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47

第47章 做人处世故事(9)

桓公回宫以后,忧郁成疾,好多天都不上朝。齐国有个叫做皇子告敖的士人对桓公说:“是您自己伤害了自己,鬼哪能伤害您呢?人体内的愤怒之气,消散而不返归于身,就表现为神气不足;气上攻于头而不下降,就使人好发怒;气下降而不上升,就使人善忘;气不上不下,集结在心脏部位,就使人生病。”

桓公说:“那么到底有没有鬼呢?”

回答说:“有。室内有鬼名叫履;灶上有鬼名叫髻;粪堆上有名叫雷霆的鬼;东北墙下,叫倍阿鲑龙虫的鬼;西北墙下,有名叫髻阳的鬼盘踞在那里;水里有鬼叫罔象;丘陵有鬼叫做夔;山上的鬼名叫夔;旷野中叫彷徨的鬼;大泽里有叫委蛇。”

桓公说:“请问,委蛇的形状是怎样的?”

皇子说:“委蛇,大如车毂,长如车辕,穿紫衣,戴朱帽。那东西最怕听隆隆的车声,一有车声就抱头而站立。见到它的人就快要成霸主了。”

桓公听后满面堆出笑容地说:“我见到的正是叫做委蛇的鬼。”

于是整理衣帽与皇子告敖同坐共语,不到一天病也不知不觉就好起来了。

面皮安放

寓言借眉、眼、口、鼻争位置高下,辛辣地嘲讽了争权夺利。

此典出自《醉翁谈录》。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神灵。

一天,嘴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事,位置竟然处在我的上方?”

鼻子说:“我能辨别香臭,而后你才可以吃食,因此我的位置处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对眼睛说:“你又有什么本领,位置却处在我的上方呢?”

眼睛说:“我能观察美丑,能看东西,功劳不小,所以应该处在你的上方。”

鼻子又说:“如果是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能力,也处在我的上方呢?”

眉毛说:“是呀,我也不知道和各位怎么争来了这么个位置,我如果放在眼睛鼻子的下方,不知道你这一张皮,要放在哪里?”

华屋山丘

“华屋山丘”意在慨叹人生生死莫定,世事变化无常。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

晋朝谢安是一位学问渊博、才智很高的名士,很讲义气重感情,诗文在当时非常有名且受到人们的赞赏。

谢安有一个外甥,名叫羊昙,非常聪明,谢安非常疼他,而羊昙也对这位舅父格外敬重,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和父子一样。后来谢安死了,羊昙非常悲痛。因为谢安的坟墓是在西门,所以羊昙从此不走西门那条路,如果有事情要出去西门时,总是绕弯从其他地方进出,因为恐怕看见舅父的坟墓,心里伤心。有一天他喝醉了酒,误走到西门,于是大哭起来,拿着马鞭敲着城门高声叫道:“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华阳隐居

“华阳隐居”比喻超脱尘世,置身物外。

此典出自《梁书·陶弘景传》。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人,字通明。曾帮助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推翻齐朝,建立梁朝,参与朝廷机密大事,被人称作“山中宰相”。

在齐朝时,陶弘景也很受朝廷器重,身任诸位王子的侍读,举足轻重。然而,他却闭门读书,不与他人交往。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上表辞官,得到皇上的准许。临行时,公卿大臣都出来送行,盛况空前。

辞官后,陶弘景来到句容县(在今江苏省)的句曲山隐居。他总是说:“这座山下是道家的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方圆一百五十里。从前,汉代咸阳的茅盈和弟弟茅固、茅衷三人成仙得道,居住在这里,所以当地人将山改名为茅山。”于是,他在山中修建馆舍,居住下来,自称为“华阳隐居”。

桓伊三弄

“桓伊三弄”形容举止狂放,不拘礼俗。也可用以赞叹吹笛技艺高超。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显贵,素闻王句,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晋人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桓伊很有才干,历任淮南太守、豫州刺史等官职。前秦皇帝符坚率军南下攻晋时,桓伊与谢玄在淝水打败秦军,东晋才得以保全。桓伊因功被封为永修县侯,晋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他善于吹笛,藏有汉代蔡邕的柯亭笛,常常吹奏。曲尽一时之妙,被称为江左第一。

晋代会稽人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于青溪侧。他与桓伊素不相识,但早就听说桓伊善于吹笛子。正巧,这时桓伊从岸上路过。王徽之在船上,有客人认识桓伊,便对王徽之说:“这个人就是桓伊。”王徽之便派人前去邀请桓伊,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给我吹奏几曲,您愿意吗?”桓伊当时已经做了高官,十分显贵,但他早就听到过王徽之的大名,所以欣然同意,即便下了车,坐在交床上,取出笛子,为王徽之吹奏三曲。吹奏完毕,即乘车而去,两人之间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鸡口牛后

