,比堵住河水更有害,应该让民言畅通,然后根据民众的意愿办事,这样国家才不会出大乱子,方可长治久安。”
可是,周厉王毫不放在心上,依然独断专行。三年后,他的统治被推翻,他自己被流放到北方去了。
“含义用法”
后人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表示封建统治者压制民主,不让民众说话,是办不到的。
飞将数奇
“典源”
《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卫)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释意”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他不擅言谈,但十分喜爱射箭。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时候,他射死了猛虎,自己也因此受伤。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寻找猎物时,看到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唐诗人卢纶听说此事,写了一首诗赞道: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孝文帝时就参军了,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李广几乎参加了抵抗匈奴的每一次战斗。而且屡次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匈奴侵略者对于李广,又害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带领少数兵士越过长城去和人数众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战。因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李广不敌被俘。在被解往敌营的途中,他想方设法逃了回来,但是回来后,汉军却“按军法”判他死罪。他输纳了大量赎金,才以撤免官职了事。
过了几年,匈奴又大举进犯,李广又奉命带四千骑兵去抵抗。他被匈奴四万兵团团围住,部下都深感不安。李广派他儿子李敢,只带几十骑兵,从左到右,直穿敌人阵地,回来报告道:“没什么,匈奴不难对付!”使部下感到心安。李广亲自用最强劲的大弓,射杀敌人部将。连杀好几人,敌人的攻势渐见减退。李广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气概从容,毫无慌乱之色,使大家信心大增。这样支撑了两天,终于等到了援军的到来,打退了敌军。
李广最后一次与匈奴作战,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精神抖擞,毫无老态。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在经过东路时因没有向导,迷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自刎而死。
李广有个堂兄弟,名叫李蔡,汉文帝时,与李广同为郎一级的小官。声望远比不上李广,才能也很平凡。然而到了武帝时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广这位一生与匈奴侵略者作战七十余次的“飞将军”,却下场悲惨。人们为李广抱不平,抱怨命运对他不公平,于是产生了“飞将数奇”这句成语。
“含义用法”
古人迷信,以偶数(双数)为吉利,奇数(单数)为不吉利。后来比喻能人而遭遇不佳,便叫“飞将数奇”。也作“飞将军”、“飞将”、“汉飞将”、“李飞将”等。
非同小可
“典源”
《水浒》第二十九回: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释意”
蒋门神靠着孟州张团练的势力的帮助,霸占了施恩的市井酒店快活林,又重伤了施恩。施恩病体稍有好转后,就请武松为他报仇,去快活林打蒋门神。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于是满口答应,交换条件是在去快活林的道路上,每遇一个酒店要请他吃三碗酒。施恩想,从这里到快活林,沿途有酒店十几家,每遇一个酒店吃三碗,那武松不就烂醉如泥吗!
武松看出施恩的内心活动后,大笑道:“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喝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
武松在路上每家酒店喝三碗酒,到达快活林时已吃了五七分酒,他却装做十分醉的样子,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武松刚一进入快活林酒店,就立刻要上等酒喝,故意寻衅滋事。酒保见状,慌忙去报告了蒋门神;蒋门神得知后,急忙奔来捉拿武松。蒋门神见武松从店里出来,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去。二人在大路上相遇,武松二话不说便冲向了蒋门神,武松先用拳头虚晃一晃,便转身,再飞起左脚,踢中了,转过身来,又飞起右脚。这一招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趴在地上连声求饶。
“含义用法”
“非同小可”用以形容事情重要或形势严重,不可轻视。
分道扬镳
“典源”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释意”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当时元志担任洛阳令,他和御史中尉李彪曾经因为让道问题有过一次争执。
元志这人,是河间公元齐之子,仗着自己是皇帝亲族并有些才能,相当骄傲,看不起那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早就在遇到时远远躲开了。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官职比不上李彪,可是他瞧不起李彪,所以故意不让。李彪很生气,与元志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元志是地方官,理应给他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不需要像普通地方官那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下令让他们分开走,各走各的。
“含义用法”
“分道扬镳”——镳,是马嚼子;扬镳,是驱马前进的意思。形容分路而行。比喻彼此才力相当,各有自己的地位,不让对方独步,也叫做“分路扬镳”。
风马牛不相及
“典源”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尚书·费誓》有“马牛其风”一语。风谓放佚,此处指牛马牝牡相诱相逐。
“释意”
春秋时期,齐桓公率兵打败蔡国。又继续去攻打楚国。
楚国认为齐桓公讨伐他们没有依据,派使者对齐桓公说:“齐国地处北海,楚国地处南海,彼此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你这次为什么要侵犯我国领土呢?”
