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25

第25章 军事战争故事(4)

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阵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

吴王夫差为和晋定公争做诸侯的盟主,公元前482年带领大军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兵县西)大会诸侯,订立盟约。因为名次先后问题两家发生了争执,吴国和晋国产生了矛盾,闹僵了。

吴王夫差决定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逼迫晋定公就范,于是就在夜间把三万名吴军分成三份,以一万人为单位,摆成三个方阵。中军全部穿着白色的衣服和盔甲,拿着白色的旗帜和缠有白色羽毛的弓箭,远远望去,就像遍野盛开的白色的荼花(荼:一种开白色花的茅草);左军红裳红旗,远远望去像漫山燃烧的熊熊火焰;右军黑裳黑旗,远远望去好像满天集结着的浓密乌云。

到了第二天早晨,吴王亲自击鼓,三万军士一起欢呼响应,那雄壮而高昂的声音把整个会场震得像天崩地裂一般,晋定公看到这种情形,不得不歃血为盟,让吴王做了盟主。

深沟高垒

“深沟高垒”指军队扎营时,把壕沟挖深,把壁垒筑高。用以比喻防御工事的坚固。

此典出自《孙子·虚实篇》:“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孙武说:“进攻时,要想使敌人不能抵御,就要猛攻敌人防备松懈的地方;退却时,要使敌人无法追击,就要退得迅速,使敌人无法追及。如果我军想打,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要逼他打,要去进攻他必须要去援救的要害之地。如果我军不想打,就要划定地区坚守,使敌人再想与我军交战也不可能。这就要设计迷惑敌人,让他们弄不清往哪个方向前进。”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指嘴上说打这边,实际上却攻打那边,给对方造成错觉,从而转移目标。

此典出自《淮南子·兵略》:“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汉代人岑彭,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他被封为廷尉,行大将军事。在削平南郡割据势力的作战中,和秦丰拒战于邓。岑彭率三万多名士兵打了几个月,都毫无进展。为了打破僵局,他施展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计谋。他声言第二天要去西击山都,有意让俘虏知道。有的俘虏,连夜逃回军营告诉秦丰。秦丰得知后,火速带领部卒赶往山都。

岑彭则引兵暗渡沔水,攻打秦丰驻在阿头山的部将张扬。张扬因无准备,大吃败仗。秦丰听到这消息,大吃一惊,急忙前去救援,被岑彭打得大败。岑彭一举击败了秦丰,被封为舞阳侯。

师直为壮

“师直为壮”意思是指出兵理由正当,因而斗志旺盛,战斗力强。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春秋时,晋楚两国都是强大的国家,小国如宋、郑、曹等一向臣服于楚,后来宋国忽然背叛了楚国改投晋国。楚国立即出兵伐宋。宋国在强兵压境时,派使者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听了大夫先轸的话,一面叫宋国去劝秦、齐两国和楚国交涉,一面将曹、卫两国君扣留起来作为人质。

楚将子玉派人去通知晋兵说:“你们送曹、卫君回去,恢复曹、卫两国,我也就解除宋国的围攻。”晋文公把楚国使者囚在卫国,又暗中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于是曹、卫便与楚国断绝关系。

子玉因此非常生气,便率兵攻打晋兵,晋兵奉令后撤。晋军将领非常不满,晋大夫狐偃说:“出兵而理直者,就是壮盛的,理亏者,就是衰老的,何必在乎时间的长久?我们若无楚国的恩惠(晋文公曾得楚君之助,得以回国接君位),到不了今天,退九十里避开他们,就是为报楚国旧日的恩惠。如果我们忘恩负义,以仇怨相对,那么,我们理亏,他们理直,他们的士气很旺盛。如果我们退了,他们仍要进军,那就是他们理亏了。”

四战之地

“四战之地”指兵家屡次相争的四通八达的地方,指战略地位重要。

此典出自《史记·赵世家》:“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张守节正义:信战,力攻也。

韩国四战之地,军士惯习,倍于余国。”

乐毅是战国时候著名的将领,以多谋善战而闻名于诸侯。燕国燕昭王当政为了报齐国的仇,屈身下士,广招贤者,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征伐齐国。乐毅联合越国、魏国、楚国共同讨伐齐国,赵惠文王还把相国印件授予乐毅。乐毅以联军统帅的身份率领大军进入齐国。齐军无法抵抗,在济西遭到惨败。乐毅又独自带领燕军攻占齐都临淄,齐王逃到莒地。

乐毅在齐国先后五年,攻占七十多城,为燕国扩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满意足,非常感激乐毅,封他为昌国君。燕昭王死后,太子燕惠王即位,开始不信任乐毅了。齐国人田单施用反间计,派人暗地里告诉燕惠王说:“乐毅想在齐国称王”,燕惠王信以为真,马上派遣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

乐毅知道自己遭到诬陷,便跑到赵国。乐毅一走,齐国田单立即出兵撵走了骑劫,收复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发现自己上了齐国的当,心里非常后悔,几次写信请乐毅回燕,乐毅都婉言谢绝了。燕惠王只好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掌管燕国的一部分兵马。

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赵国,他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说:

“赵国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围全是邻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况且赵国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战,千万不能去招惹它啊!”

