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53

第53章 做人处世故事(15)

孟子的学生万章想知道在交际中如何待人,就去问孟子。孟子说:“对人应该恭敬。”万章说:“今后我一定恭恭敬敬地对待别人。”万章接着又问:“俗话说‘却之为不恭’(意思是:一再拒绝别人的礼物,这是不恭敬),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你而首先要先考虑这些东西是否合于义,想好之后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因此,尊贵的人送东西给你,那就不要拒绝。”万章说:“今天的诸侯,他们的财物都是取之于民,也可说是不义之财,如果他们把礼物送给我们,我们可以接受吗?”孟子说:“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鲁国人争夺猎物,孔子也争夺猎物。争夺猎物都可以,接受尊贵的人的礼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万章想:老师都认为可以,也就不用再问了,于是告辞而去。

人鬼可畏

后人用“人鬼可畏”说明有时人要比恶鬼更加厉害。

此典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朱青雷说:)有一个躲避仇家的人藏在深山里,有天晚上正是月色洁白秋风清爽,他忽然看见一个鬼徘徊在白杨树下,便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那鬼忽然看见了他,喊道:“你为什么不出来呀?”

他浑身战栗着回答说:“我害怕您啊!”

鬼说:“天下最可怕的莫如人鬼。你怕什么呢?逼迫您逃到这里来的,是人啊?还是鬼啊?”说完,那个鬼微微一笑就消失了。

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的意思是说:虽然景物和过去一样,可是人与事已经有很大的变迁了。也可以比喻女子貌美或者花卉艳丽。

此典出自《本事经·情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朝时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崔护,他的性情乖僻,独自一人生活着。有一天,恰巧是清明节日,他独自到城南游玩,看见那里有一间小屋,四面都有桃花围绕着,他觉得那间小屋很不错;更想知道那屋子里住的是什么人,便以口渴为借口去敲门。但是,事情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出来开门的竟然是一个艳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很殷勤地招呼他。这次的奇遇,令他此后时刻记在心上。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日,他又想去见见那个女子,便寻着前次的旧路去找她。可是,当他到达目的地时,看见那小屋的门紧锁着,屋内空空如也。那时,他失望极了,便在那小屋的左门上,写上了一首诗,那首诗是这样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出一辙

“如出一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

此典出自宋代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名将晚谬》:“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此四人(指关羽、王思政、慕容绍宗、吴明彻)之过,如出一辙。”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洪迈的人,字景庐,别号野处,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在地方做过知州,在朝廷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等官职,监修过国史。洪迈的一生读了很多书,他看书的时候,只要有心得体会,便随笔记录下来,这样前后近四十年的时间,著成了一部《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共五集,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方面的笔记。书中考证了宋以前的一些历史史实、政治经济制度;记述了不少词章典故。对于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评论。

在这本随笔的续笔第十一卷中,洪迈指出,历史上有些将领,如蜀将关羽,南北朝时西魏名将王思政、北齐名将慕容绍宗、南朝陈名将吴明彻都曾威震一时,立过盖世之功。但他们到了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人的过失就像车辙一样,都是因为恃功骄傲而轻敌所致。

“如出一辙”原意为好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一样。

三千珠履

“三千珠履”形容门客多而且豪侈。

此典出自《史记·春申君列传》:“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春申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名叫黄歇,原是楚国的大臣。有一年秦昭王命白起为将军,联合韩国和魏国共同讨伐楚国,企图灭掉楚国。黄歇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写信给秦昭王,说服他不要攻打楚国,并愿意到秦国去当人质,以求两国议和。秦昭王答应了黄歇的请求,将白起的军队撤回,两国订立了盟约。黄歇和楚太子完到秦国当了人质。

几年之后,楚国的顷襄王生了病,病得很厉害,黄歇想让太子完回楚国去继承王位,但秦王不准。黄歇找到秦相应侯说:“现在楚王恐怕活不长了,如果让太子完回国继承王位,将来他一定会侍奉秦国。不叫他回国,他在你们这里不过是咸阳的一个布衣。楚国一旦立了别人为国君,就不一定与秦国和好了。请你同秦王商量一下,放太子完回楚国去吧!”