齐国借口说楚国进贡的东西太少,还以齐昭王南征时淹死在楚国等为理由,坚持要攻打楚国。后来,楚国又派大夫屈完去齐国说理。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与威风,将大军在召陵排列起来,带领屈完乘兵车观看。齐桓公对屈完说:“这样强大的军队,肯定攻无不克。用它去攻城,哪一座城池不能攻克呢?”
屈完毫不害怕,从容地回答说:“大王如果坚持要凭借武力来使我们屈服,楚国决不妥协,我们以方城(楚国的一座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坚守顽抗。敌人人数再多,我们也不害怕。”
齐桓公见屈完说得的确有理,便下令停止了对楚国的进犯,与楚国订立了盟约。
“含义用法”
后来用“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不能生拉活扯到一块。
风中残烛
“典源”
刘因,字梦骥,元初睿城(现在河北省容城县)人。他非常聪敏,并且肯下苦功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四书集义精要》等。
“释意”
刘因自幼便死了父亲,因此刘因对母亲很孝顺,长大以后,曾在朝廷任右赞痒大夫。后来他因为母亲生病,就辞去了官职,回家侍奉母亲。
不久,朝廷又召他入朝为官,却被他婉言谢绝。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做官的机会,他回答说:“我母亲已经九十岁了,好比是‘风中残烛’,怎么可以远去贪图一时的富贵呢?”
“含义用法”
人们用“风中残烛”形容老年人衰退三竭,在世不久。“风中残烛”亦作“风前之烛”或“风烛残年”,比喻年老体衰,朝夕不保。
冯唐易老
“典源”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释意”
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父亲迁居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汉初时迁居到安陵,冯唐十分孝顺,远近闻名,文帝时曾担任中郎署长。
文帝即位十四五年来,北方的匈奴经常侵扰边界,文帝十分担忧。
一天,文帝乘着车出外巡视,路过郎署时,看到一位老人前来迎驾,十分惊奇地问他是不是现任郎官,家住哪里。
“臣姓冯名唐,祖上原来是赵国人,臣父亲时才迁居到代地。”冯唐回答说。
汉文帝即位前曾在代地为王,就问他说:“我从前在代地时,经常听说赵将李齐,非常骁勇,可惜他现在已经去世,不知道你对他了解吗?”
“臣一向知道李齐非常勇敢,但我认为他远远比不上廉颇、李牧。”冯唐说。
文帝也知道廉颇、李牧是赵国的良将,不由叹息:自己没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才使匈奴猖狂。
冯唐大声说:“依我看,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您也不能重用他们!”