可是燕王求功心切,没有采纳乐间的意见。燕军入赵后,赵国的名将廉颇领兵御敌,结果燕军大败。燕国被迫割地给赵国,赵国才答应与燕国讲和。

从那以后,乐间也去了赵国,不再为燕王出谋划策了。

孙子练兵

孙子练兵说明治军必须纪律严明,带兵要遵循法则。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春秋时,吴王阖闾除掉庆忌后,大摆酒席,大臣们全都向他表示祝贺。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终于了却一桩心事,可是我的仇恨哪年哪月才能得报呢?”伯也请求阖闾发兵。阖闾说:“发兵去打楚国,那么让谁当大将呢?”伍子胥和伯齐声说:“听凭大王的吩咐,我们都愿意誓死从命。”阖闾没有吭声,看了看四周,叹了口长气。伍子胥窥出阖闾还不愿意拜他为大将,赶紧接着说:“要不,我再推荐一个人,我想大王一定会乐意用他。”阖闾问:“谁呀?”

伍子胥说:“他是齐国人,叫孙武,是个大军事家。他研究了许多打仗用兵的方法,还写了十三篇兵法。如果把他请来,拜为大将,吴国必能变成天下无敌的强国,大王就是霸主了。对付楚国,易如反掌。”阖闾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打发伍子胥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孙武。

孙武,去见阖闾。阖闾从朝堂上跑下来迎接孙武,随即问他用兵的方法。孙武把自己写的十三篇兵法送给他。阖闾叫伍子胥念一遍。每当伍子胥念完一篇,阖闾就点头称赞,并对伍子胥说:“十三篇兵法既简明扼要又精练纯粹,好极了!可是吴国国小兵微,怎么办?”孙武说:“有了兵法,只要大王有决心,不仅男子,就是女子也行。男男女女,全都能够打仗?”阖闾笑着说:“女人怎么能打仗,这不是闹笑话吗?”孙武一本正经地说:“如果大王不相信我,请先拿宫女们试一试。如果不能把她们训练得跟士兵一样,我愿意认罪受罚。”阖闾派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操练。孙武请阖闾挑出两个爱妃当队长。最后,孙武请求说:“军队最重要的就是纪律。虽说拿宫女们试试,也得讲究纪律。请大王派个执掌军法的人,再给我几个武将当助手。”阖闾都答应了。

一百八十名宫女全部穿戴着盔甲,手执兵器,在操场上集合。孙武首先制定了三道军令:“第一,队伍不许混乱;第二,不许吵吵闹闹;第三,不许故意违背命令。”

接着,他把宫女们排成队伍,操练起来。

那两个妃子队长觉得她们穿上军衣,拿着长枪、短刀,只是来玩耍而已,就带头嘻嘻哈哈地不听使唤,其他宫女也跟着笑闹成一团。她们或坐,或站,或摆姿弄势,或来回奔跑,简直不把操练当一回事。孙武传令,叫她们立即归队立正。其中还是有人不停地说笑,不听从命令。孙武传了三次令,那两个妃子队长和宫女还是嬉笑如故。孙武大怒,瞪着眼睛大声地跟那个执掌军法的人说:“士兵不听命令,不服约束,按照军法应当怎么处治?”军法官连忙跪下,说:“应当斩首!”孙武就发出命令,说:

“先把队长斩了,做个榜样。”武士们就将两个妃子队长绑起来,吓得宫女们全都花容失色。

阖闾在高台上远远地看着孙武操练宫女,忽然看见两个妃子被绑上了,立刻打发伯拿着“节枝”(代表君王权力的一根手杖)去说情,说:“我已经知道将军用兵的才能了。这两个妃子是我最疼爱的,请饶了她们吧!”

