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68

第68章 智谋方略故事(7)

张禄准备到宫里去,路上遇到秦王坐着车过来。他既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样地照旧走他的路。卫士叫他躲开,说:“大王来了!”张禄回答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执之中,秦昭襄王到了。张禄还在嚷嚷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呢?”正说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问,他就是张禄,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宫里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张禄拱了拱手说:“请先生指教!”

张禄说:“哦,哦!”他一句话也不说。秦王见他不说话,就又说:“请先生指教!”张禄依然不说话。秦王第三回真心诚意地请求说:“难道先生认为我是不值得教导的吗?”张禄说:“从前姜太公碰见了文王,给他出了主意,文王灭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干碰见了纣王,给他出了主意,反倒被纣王杀害了。这是什么缘故?还不是因为一个信服一个不信服吗?如今我跟大王的交情还不深,而我要说的话非常深。

我怕的是‘交浅言深’,也像比干那样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大王问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张嘴。”秦昭襄王说:“我仰慕先生的才能,才叫左右退出去,诚诚恳恳地请先生指教。

不管是什么事,上自太后,下至大臣,请先生直言不讳,我没有不愿意听的。”张禄说:“大王能给我这么个机会,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说着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个揖。君臣俩就谈论起来。

张禄说:“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天然的屏障?论起秦国的兵力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兵车、这么多强壮的士兵?论起秦国的人来,哪个国家的人也没有这么遵守纪律、爱护国家的!除了秦国,哪个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国呢?

虽然大王渴望要这么做,可是几十年来也没有多大的成就。因为秦国光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盟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

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王插嘴说:“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张禄说:“齐国离秦国这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如果出去的兵马少了,也许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如果出去的兵马多了,国内也许会出乱子。就算顺利地把齐国打败,也不过叫韩国和魏国捡点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齐国搬到秦国来。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后来中山反而被赵国吞并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建议,大王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去打韩国跟魏国。距离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来往,就不会去管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事情。把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够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兼并了韩国和魏国,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吗?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法子叫‘远交近攻’,是个最合适的办法。”秦昭襄王拍着手说:“如果秦国真的能够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远交近攻’了!”立刻就拜张禄为客卿,依照他的计策去做,把攻打齐国的兵马都撤回来。从此以后,秦国只把韩国和魏国当做进攻的目标了。

运筹帷幄

“运筹帷幄”用以表示在军营内谋划战斗策略,或策划、规划重要事情。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洛阳,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于是他就在洛阳南宫设宴,酬劳群臣。宴会中,君臣热烈地交谈了起来。

高祖刘邦说:“各位诸侯,各路将领,请你们不要欺骗我,都坦率地说一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

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喜欢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惜人。但是,陛下派人攻城掠地,谁攻下城池就封给谁,与大家利益均分。而项羽却妒贤嫉能,陷害有功的人,怀疑贤能的人,打了胜仗不认可别人的功劳,攻占了土地不给别人酬劳,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在营帐里运用、筹划战略战术,就可以取得千里之外的胜利,这种能力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筹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这种能力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能力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但是我能够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只有一个谋臣范增,而项羽又不任用他,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思考。用以指作战等手段极其灵活、高超。

此典出自《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朝岳飞抗金时,有一天,遭到敌人的偷袭,岳飞指挥全体士兵英勇作战,他说:“敌人数量虽然很多,可是他们并不了解我军的虚实,应当在他们喘息未定,狠狠地打击他们。”说罢,岳飞一人独骑冲向敌人。敌群中有一员猛将舞刀冲来,岳飞迅速把他斩首,敌人因此大败。岳飞由承信郎转任秉义郎,在宗泽的手下任职。在开德、曹州的战斗中,岳飞都立下屡屡战功,宗泽因此感到很惊奇,对岳飞说:

“你智勇双全,才艺过人,古代的良将也超不过你。可是,你只擅长野战,这并不是十全十美。”于是,教给他列阵作战的策略。岳飞说:“列阵之后再打仗,这是兵法的常规,可是,战略战术要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思考。”宗泽对他的话十分认同。

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比喻除掉祸根,以免后患。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春秋时期,卫、陈一起讨伐郑国。郑庄公请求陈桓公,希望讲和。陈桓公不答应,他的弟弟陈五父劝他说:“与善人亲近,与邻国和睦相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能失掉这个传统。我看还是与郑国讲和吧!”