文帝听了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掉转车头回宫去了。
文帝回到宫中以后,想想冯唐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就命令内侍把冯唐召进宫来,问他为什么那样说。
“我听说李牧在赵国做大将的时候,他镇守边境市镇所收到的租税,全部由他支配,用来犒赏官兵,赵王丝毫不过问。所以李牧能竭尽全力守卫边防。现在陛下您却做不到信任将领。比如,魏尚做云中太守的时候,所收到的租税也全部用在手下的官兵身上,因此将士们都很听他的指挥,多次打败匈奴。可是陛下却为了他所报的斩敌数目稍微有点出入就罢了他的官,把他抓往监牢。所以臣才说陛下不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冯唐这样回答道。
文帝听了恍然大悟,立即派冯唐去监狱释放魏尚,并仍任命魏尚做云中太守。接着,文帝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匈奴听说魏尚又出任云中太守,就不敢再入侵骚扰。北方一带的边境,暂时又安稳下来。
文帝死后,冯唐没有被景帝重用,带着儿子冯遂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直到汉武帝即位,在全国寻访贤才,有人又推举了冯唐,可这时冯唐已九十多岁,已经没有能力再为朝廷效力了。
“含义用法”
现在人们常用“冯唐易老”这个典故来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了。也作“悲冯”、“冯公老”、“冯唐已老”、“冯唐头白”、“老冯唐”。
妇人之仁
“典源”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意”
秦朝被灭,刘邦与项羽共争天下,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下被拜为大将,辅助刘邦。拜将之礼完毕后,刘邦与韩信谈论天下大事。韩信说:“项羽平时对士兵慈爱关怀,但当有人立功封爵时,他却迟疑不决,舍不得把大印交出,致使大印被磨光了棱角。他只给人小恩小惠,这是妇人之仁,比不上天下豪杰的气魄啊!”
“含义用法”
本指妇人式的仁慈。后用于指只给人小恩小惠。
傅说版筑
“典源”
《尚书·说命上》:“高宗梦得说……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
“释意”
商朝传到武丁帝时已经历了二十多朝,相传武丁在民间长大,比较了解平民的生活。他继位时,商朝国势已很衰弱,他决定招贤士来巩固自己的国家。
一天晚上,天帝托梦于武丁,给他介绍了一位相貌堂堂的贤人,说:“这是我赐给你的贤相,名字叫做说。”
武丁醒来,急忙召来画师,让他画出自己梦中的贤相,然后派人带着画像到各地去寻访。这时,在北海州的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确实隐居着一个名叫说的贤人,他以所住地名为姓,名叫傅说。此人十分博学,忧国忧民。因为傅岩附近有一条大道经常被河水冲坏,给行人带来很多不便,官府便调派了一批服劳役的囚徒来修路。修路是一件很苦的事,尤其是夯实路基更为辛苦。一些囚徒家里富有,又不愿吃苦,就雇人顶替。傅说为了一日三餐,就受人雇用,和囚徒一起筑路,干得汗流浃背,浑身泥巴。
过了些日子,朝廷派出的使者来到傅岩,他们在筑路的囚徒中找到了傅说,带他到了京城。
武丁听说找到了梦中所见的贤臣,十分高兴,连忙召见。见他果然和自己梦中所见一模一样,而且名字确实叫说。交谈之中发现傅说学识渊博,很懂得治国之道,立即任命傅说为相国,辅助国政。
傅说做了国相,大力改革,用心辅助武丁,商朝渐渐又兴盛起来,国力也越来越强。
“含义用法”
后来,“傅说版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有才能的贤士隐居在野,用“版筑士”来称呼做过苦役而有才德的人。也作“板筑”、“版筑”、“傅岩之梦”、“高宗梦”、“梦相”、“商岩发梦”、“版筑士”、“板筑臣”。
覆水难收
“典源”
春秋楚国·冠子《冠子》:“太公(周姜尚,又名吕尚、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即封齐侯,道过前妻,再拜求合(妻求复婚),公取盆水覆地,令收之,惟得少泥。公曰:‘谁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晋王嘉《拾遗记》、宋王《野客丛书》卷二八、清王仁俊《类林》亦辑此事。
“释意”
姜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他的祖先据说曾经帮助夏禹王治洪水,有过功劳,封在吕地,因此又姓吕,又名吕尚。他虽然很有才学,深通兵法,但是一直怀才不遇。他曾在朝歌(当时殷商的京城,今河南淇县)屠过牛,又在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当时黄河上一个重要的口岸)卖过饭,还在别的地方做过一些别的行业,但是一直很困顿。他的妻子马氏,看不起他,不愿意过苦日子,于是和他恩断义绝。
后来,姜尚来到渭水边的蟠溪(今陕西宝鸡附近),在那里搭了间茅屋,住了下来,以钓鱼为生。渭水一带,那时是周民族的地区,首领就是周文王(姬昌)。姜尚很希望能遇见周文王,以使自己的才能有施展的机会。所以一直等待时机。终于周文王路过渭水边,遇见姜尚。谈话之后,周文王发现这位渔翁竟是个学识高超的大才,于是高兴地对他说:“老先生,先父太公说过:‘将来准会有能人来帮助我们,我们将因此兴盛发达。’您就是太公所盼望的能人啊!”周文王恭敬地把年已八十岁的姜尚请回,并且拜他为国师,称他为“太公望”、“师尚父”或“尚父”。所以后来人们叫他姜太公,也叫吕望。
姜太公后来果然帮助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的天下。他有功于周,被封为齐侯。这时,姜太公从前的妻子马氏,便后悔起来。当姜太公前呼后拥、风风光光地到齐国(在今山东)去时,在路上遇见一个妇女,跪着哭泣,一看,正是前妻马氏,她叩头要求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于是叫人取过一盆水来,泼在地上,姜太公说:“若是你那样走了,竟然还能恢复关系,那么这盆水泼了,你也一定能收回来!”