“鸡口牛后”比喻宁可在小局面中独立自主,也不愿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此成语也写作“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此典出自《国策·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当时韩国实力衰弱,害怕遭到强大秦国的侵略,会被秦国并吞,因此韩王为了忍辱求全,便接受了秦国的屈辱条件,并表示向秦王臣服,以求维持现状。苏秦为了要劝韩王摆脱秦国的控制,认为虽然国小,也要争取独立自由的国际地位,因而说出“鸡口牛后”一句话,一方面讥讽韩王向秦国臣服,即如牛后一样;另一方面促请韩王振作,争回自己的国际地位。

鸡口是鸡用来进食的器官,牛后是牛用来排泄粪溺的部分,二者相比,恰成一个极端强烈的对比:因为鸡的身体很小,牛却是庞然大物,用来进食的口虽小,可以有机会尝到各种食物的美味;而排泄粪溺的器官虽大,却是动物身体上最污秽的部分。因此一般人都会抱着“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的信念。

鸡犬升天

“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到好处连带周围的人也可沾光。

此典出自晋代葛洪《神仙传·刘安》:“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故鸡鸣天上,犬吠云中也。”

汉代淮南王刘安喜好道术,他虽然身居诸侯要职,却非常尊崇道人方士,因此,他的门下有数千名方士。后来,有八位方士来见刘安,并向他传授道术,以使刘安全家白日升天。

当时有人传说,八位方士和刘安一家人在升天之际,把炼丹药用的器皿放在庭院里,鸡犬吃了以后,也得到了升天的道术,都跟着刘安升天了。因而,人们听到鸡在天上鸣,狗在云中叫。

棘刺母猴

“棘刺母猴”这个典故说明:不管骗子如何掩饰,总是会露出破绽的。

此典出自《韩非子》:“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悦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一次,燕王招揽天下能工巧匠。

一个卫国人前来应召,自我吹嘘说:“我能把细小的棘刺尖端雕成一只母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便用五乘的俸禄供养他。

过了一段时间,燕王对那个卫国人说:“我想看看您雕刻的棘刺母猴。”那个卫国客人煞有介事地说:“大王要想看它,必须提前半年不进内宫,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选择雨过日出,似晴似阴的一瞬间,才能看到这个棘刺母猴。”燕王听了,觉得难以实现,只好继续供养他,却一直看不到他的作品。

后来,一个在宫廷干活的郑国铁匠知道了这件事,便对燕王说:“我是打制刻刀的工匠。据我所知,所有小巧的物品都要用刻刀削刻,而要刻的东西都必须大于刻刀的刀刃。现在,那个卫国人说的棘刺尖端,其实连刻刀的刀锋都容不下,又怎么能雕出东西来呢?所以,请大王只要观察一下那个卫国人的刻刀,就能够知道他能不能雕刻了。”燕王恍然大悟,说:“有道理!”

于是,燕王召来那个卫国人,问:“你用什么东西在棘刺上雕刻母猴呢?”那个卫国人回答说道:“用刻刀呀。”燕王说:“那让我见识一下你的刻刀吧。”那个卫国人说:“请允许我回房间把它取来吧。”于是,他便乘机逃走了。

季孟之间

“季孟之间”指称上下之间的中间等级。

此典出自《论语·微子》。

公元前509年,孔子来到齐国,想得到齐景公的重用,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有些为难,不知如何是好。齐景公想到,鲁国有两个人,一个是季氏,为鲁国的上卿;一个是孟氏,为鲁国的下卿。如果让孔子像季氏那样当上卿,其地位太显赫了,不太合适;如果让孔子像孟氏那样当下卿,其地位又有些低了,干不了什么事,孔子也不一定愿意。

齐景公谈到对孔子的礼遇时,说:“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我做不到,我只能用比季氏低一点,而又比孟氏高一点的待遇对待他。”接着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于是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季子投师

“季子投师”讽刺了盲目推崇、幼稚可笑之人。

此典出自《权子·吾师》。

商季子特别爱好道学,他带着很多盘缠,游学四方,只要碰上戴黄帽子的道士,便会施礼求教。

一个狡诈的骗子为了谋取他的旅资,就骗他说:“我是一个得了真传的道士,只要你跟着我云游,我就传授给你。”于是季子便真诚地跟着骗子走了。骗子一直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而季子又不时催促他传道。

一天,两人来到江边,骗子一见机会来了,就骗他说:“道就在这儿了!”季子忙问:“在哪儿?”骗子说:“就在这条船的桅杆顶端,你只要亲自爬上去就能得到了。”季子把钱袋放在桅杆下,急忙抓住桅杆往上爬,骗子在下面连声催喊道:“上!上!”季子爬到桅杆的顶端,无法再往上爬了,恍然大悟,抱着桅杆高兴地欢呼:“得道了!得道了!”骗子乘机拿着钱袋逃走了。

季子从桅杆上下来后,依然欢跃不止。旁观的人说:“傻瓜,那是个骗子,早把你的钱拿走了!”季子说:“那是我师傅,这也是他在教我啊!”

