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这段话意思是说:
吴王乘船在江上游览,下船后登上到处是猴子的山上。成群的猴子看见了吴王,都慌忙地逃到深深的丛林中去了。这时却有一只猴子不但不走,反而像蛇一样灵活,上窜下跳,向吴王表现它的灵活敏捷的身手。吴王用箭射它,它却非常敏捷地将飞快的箭抓到手里。吴王命令随从人员一齐射它,于是猴子立刻被乱箭射死了。
焦湖庙祝
“焦湖庙祝”告诉人们,美满幸福的生活是通过辛苦劳动创造出来的,好逸恶劳,坐享其成,只能是梦幻一场。
此典出自《搜神记》。
焦湖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上有个小孔。当时,单父县有个在此经商的人,名叫杨林,来到庙中祈福。庙中巫祝问他:“你愿意结成一桩美好的姻缘吗?”杨林一听,高兴地说:“非常愿意!”于是巫祝让杨林依枕而睡。
杨林恍恍惚惚进入梦中,只见亭台楼阁,富丽堂皇。赵太尉坐在堂上,对他殷勤相待,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他。
婚后,夫妻恩爱,连生了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长大后都做了秘书郎中。
杨林享受荣华富贵,过了几十年都没有回家的意思。忽然一觉醒来,他睁眼一看,原来自己还在玉枕旁边。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藏身的计划周密。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期,齐国寒士冯谖,穷得自己连饭也吃不饱,就在齐国孟尝君门下当门客。
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本领吗?”
冯谖说:“我也没有什么本领。”
“你有什么技能?”
“我没有什么技能。”
孟尝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流食客中,吃粗茶淡饭。冯谖吃罢饭,就靠在柱子上,弹着他的长剑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为了满足他,把他安排到第二流食客中,每顿饭都是有鱼有肉了。但他吃罢饭,又唱起歌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于是孟尝君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流的食客中,出门坐上了马车。
然而冯谖还不满足,又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他不但要孟尝君养活他一个,还要孟尝君养活他的全家。孟尝君了解到冯谖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时送食粮柴薪到冯谖家里,这下彻底解决了冯谖的问题。
孟尝君在薛国有很多田庄,农民欠了孟尝君的田租,需要派个人去收账,冯谖自告奋勇愿往。孟尝君就把佃户们的欠条借据,交给冯谖,为他治装备车而往。临行时,冯谖问孟尝君:“我收到了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就说:“你看我家里没有的东西,就带点回来好了。”
冯谖到了薛地,召集债户开会,当众宣布说:“孟尝君说了,你们欠他的债,不用还了,你们的欠条借据全在这里,我当着你们的面烧掉,从此以后你们再也没有这笔负担了。”债户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都高呼万岁,欣喜若狂地回去了。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诧异地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样快?冯谖说:“账都收齐了,不回来干嘛?”
“你给我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
“我给你买了仁义回来了。”
“什么叫做买仁义呢?”
冯谖说:“我去收账时,你让我看家中缺什么买什么,我看您家里有的是金银财宝,珍玩美人,所缺的只是仁义。所以我到了薛地,召集债户,当众把他们的欠据借条都烧了,并告诉他们说您不用他们还债了,债户们感恩不尽,这不是给您买回仁义吗?”
冯谖虽然没收回账,可是孟尝君的名声却更大了。秦昭襄王没能追上孟尝君,本来已经很生气了,如今听说齐闵王又重用了他,便更加担心。于是他就偷偷打发心腹到齐国去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齐国的人光知道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孟尝君快要当上齐国的君王了。”他又打发使臣到楚国去对楚顷襄王说:“楚王死在敝国,确实是敝国上了齐国的当。秦王三番两次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给孟尝君拦住了。他如今执掌着齐国的大权,听说就要当齐王了。如果他当上齐王,一定会来打贵国和敝国,敝国情愿跟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孟尝君。希望大王既往不咎,重新跟敝国和好吧。”
楚顷襄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也打发人到齐国去散布谣言。齐闵王听见这些谣言,果然起了疑心,就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树倒猢狲散”,孟尝君被罢了官,那些门客全都散了,孟尝君感到非常凄凉。只有这位收账的冯先生还寸步不离地跟着他,替他赶车,一块到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听说孟尝君来了,男女老少都来迎接他。有的带一只鸡,有的拿一瓶酒,有的拿着牛肉,有的提着一筐子鸡蛋,献给孟尝君。孟尝君看到这种情形,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他对冯谖说:“这就是先生给我买来的仁义呀!”冯谖说:“这一点算得了什么?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只有这个薛城,俗语说:‘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个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实。如果您能借给我这辆车马,让我到秦国去一趟,我一定能再叫齐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禄。那时候薛城、咸阳、临淄三个地方,都会欢迎您。你认为这样怎么样?”孟尝君说:“全听先生的!”