传说,汉朝朱买臣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朱买臣家贫好学,依靠打柴卖得的钱来维持生活和学习。妻子嫌贫爱富,抛弃了他。后来,朱买臣做了大官,衣锦还乡,他前妻跪在他马前请罪。朱买臣命人泼下一盆水,叫她收回水来。还大大羞辱了她一顿。后来这段故事被编成了《马前泼水》一出戏。
“含义用法”
形容事情已经到了不能恢复、无法挽回的地步。也作“反水不收”、“泼水难收”、“水覆难收”。
干戈化玉帛
“典源”
《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莹、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释意”
春秋时期,秦穆公对晋惠公很友好,晋国发生饥荒,秦国送去粮食,帮助晋国度过难关。有一年秦国受灾,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却不答应,因此,秦穆公派人攻打晋国。晋国战败,军队撤退到韩地。晋军与秦军在韩地交战,刚刚拼杀,晋惠公的战车陷在泥坑中,结果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想把晋惠公带回国都,他的夫人穆姬听说后,非常悲伤。秦穆公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秦穆公夫人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丧尽天良,沦为阶下囚是她极大的耻辱。所以她反对将晋惠公带入国都。
一天清早,秦穆公夫人领太子莹、儿子弘和女儿简璧,一齐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积柴草,准备烧死自己和孩子。她派侍者去通知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本是友好邻邦,却不能玉帛相见,而是举师动众,大起兵戈,厮杀不断,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我决意不见夷吾,如果你领夷吾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而死;如果你领他晚上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早上自焚而死,请你自己拿主意吧!”
秦穆公无可奈何,只得把晋惠公留在灵台。有的大夫主张杀死晋惠公,有的提议留晋惠公的太子当人质。秦穆公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回晋惠公,允许晋国与秦国媾和。
“含义用法”
“干戈化玉帛”,用以表示战争双方化敌为友。
干将莫邪
“典源”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干将之妻也……于是干将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释意”
据说春秋时,越国铸的剑,无论是硬度和韧性方面,还是锋利程度方面,在各诸侯国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原因是越国不仅出产的金铁(即铜锡矿石)质地好,而且有一些铸剑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干将。
干将与一个名叫欧冶子的人,共同拜师学铸剑。他俩曾合作铸过三口铁剑,称为“龙渊”、“泰阿”、“工布”。后来干将来到吴国,与一个名叫莫邪的女子结成夫妇。他俩以铸造农具为生,有时也铸剑。日子久了,人们也就把他当作吴国人了。
吴国出产的金铁,质地不及越国的,设备也受到限制,所以干将在这里铸的剑,比不上先前与欧冶子合作铸造的。但比当地工匠所铸的剑,毕竟要强多了,所以他也有不小的名声。
公元前514年,阖闾即吴王位。为了加强军事实力,他很重视兵器制造。剑,是当时作战的主要兵器,它是从原来较短的发展为较长的,并且武装到下层军官,成为进攻性的普通武器。吴国使用战车的士兵少而徒步行走的士兵多,剑的需要量更多。所以,阖闾上台后不久,就下令征发铸剑良工。于是,干将被征发去铸剑。阖闾听说干将应征,非常高兴,要他为自己铸一两口品质优良的宝剑。根据干将的要求,阖闾下令辟出一个铸剑场,调来许多工匠,还特地征发了三百名童男童女,专门为铸剑的炉子装炭鼓风。干将接连铸了好几把剑,送上去后都被阖闾退了回来,说是质地比不上他拥有的欧冶子所铸的剑。干将对来人申辩说:“请你禀报大王:铸质地好的剑,一定要有质地好的金铁、合适的火候和高超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可。我的技术与师兄欧冶子不相上下,但这里的金铁和火候比不上越国的。”好说歹说,阖闾才同意再给三个月铸出好剑,不然就要严惩干将。干将于是立即开始了工作,莫邪也协助丈夫照料炉火。但近两个月过去了,炉子中的金铁还是没有熔化。一天,莫邪问干将:“金铁至今没有熔化,是否质地有问题?”