伯急忙来见孙武,传阖闾命令。孙武说:“军中无戏言。既然大王让我做将军,就得由我管理军队。要是不把犯法的治罪,以后我还能够指挥军队吗?”最后孙武还是处死了阖闾的这两个妃子,又挑了两个宫女当队长,才重新操练起来。这批宫女在孙武严厉的训练下,居然操练得有模有样。

阖闾虽然佩服孙武的兵法,但心里却仍不太愿意重用他。伍子胥对阖闾说:“大王准备征伐楚国,领导各国诸侯,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非得有个像孙武那样的大将不可。”阖闾经他这么一说,才拜孙武为大将,又称呼他为军师,嘱咐他为征伐楚国作准备。

所向无敌

“所向无敌”用以比喻威力强大,没有人能够抵挡。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公元202年,他给吴主孙权写了封信,让孙权把儿子送给他做人质,以示服从。孙权为此事召集文武官员商量对策。文官张昭等人拿不定主意,武将周瑜坚决反对。孙权把周瑜叫到自己的母亲面前商议这件事。

周瑜说:“现在孙将军接管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江山,管理着江东六郡的老百姓,军队善战,粮草又多,将士都服从命令。我们的江山富饶,开山可以炼铜,煮海能够得盐。国内富足,人心稳定,交通方便,乘船远行,早上出发,晚上就可以回来。我们的军队强壮,一直都有刚强勇敢的好传统,勇往直前所向无敌,有什么困难能逼我们走投无路,非要把儿子送给曹操做人质呢?”

天下无敌

“天下无敌”形容战无不胜,没有能抵挡住的。

此典出自《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有人问孟子:怎样才能做到天下无敌。

孟子说:“现在有些弱小国家想以强国为师,但又以接受别人的命令为耻,就好比学生以接受老师的命令为耻一样,这能行吗?”来访者问:“不以强国为师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孟子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当然不是说只能以强大的国家为师,因为我们可以文王为师。以文王为师,强大的国家只需五年,较小的国家只需七年,就能够得到统治天下的大权。”“怎样才能做到以文王为师呢?”来访者又问道。孟子说:“这就是要施行仁政。孔子说过:仁德的力量,是不能拿人的多少来计算的。

如果君主爱好仁德,则‘天下无敌’。”孟子说完之后,又特意强调一句说:“仁者无敌。”

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意思是把所有马鞭都投到江里,就能截住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此典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前秦苻坚将功晋,太子左卫率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伐。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

东晋时,黄河流域以北地区被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民族割据。

他们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后来氏族中的符姓建立了秦国,历史上叫苻秦,也叫前秦。

前秦有位知人善任的君主,名叫符坚,他任用王猛做宰相;王猛替前秦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前秦逐渐强大起来,逐步统一了北方。和东晋南北对峙,前秦一心想消灭东晋。由于东晋实力薄弱,前秦君主符坚就很藐视东晋,准备出兵攻打东晋,大臣符融劝阻他说:“晋是汉族统一的政府,而且凭借着长江的险固,又有人民拥戴,我们是不能攻打它的。”符坚仗着自己国势强盛,兵马众多,骄傲地说:“我统领着百万大军,每个人把鞭子投进长江里,也足够截断长江的水流,驱众前进,他们有什么险固值得倚仗?”后来符坚倾尽全国兵力,和东晋军队在淝水(源出于安徽合肥县紫蓬山,分为两条支流一条东流入巢湖,一条西北流入淮水。)岸上决战,最终被晋军的将领谢玄打败了,前秦不久解体,东晋安定下来,这场有名的战役,史称“淝水之战”。

吴起养兵

“吴起养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吴起有一番谋略和本领,同时他在实行自己主张的过程中,也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终于不能自保。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楚悼王(楚惠王的曾孙,楚昭王第四代的孙子)向来知道吴起的才干,拜他为相国。吴起非常感激楚悼王,就竭尽全力要给楚国做一番事业。他提出了富国强兵的计策,对楚悼王说:“楚国有好几千里的土地,一百多万的士兵,当初也做过诸侯的盟主。到了今天,反倒不敢跟列国去争个高低,还不是因为养兵的办法不好吗?一个国家要打算把兵马训练成百战百胜的军队,就必须要提高士兵的待遇。要提高士兵的待遇,首先要整顿财务。

楚国的财物不是不丰富,也不是生产不够,毛病就在财务的分配太不合理。富裕的人太富裕,穷苦的人太穷苦。比方说,有名无实的大官,拿钱不干事的大夫,还有那些远房的贵族,他们没起什么作用,没做出贡献只是白拿国家俸禄,白吃白喝,耗费国家钱财。可是士兵平常连肚子都填不饱,哪还能够养活家人呢?要叫这些士兵打仗,不贪生怕死才怪呢!如果大王依照我的办法把那些没用的、多余的、挂名的官员们都裁掉,叫那些远房的亲族们自己去耕作,国家就能节省很多钱财和粮食。把这些省下来的钱财和粮食拿出些优待英勇的将士,将士的待遇就能提高。如能这么做,军队再不强大的话,请把我定罪!”楚悼王觉得这确实是富国强兵的好办法,就让吴起负责去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