秦相应侯果真对秦昭王讲了,可秦昭王只允许黄歇回国看看,不让太子完离开秦国。黄歇想出了一个方法,叫太子完换了一身衣服,化装成楚国使者,混出了城。秦昭王发觉后,太子完早已无影无踪了。他气得火冒三丈,想杀死黄歇,但被秦相应侯阻止了。应侯说:“黄歇是位人臣,当然要为他主子效命,杀了他又有何用?不如放他回国,以后他们还会亲善我们。”秦昭王只好放了黄歇。

楚国的顷襄王不久病死了,太子完做了国君,称为考烈王。黄歇当了相国,并被封为春申君,受赐淮北十二县为封地。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都广招天下贤士为门客,辅国持权,门客的待遇都非常好。有一年,赵国的平原君派自己的门客为使者去拜见春申君。春申君盛情接待,让赵国使者住漂亮的房子,乘豪华的马车……平原君的门客想在春申君三千门客面前炫耀一番。他拿出用玳瑁制作的头簪和饰有珠玉的剑鞘给他们看,认为他们一定会惊讶不已。然而赵国的使者想错了,春申君的门客一点也没有羡慕的神色,有的甚至还不屑一顾。赵国使者迷惑不解:“这些上好的珠玉他们为啥不动心呢……”他往春申君门客的脚上一看,顿时明白了:好多门客的脚上竟然穿着用珠玉装饰的鞋子!他觉得羞愧难言,赶忙收拾起头簪和宝剑,躲进屋里去了。

桑中生李

“桑中生李”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制造迷信也好,盲从附和也好,都是没有知识的表现。

此典出自《搜神记》。

在南顿这个地方,有一个叫张助的农民。他在种庄稼的时候,发现了一棵李子的核,把它带回家去。回头一看,一株空心桑树中有泥土,他便把李子的核种在空心桑树里,并把剩下的一点水浇在上面。

后来有人发现空心桑树中长出了李树,就把这个消息传开了。有一个患了眼病的人在树荫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先生如果能“治”好我的眼睛,我要用一只小猪来谢你。”说完以后,他就感觉眼睛的痛楚稍微减轻了一点,后来便慢慢好了。这消息一传出,就好像一只狗偶然望空中叫了一声,其他的狗便跟着叫了起来一样,到处传说着:“有一个瞎子因为得到李树的保佑而重见光明。”这一来,远远近近的人都轰动起来,到那树下祭神的人络绎不绝,坐车骑马的往往成千上百,摆在那里的酒肉等祭品也堆积如山。

隔了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了。看到大家祭树的情况,非常诧异地说:“这树有什么神通?它只不过是我种下的一棵李核而已。”于是就砍掉了。

杀群牛喻

这则典故是劝诫所有的人无论修养品德、钻研学问、开创事业,都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局部的困难而自弃。

此典出自《百喻经》。

过去有一个人喂了二百五十头牛。他经常赶着牛寻找水草充裕的牧场,用心地喂养这群牛。有一天,老虎吃了一头牛。当时,牛群的主人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已经丧失了一头牛,这一群牛永远都不会是原来的满数了,剩下的牛还留下作什么呢?”于是马上将牛赶到一个深坑边,把它们全部推入深坑,摔死了。

尘世间的那些蠢人也像这样。他们接受佛祖释迦牟尼的所有戒律,如果自己违反了一条戒律,不仅不知惭愧,反省忏悔,洗刷自己的错误,反而产生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违反了一条戒律,既然不能十全十美了,又何必还要遵守其他的呢?”结果破坏了全部的戒律,没有遵守一条。

善治伛者

“善治伛者”讽刺主观性、片面性,轻重倒置,可谓至矣、极矣。

此典出自《笑林》。

平原有个擅长治疗驼背的人宣称:“在我手下治不好这病的,一百个人当中也只有一个而已!”

有一个驼背人,照着弯曲的长短来量有八尺长,依着直立的长短来量只有六尺,便送了很多钱财来请求医治。治驼背的人说:“你躺下。”说着就要站到他背上去用脚踩。

驼背人说:“你要把我害死吗?”

治驼背的人说:“只是想要赶紧把你的曲背治直了,哪里还顾得上你的死活!”

少见多怪

“少见多怪”广指见识少的人,含讥讽的意思。

此典出自《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牟子》是记述东汉牟融言论的一本书。牟融,字子优,东汉安丘(今属山东)人。他博学多才,做大夏侯尚书教授,有数百名学生,在当时很有名气。

在《牟子》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从来没见过骆驼,也根本不知道世上有这种动物。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了一只骆驼,看到骆驼的背上长着两个很大的肉疙瘩,很惊讶,不禁大声喊道:“都来看呀,这匹马的背肿得好高啊!”牟融认为,骆驼天生就有两个高高的驼峰,没什么可奇怪的,这个人只是没见过骆驼才觉得奇怪,这真是“少见多怪”。