“是啊,先师当年最后一次铸剑时,也碰到这个问题,后来……”“后来怎么啦?先师采取了什么方法?”
“后来……”干将哽咽着说,“后来先师偕同先师母跳入炉火之中,才熔化金铁,铸出了好剑!”“这样不是要烧死的吗?”“铸不出好剑,越国的大王也要处死他。想不到我今天也碰到了这种情况。”莫邪坚决地说:“既然先师母能做到这样,那我也能做到这样!”
干将想了想,说:“也许可以不必投身于炉火之中,我以为如果把头发和指甲投入,也可能会使金铁熔化。”
于是,莫邪立即剪断头发,剪下指甲,将它们投入炉火之中。果然,在三百名童男童女不断地装炭鼓风下,金铁渐渐熔化。最后,终于铸成了两口好剑。
这两口剑,满饰龟甲纹的是雄剑,称为“干将”;满饰水波纹的是雌剑,称为“莫邪”。经过试验,锋利无比,可以用来切牛马、削金属、劈石头,质地超过了阖闾拥有的欧冶子铸的那口剑。
“含义用法”
后来,人们把“干将莫邪”比喻为宝剑,或比喻为良才美器。也作“干将”、“干镆”、“莫邪”、“镆铘”。
杲卿发
“典源”
《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中·颜杲卿》:“初,杲卿被杀,徇首于衢,莫敢收。有张凑者,得其发,持谒上皇。是昔见梦,帝寤,为祭。后凑归发于其妻,妻疑之,发若动云。”
“释意”
唐颜杲卿字昕,曾经代理常山太守之职。安禄山发动叛乱之时,杲卿守城,六日陷,因骂贼被断舌杀死。尸体没有人敢收。后有张凑得其发,拿给妻子看,妻子怀疑是否是颜公的头发,而头发竟然会动。
“含义用法”
后用为忠臣不屈尽节之典。
割席分坐
“典源”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释意”
三国时魏人管宁和华歆,年轻时在一起读书,一同学习。但是两人却性格迥异。管宁俭朴好学,不慕富贵,华歆则恰恰相反。
一天,两人在菜园里锄地,忽然锄出一块金子来。管宁好像没有看到似的继续锄地。华韵却惊喜万分,立刻把金子拾起来,准备偷偷地装进腰包,但看到管宁一副冷淡的表情,又不好意思地悄悄抛下了。
又有一次,两人正在书房读书,恰巧有一位达官显贵从书房边经过,旗伞人马,前呼后拥,十分威风。管宁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一心读他的书。华韵却抛下书本,连忙奔出门去看热闹,看了好一会才回来。回来以后,还对管宁大谈那位贵官的排场如何如何阔气,流露出非常羡慕的神情。管宁对此深恶痛绝,于是抽出刀来,把两人同坐的席子,从当中一刀,割成两半,很严肃地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你别跟我坐在一起!”
“含义用法”
形容朋友因意见不合而绝交,彼此割断关系。从此就叫做“割席分坐”或“割席断交”、“割席绝交”、“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