陈桓公听了弟弟的话,很生气,说:

“宋国和卫国是强大的国家,我担心他们难为我;可郑国是一个小国,我去攻打它,他们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就攻打郑国。

两年以后,郑国强大起来,派兵侵袭陈国,把陈国打得大败。邻国眼看着陈国吃了败仗,他们却坐而不救。人们议论说:

陈国自找苦吃,长期作恶事不知改悔。

古书有言,做恶事容易,这犹如燎原烈火一样,无法扑灭,必然最后将大祸引到自己头上。周朝的大夫周任讲过这样的道理:

“作为国家的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杂草一样,将它们铲除,连根挖掉,不让它们再生长出来,只有这样做,善事才能伸张起来。”

装疯忍辱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受到迫害的孙膑,为了想办法逃过庞涓的毒手,吃尽苦头,受尽屈辱,终于脱离了险境。意思是假装疯癫,忍受屈辱,从而保全全自己,逃脱险境。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变成了残疾人以后,天天依靠着庞涓过日子,老觉着对不起人家。有一天,庞涓对他说:“大哥,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凭着记忆写出来?不但能给我拜读拜读,还能传于后世呢。”孙膑恨不能做点事情好报答报答庞涓。那十三篇兵法,据说是鬼谷子传给孙膑的,孙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庞涓这么一说,他就满口答应了。从此,孙膑便开始写他祖传的兵书。可是那时候写一篇东西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再说孙膑心里烦得慌,天天唉声叹气,写了一个多月,也没写几篇。

伺候孙膑的那个老头儿叫诚儿,他见孙膑受了冤屈,倒挺可怜他的,时常劝他歇息,不要老坐着,辛辛苦苦地写兵法。

有一天,庞涓把诚儿叫去,问他:“他每天写多少?”诚儿说:“孙先生因为两腿不便,躺着的时候多,坐着的时候少,一天只写三五行。”庞涓一听,十分恼火了,骂着说:“这么慢条斯理地要写到什么时候?

你得催着他,叫他快点儿写!”诚儿嘴里答应着,心里可不大明白。他想:“干吗死命催他呢?”诚儿那股傻劲叫他心里有点不踏实。可巧服侍庞涓的一个手下来了,诚儿就问他:“嗨!我跟你打听一件事。军师干嘛老催孙先生?”那个手下说:“傻瓜,你还不知道吗?军师为了要得到一部兵书,才留着他的命。等到兵书写完了,他的命也就完了。这话你可千万别跟人说!”

诚儿一听,替孙膑捏了一把冷汗。他偷偷地告诉了孙膑。孙膑到了这时候,才如梦初醒。他想:“原来庞涓是这么一个人!唉,我真瞎了眼睛,交上了这么一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他又想:“如果我不写,他必定要我的命。怎么办呢?”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没有主意,急得直流眼泪,一下子气晕过去了。醒过来时,他瞪着两只眼睛,连喊带叫,把东西全扔在地下,把他写好了的兵书扔在火里烧了。吓得诚儿赶紧跑去告诉庞涓,说:“不好了!孙先生疯了!”

庞涓亲自来看孙膑,就瞧见他趴在地下哈哈大笑,笑完了又哭,庞涓叫了他一声,他一个劲儿地磕头,哭着说:

“鬼谷老师,救命啊!救命啊!”庞涓说:

“你认错了,我是庞涓!”孙膑拉着庞涓的衣裳,揪着不放手,嘴里乱喊乱叫。庞涓怕他装疯,就叫人把他揪到猪圈里。

孙膑披头散发,竟然趴在猪圈里睡着了。庞涓暗中派人给他送饭。那个人小声地对他说:

“孙先生,我知道先生是冤屈,我瞒着军师,给你送点酒菜来,请你吃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说着又唉声叹气的,还流了几滴眼泪。孙膑做着怪样把送来的酒和饭都倒在地下,骂着说:“呸!谁吃这种脏东西?我做的比你那个好得多了。”

说着,他就抓了一把猪粪,揉成一个圆球,往嘴里塞。庞涓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他真疯了。”

从此,孙膑住在猪圈里。有时候,爬到外边晒晒太阳;有时候,自己跟自己傻笑,或者是哭。一到晚上,又爬到猪圈里去睡觉。庞涓叫人给他一点吃的,让他疯疯癫癫地爬进来爬出去。他还想等孙膑好起来给他写那部兵法呢。要是孙膑到街上去,就派人跟着他。后来庞涓让手下每天把孙膑到哪儿的情形报告他。孙膑老在街上躺着,一到晚上,他就知道爬回来,有时候也在外头过夜。人人都知道他是个疯子,两条腿也不能行走,挺可怜的,如果有人还给他吃的。他高兴了,就吃点儿;一不高兴,嘴里嘟嘟嚷嚷地唠叨一阵,把吃的倒在身上。他变成了一个迷迷糊糊又脏又可怜的疯子了。