舍旧谋新

“舍旧谋新”比喻抛弃从前的旧东西,重新规定和建立新的东西。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逃亡在外,他先到了卫、齐、曹、宋、郑等国,但这些国家都不肯收留他。后来,重耳到了楚国,楚王收留了他,并问他:“你将来如能再回晋国,怎么报答我?”重耳说:“我若能回晋国当上国君,如果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将退避三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以作报答。”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由秦国送回即了位,就是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晋、楚两国发生了战争。于是,晋文公为了竞现他流亡楚国时说的话,果然退军九十里。楚将子玉依仗大国强兵,坚决要和晋决战。到底是否迎战,晋文公仍有些犹豫。这时,晋军中对这事议论纷纷,有的说:“一国之君要避让一国之臣(指子玉),太丢人了。”一些知道晋文公和楚国以前内幕的人则说:“晋君现在像田野之草,美丽茂盛,可以舍旧谋新了,不应陷在和楚国的旧日情怀中。”晋文公听到这些话,终于下了迎战的决心。城濮一战,晋文公大败楚军。从此,成了一位霸主。

设为不宦

“设为不宦”揭露了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的人。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齐国有一个人去见田骈,对他说:“早听说先生品格高尚,宣称自己不做官,而愿替人服役。”

田骈说:“您从哪儿听到的?”

那人回答:“我从邻居的女儿那里推断出来的。”

田骈诧异地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人答道:“我邻居的女儿宣称不嫁人,然而到三十岁便生了七个孩子。不嫁倒是不嫁,然而她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出嫁了!如今先生自称不做官,而俸禄上千锺,随从上百人,虽然你没有做官,可是您的富有也远远超过做官了!”

田骈一听,急忙告退。

深谷为陵

“深谷为陵”,比喻世事变迁。

此典出自《诗经·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春秋时,鲁昭公被鲁国的上卿季平子赶走之后,一直住在晋国的乾侯。过了一段时间,鲁昭公病重,他将自己逃出时带出的珍宝全部拿出来赏给跟他来的各个大夫,大夫们都不敢接受。后来,子家子大夫接受了鲁昭公赏给他的东西,大夫们才勉强接受了赏赐。

鲁昭公死后,子家子又带头将珍宝还回来,他说:“我当初收下,是因为不敢违背君命。”紧接着大夫们也退还了赏赐。

晋国的大夫赵简子听说后,问史官墨道:“季平子赶走了鲁昭公,然而人民都支持季平子,诸侯各国也赞成季平子这样做,没有人认为他犯罪,这是什么原因呢?”史官墨说:“事物的存在,有的成双,有的成三,有的成五,都有搭配。所以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有金、木、土、火、水五行,身体有左右,百姓有王,王下有公,公下有卿,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呀!上天搭配季氏给鲁国,已很久了,百姓信服他。而鲁国的君主都很荒淫,季氏却勤恳努力,人们早就把国君忘了。所以,鲁昭公死在国外,也没有人去同情他,社会本来是变化的,君臣的位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诗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的堤岸可以变成丘陵(原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虞、夏、商三代的子孙们,如今都成了平民,这都是天道啊!”

赵简子听了,思忖片刻说:“看来,天道是不可以违背的!”

绳趋尺步

“绳趋尺步”指举动都符合法则规矩。

此典出自《宋史·朱熹传》:“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公元1195~1200年)年间,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任焕章阁待制。当时,权臣韩佗胄与赵汝愚互相倾轧,将亲近赵汝愚的朱熹等人所提倡的道学斥之为“伪学”。赵汝愚被斥逐以后,韩佗胄更加作威作福。右谏议大夫姚愈为了讨好韩佗胄,居然谣传道学权臣结为死党,想篡位夺权呢。在韩佗胄等人的鼓吹下,皇帝居然诏告天下,要对“伪学”进行讨伐。有人还上书皇上,建议把朱熹斩首示众。当时,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士人们全都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稍以儒道之学闻名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跟着朱熹学习、有独立见地不怕压迫的人,都隐蔽在山野之中;那种胸无定见、曲意逢迎、卑怯懦弱的人,则换请他人为师,经过朱熹的门前也不进去,甚至改换衣帽,在街上游荡,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朱熹的死党。而朱熹每天依然不断为学生们讲学。有人劝告朱熹说:“把学生们辞退了吧,以免遭祸。”朱熹总是笑而不答。

什袭而藏

“什袭而藏”形容珍重地把物品收藏起来。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引《阚子》:“宋人得燕石,‘华匮十重,缇巾十袭’而藏。”

古代时,宋国有个愚人得了块光洁如玉的石头(因产于燕山,故名燕石)。他以为这是块宝玉,便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邻里乡亲。乡亲们来到这个愚人家里,请求欣赏这块宝石。只见这个愚人穿戴整齐,态度非常庄重地拿出一只大箱子,打开后又从箱子里面拿出一只箱子,这样一只套一只,竟套了十只箱子。愚人从最里层的第十只箱子里,取出一个小包裹,包裹也是一层一层的,共包了十层,最后才露出了那块燕石。大家看见那块宝玉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阵哄笑,随即散去。

愚人见大家“不识货”,非常生气,又小心翼翼地把这块石头收藏了起来。

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