冯谖到了咸阳,对秦昭襄王说:“如今天下有才干的人,不是投奔秦国就是投奔齐国了。上秦国来的都想叫秦国强,齐国弱;上齐国去的都想叫齐国强,秦国弱。可见当今之世,不是秦国得天下,就是齐国得天下,这两个大国是势不两立的。”秦昭襄王听了他的话之后,跪下来说:“先生有什么计策能叫秦国强大呢?”冯谖连忙把他扶起来,请他坐下,说:“齐国把孟尝君革了职,大王知道了吗?”秦王装模作样地说:“我是听说了,可是却不太清楚。”冯谖说:“齐国能够有今天,全仗着孟尝君。如今齐王听了谣言,革了他的官职,收回了相印。以怨报德地对待孟尝君,孟尝君当然也怨恨齐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齐王的时候,抓紧时间把他请来。如果他能够给大王出力,还怕齐国不来归附吗?齐国一旦归附,天下可就是秦国的了。大王如果现在打发人用车马带着礼物上薛城去请他,还来得及。万一齐王反悔,再拜他为相国,齐国可就又要跟秦国打起来了。”
这时候正巧樗里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听从了冯谖的劝告,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到薛城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来不及去报告孟尝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临淄,求见齐闵王。他对齐闵王说:“齐国跟秦国是势不两立的两个大国,谁要是得到人才,谁就能够号令天下。我在路上听说秦国暗中去拉拢孟尝君,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请他。要是孟尝君真的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去号令天下,临淄、即墨不就危险了吗?”齐闵王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焦急万分地说:“怎么办呢?”冯谖说:“不能再耽误了,趁着秦国的人还没到,赶紧先恢复孟尝君的官职,再加封给他一些土地,孟尝君一定会乐意,他做了相国,难道说秦国没得到大王的同意,就可以随便接走别人的大臣吗?”
齐闵王答应重新重用孟尝君。可是他嘴里虽然是答应了,心里头还有点疑惑。他暗中打发人到边境上去打听秦国的动静。派去的人刚到边界上,就看到来了一队人马,一问果然是来接孟尝君的。他就连夜赶回临淄,向齐闵王报告。齐闵王连忙吩咐冯谖带了节杖去接孟尝君来做相国,另外又封给他一千户的土地。等到秦国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尝君已经官复原职了。秦国的使臣白跑了一趟,而秦昭襄王只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门客一听说孟尝君又当上了相国,于是争先恐后地又都回来了。孟尝君跟冯谖说:“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冯谖说:“人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们!”孟尝君向冯谖拜了一拜,说:“先生的话没错。我就收留他们。”
孟尝君官复原职以后,秦昭襄王接连打败了韩国和魏国,占领了好几百里土地,就认为秦国不应该再跟其余的六国平起平坐。七国的诸侯都称为“王”,怎么能够分别出来呢?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称为“帝”,可是他又不敢单独行动,于是就在公元前288年,打发使臣到齐国去,请齐闵王也称为“帝”:秦王号令西方,称为“西帝”;齐王号令东方,称为“东帝”。这样秦国和齐国就能平分天下了。齐闵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犹豫不决,就问孟尝君。孟尝君说:“诸侯没有不恨秦国的,大王千万别跟他一块干。”
过了一个月,秦国又打发使臣来约会齐国一块去打赵国。可巧苏秦的兄弟苏代从燕国到齐国来。齐闵王问他对于改“王”为“帝”和进攻赵国的意见。苏代说:“秦国只请大王称帝,本来是尊重贵国。不答应呢,得罪了秦国;答应呢,可就得罪了诸侯。我想还不如答应秦国所给的‘帝号’,可暂时不要公开称呼。先让秦国称帝,如果秦国称帝之后,诸侯不反对,大王再称‘帝’也不晚。说到去打赵国,实在没有理由。赵国离秦国近,离齐国远,大王要是帮秦国去打赵国,即使打了胜仗,得到土地也是秦国,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要打还不如去打邻近的宋国。宋王无道,宋国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国,一来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来有扩展土地的好处,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齐闵王赞成苏代的话,接受了帝号,不过没有公开使用,准备去打宋国的暴君。后来“东帝”、“西帝”的称号用了两个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复了“秦王”、“齐王”的称号。
皆获元珠
“皆获元珠”这个典故告诉人们,那些自以为是、盲目乐观,又不许别人批评的人是很难有所进步的。
此典出自《叔苴子·外篇》:“昔人闻赤水中有元珠也,相与泳而探之。维时有探得螺者,有探得蚌者,有探得石卵与瓦砾者,各自喜为获元珠也。象罔闻之,掩口失声而笑。人攻象罔,象罔逃匿皇帝所,三年不敢出。”
从前,人们听说赤水中有大宝珠,于是便成群结伴地潜入水中打捞。有人捞到了螺,有人捞到了蛤蚌,也有人捞到了卵石和瓦片。一个个喜笑颜开,都以为自己获得了宝珠。象罔听说这件事以后,忍不住捂着嘴笑出声来。这些人都火冒三丈,一齐围攻象罔。象罔吓得逃到皇帝那里躲起来,三年都不敢露面。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此典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周朝时候,齐国发生了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装模作样的在路上摆了食物,说是要施舍给饥民吃。一会儿,有个饥汉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了吃的,右手捧了喝的,眼睛望着天空,吆喝着对他说:“咳!看你饿成这个样子,拿去吃吧!”那饿汉张大眼睛瞧了瞧黔敖,气愤地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给我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你快拿回去吧!”最后这个饿汉饿死了。
疥疮五德
这则寓言说明仁、义、礼、智、信,本是礼教的最高准则,但有时却受到极大的贬低。
此典出自《事林广记》。
陈大卿患了疥疮病,他的上司讥笑他。
陈大卿说:“您不要耻笑。这种病有五种美德能够称道,在所有的病症之上。”
上司问他,说:“有哪五种美德呢?”