孙疯子总是躺在街上。有人跟他说话,他也不理。有一天后半夜,他觉得有人揪他的衣裳。那人就坐在他旁边,流着眼泪,低声地说:“孙先生,你怎么到了这步田地?我是禽滑厘,墨子的门生,你还认得我吗?一听说你在这儿受苦,我的心里真难受。我已经把你的冤屈告诉了齐王。齐王打发淳于髡上魏国来聘问。我们一切都安排妥当了,想把你偷偷地带回齐国去,给你报仇。”孙膑一听禽滑厘来了,顿时泪如雨下,对他说:“我自以为早晚会死在这儿了,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着你。你们可得小心,庞涓天天派人看着我。”禽滑厘给孙膑换上衣裳,抱他上了车,那套脏衣裳叫一个手下的人穿上,让他假装孙膑,披头散发的,两只手捧着脑袋躺在那儿。

第二天,魏惠王招待了齐国的使臣淳于髡,送他一点礼物,叫庞涓护送他出境,那天庞涓得到手下的报告,说孙膑还在街上躺着,他就十分放心地去送齐国的使臣。

淳于髡叫禽滑厘的车马先走,自己和庞涓谈了一会儿天,从从容容地辞别了庞涓,动身走了。

过了两天,那个手下人脱去孙膑的衣裳,偷偷跑回去了。庞涓的手下一见那套脏衣裳扔在地上,孙膑却不见了,立刻去报告庞涓。庞涓一想,他到底哪去了呢?大概是跳井了吧,于是叫人四处打捞尸首。可是哪儿有孙膑的影儿?他又怕魏惠王查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淳于髡、禽滑厘他们带着孙膑到了齐国,大夫田忌亲自到城外去接他。孙膑洗个澡,换了衣裳,坐着软轱辘车,跟着田忌去见齐威王。齐威王跟他一谈论兵法,真是有种相见恨晚。齐威王要封他官职。

孙膑推辞说:“我一点功劳都没有,哪能受封呢?再说,庞涓要是知道我在此地,必然又会出现坏主意。不如我不露面,只要大王有用着我的地方,我一定尽力。”齐威王就让孙膑住在田忌家里。

知彼知己

意思是对敌人和自己的情况都了解透彻。

此典出自《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曾著《兵法》十三篇,拿了去见吴王阖闾,因此得到重用,被任为大将。这以后,孙武率领吴军攻破楚国,征服了北方的大国齐国和晋国。

使吴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从而称霸于诸侯。

孙武的军事著作被后世称为《孙子》

或《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历代军事将领都把它看作是军事著作的典范。

这里引用的,大意是说:了解对方,同时又了解自己,每一仗都不会失败;如果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那么胜负的可能性只能是各占一半;如果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打起仗来,肯定会失败。

醉翁之意

“醉翁之意”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也比喻别有用心。

此典出自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字永叔,卢陵人(今江西吉安)。仁宗年间举进士甲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就由他的母亲教导。他经常到南州一个姓李的大户人家,找他家旧筐中的书看,有一天找到了六卷唐《昌黎先生集》(韩愈文集)。借回家读,爱不释手。可当时天下学者,是以能诗文取科第的。将来出人头地,,都依赖诗文。像韩文这种古朴的章法,是没有人学的。于是欧阳修立志,一旦显贵,决定提倡韩昌黎体例的古文。

他进士及第之后,与尹师鲁等人,竭力倡韩文,把从前那部《昌黎先生集》补缀校定,以致天下学者渐趋于古。

王安石为相,提倡新法,欧阳修是站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派这一边,反对新法的。

他做陈官,论事切直,于是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有一座琅琊山,风景绝佳。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琅琊山的寺僧建了一个亭子,欧阳修常到亭子上与客饮酒。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记》。文章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于心而寓于酒者也……”。

坐观成败

“坐观成败”意思是,坐在一旁看人争斗,待到分晓后,去联合胜利者。后多指对别人的成败抱袖手旁观的态度。

此典出自《史记·田叔列传》:“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家里有两个舍人,一个叫田仁,另一个叫任安。这二人官运不错,都当上了不小的官。然而,他们安享富贵,知进而不知退,最酿成大祸,被武帝诛杀而亡。

田仁是怎么被处死的呢?汉武帝有一次外出巡视,丞相又要亲自带兵出战,身为丞相司直的田仁那时候负责防守京城。

正好这时,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要求出城。田仁想到武帝和太子有骨肉亲情,于是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