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意思是指以往做错的事不再追究。

此典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应该用什么树木制作土地神的神主。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栗木意思是指人民害怕得战战栗栗。”孔子听到宰我的回答,非常不满,便责备宰我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规劝了,已经过去的事不用再追究了。”

另外在《旧唐书》中也有“既往不咎”的故事: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派大将李靖到夔州进攻梁国。军队到达硖州时,被梁国部队阻击,无法继续前进。李渊以为李靖留恋硖州,不肯前进,于是下令处死李靖。都督许绍千方百计替李靖说情,李靖才免于一死。

后来,冉肇则出兵袭扰夔州,李靖带领八百士兵迅速攻占冉肇则营地,杀死冉肇则,俘虏五千人,取得很大胜利。李渊听到这个消息,异常欣喜,他嘉奖李靖时说:“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那些旧事我早已忘记了。”后来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公元621年,李靖率军从夔州顺流而下,围攻江陵,梁国萧铣投降。

见不逮闻

“见不逮闻”意指亲眼见的不及过去听说的好。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一个人徒有虚名。

此典出自《新唐书·文艺上·崔信明传》:“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

唐代时,有一个名叫崔信明的人,喜欢写诗作文,偶尔也能写出一句两句的好诗,比如他写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扬。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读到这句诗以后,非常赏识崔信明的才华。

有一次,郑世翼坐船在江上游玩,恰巧崔信明也在江中游玩。两船相遇时,崔信明求见,郑世翼一问才知道眼前这位人物就是崔信明,便和他攀谈起来。郑世翼说:“崔君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写得妙极了,不知还有没有新作?崔信明听到郑世翼夸奖自己,十分高兴,于是立刻拿出一大堆诗稿让郑世翼看,郑世翼翻看几页,见写得平平淡淡,再往下看,简直看不下去,对崔信明说:“今天我所见的比过去听说的差多了。”说完,他把诗稿往江里一扔,命人开船,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见怪不怪

“见怪不怪”表示看到怪异的事物,镇静自若,不大惊小怪。

此典出自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引《见异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传说,魏元忠没有做大官的时候,家境贫寒。有一天,丫头正在煮饭,忽然来了个老猿为她看火。她感到非常奇怪,连忙跑去告诉魏元忠。元忠镇静如常地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什么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一次,元忠大呼一个老仆,老仆没有答应,一只狗却答应了。元忠并不奇怪,反而说:“这真是一只孝顺的好狗啊!”又有一次,元忠独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元忠也不觉得奇怪,反而说:“你们是饿了想吃东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几个妇女出现在元忠床前。元忠不但毫不惊诧,反而对她们说:“你们能把我抬到院里去吗?”于是那几个妇女就把元忠抬到院里去了。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妇女们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层。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几个妇女这次没有再把元忠抬到街上去,只是向元忠行了一个礼就走了。临走时妇女们说:“他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要戏弄他了!”为此,有人就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利忘危

“见利忘危”用以告诫人们: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反之,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此典出自《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一天,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面飞过来。这只鹊鸟翼长七尺,目大径寸,从庄周面前飞过,竟然触到他的额头,也不理会,最后落在栗树林中。

庄周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这么大,却飞不远;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

于是撩起衣裳,快步走上前去,手拿弹弓,准备寻找机会弹射它。这时,又看见一只知了,躲在浓荫下,悠然自得地乘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旁边,一只螳螂隐藏在一片树叶后面,蠢蠢欲动,得意忘形,准备捕食知了。那只奇异的鹊鸟一心想捕食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见猎心喜

“见猎心喜”比喻旧有的爱好总是难以忘却。

此典出自《二程全书·遗书七》:“明道(程颢)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在宋神宗时,曾当过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后来辞官,在洛阳讲学十几年,弟子们对他有“如坐春风”的比喻。

程颢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十六七岁时,非常爱好打猎,只要一有时间,就到野外去打猎。后来入朝为官,聚众讲学,时间一长,就把这种爱好渐渐忘记了。离家十二年后,程颢回到自己的家乡。一路上的景物引起了他的不少甜蜜的回忆,尤其是看到有人在田野里兴致勃勃地打猎时,他更是满怀喜悦,甚至想亲手试一试。

见巧之狙

“见巧之狙”比喻买乖弄巧,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