陈大卿说:“这话不好说。”
上司说:“不要紧,你就说说看。”
陈大卿说:“这种病不害到人脸上,是仁呀;喜欢传染给别人,是义呀;让人用手来抓挠,是礼呀;生在手指关节缝里,是智呀;定时发痒,是信呀!”
上司听了陈大卿的这番话,便大笑起来。
巾笥藏之
“巾笥藏之”用以说明把珍贵的物品珍藏起来。
此典出自《庄子·秋水》:“楚王巾笥而藏之于庙堂之上。”
有一天,庄子悠然自得地在濮水边钓鱼,正在这时,楚王派使者来到庄子身边,劝他出来做官。由于庄子痛恨现实,消极无为,要求绝对自由,因此对此很不满意。他手中拿着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多年了,‘楚王巾笥而藏之于庙堂之上’(意思是:楚王把乌龟壳放在竹筐里,然后用布盖上,把它放在庙堂上)。你说这乌龟是宁愿死了把骨头留着受人尊敬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污泥中生活呢?”楚王的使者说:“当然愿意拖着尾巴在污泥中生活啊。”于是庄子告诉他们说:“说得没错!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污泥中生活。”楚王的使者只得扫兴而归了。
金鼓齐鸣
“金鼓齐鸣”形容声势浩大的热烈场面。
此典出自这句成语是从古代战争中“鸣鼓而攻”和“鸣金收兵”引申而来的。
古代,分别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作乐器,称为八音。军队用的乐器,一般以金(铜)制的打击乐和革制的各种鼓为主。古代行军作战都离不了“金”和“鼓”。命令进攻,就击鼓为号;命令退却,就鸣金为号。这种军令在各种军队中基本通行。但是为了壮声势、助军威,战斗中也有“金鼓乱鸣”的,如《水浒》第七十七回就有“看看近夜,只听见四边喊声不绝,金鼓乱鸣。……”
锦衣夜行
“锦衣夜行”比喻应该让大家知道的美好事物却没有让大家知道。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在鸿门把刘邦放走以后,懊悔不已,又想起刘邦可能要攻占咸阳,心中更加恼怒。一怒之下,他便带领军队攻打咸阳。占据咸阳后,他杀了秦降王子婴,烧毁了秦朝宫殿,把宫中的珍宝财物抢空了,才带着军队,准备东归。当时有个名叫韩生的人对项羽说:“关中这个地方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山河四塞,四面都有险要的地方可以据守,并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真是一个建都的好地方啊!”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升了官,发了财不回家乡显耀一番,就像穿着非常漂亮的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会有谁知道呢?”韩生说:“我听说楚人‘沐猴而冠’,如今看来,果然如此。”项羽听了恼羞成怒,就把韩生投入沸水锅内煮死了。
酒囊饭袋
“酒囊饭袋”指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人。
此典出自汉代王允《论衡·别通》:“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荆湖近事》:唐末,马殷据湖南,称楚王,奢侈僭傲,诸院王子,仆从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五代时,有一个人姓马名殷,最初在唐代武安节度使刘建锋部下做一名指挥官,后来刘建锋被部下杀死了,马殷便被推荐,做了统帅;直至朱温篡取了唐家的天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又把马殷封为楚王,占据了相当于现今湖南和广西东北部的一部分土地。马殷是个只知享受、昏庸无能的人,当时的人们都藐视他,替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酒囊饭袋”,意思是说:他只配盛着酒和饭,其他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楚人养狙
“楚人养狙”比喻群起反抗,往往会使不劳而获者活活饿死。
此典出自《郁离子》。
楚国有个靠养猴子过日子的人,人们都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须在院子里组织分派群猴服劳役,让老猴子率领着它们到山里去采摘野生的果实,他收取十分之一给自己吃。有的猴子交不足数,他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恼恨,但是谁也不敢违抗命令。
有一天,一个小猴子对大家说:“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种的吗?”
众猴回答说:“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问:“不通过他就不能去采摘吗?”
众猴说:“不是的,谁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受他的奴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