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67

第67章 智谋方略故事(6)

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不等申无畏开口,楚庄王就先问他:“你是来喝酒的呢?还是来听音乐的?”又挤着眼睛笑了一下。申无畏弄不明白楚庄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于是他回答说:“有人叫我猜个谜语,我猜不出来。大王多才多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什么?猜谜语?蛮有意思的。你说吧!”申无畏说:

“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色,遍体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鸟?”

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着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真是英明!”

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使用手段以假换真,欺骗他人。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想找个办法不让他没有后代。他给楚王献上过好几个女子,她们连一个也没生养过。急得春申君无计可施,只能叹气出神。他这件心事被一个从赵国来的为此。李园想把他妹妹献给楚王,又怕她不能生养,白费心机。

名叫李园的门客看透了,他还得费点脑筋。

他向春申君告假,说是要回老家去一趟,到了日子一定回来。春申君答应了。

李园到了赵国以后,故意误了限期才回楚国去。春申君问他,为什么在家里住了这么些日子。李园嘟着嘴,翻着白眼说:

“都是受了我妹妹嫣嫣的累!因为嫣嫣长得有几分姿色,连齐国人都知道了。没想到齐国还真派人来求婚,我只好招待他几天。”春申君一想:“赵国的女子,连齐国也全知道,一定是个天下无双的!”春申君禁不住问道:“你答应齐人了吗?”李园说:“还没呢。”“那么,能不能叫我见见面?”李园连连点头,说:“我在您门下,我妹妹就是您的丫头,这还用说吗?”李园把妹妹送给了春申君。不到三个月,嫣嫣有了身孕。

兄妹两个一商量,就想“移花接木”,来夺取楚国的大权。

有一天晚上,圆圆的月亮照得屋子直发亮,春申君指着天上的月亮对嫣嫣说:

“你瞧,月亮也像咱们一样,又圆满又快乐。”嫣嫣叹了口气,说:“我也想咱们两个人能够天长地久,永远团圆。可是咱们大王还没有儿子,千秋百岁之后,王位就得传给他的兄弟。您做了二十多年相国,一向得到大王的重用;将来的新王未必还能够这么重用您。”春申君没有说话。

嫣嫣接着说:“不能再做相国,倒也没有什么。我知道您在这几十年当中,难免有得罪人的地方。万一您得罪过的人当上了君王,您还想有好日子吗?”春申君听了媽媽的这番话一下子就坐了起来,着急地说:“这倒是真的!怎么办呢?”一阵微风吹过来,有些透着凉意。

嫣嫣给春申君披上一件上衣说:“办法倒是有,不仅能够躲过祸患,还能福上加福。

只是我说不出口来。说出来怪难为情的。”

春申君催促说:“你为我着想,有什么不好说的呢?我一定听你的。”嫣嫣抬起头来,咬着他的耳朵,说:“我已经有喜了,连您还不知道呢。您如果把我献给大王,大王一定会宠我。如果天从人愿,养个儿子,他可就是楚国的太子,也就是您的亲骨肉。

将来您的亲骨肉当了楚王,您还怕什么呢?

您觉得这个‘移花接木’的方法好不好?”春申君眉开眼笑地说:“天下竟有像你这么聪颖的女子!”春申君就替楚考烈王做媒,把李园的妹妹嫣嫣送到后宫。到了生产的时候,嫣嫣不光替老年的楚王养了个儿子,而且还是个双胞儿。楚王就立嫣嫣为王后,长子为太子,李园为国舅,跟春申君共同管理朝政。

李园虽然得了势,可是对春申君却特别恭敬。只要能叫春申君高兴的事,他都愿意去做,心甘情愿地去做。

迁都以后第三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了。春申君静静地等待着,他那“亲骨肉”眼看就要即位了。到那时候他就是太上皇了。忽然有一天,他的门客朱英来见他,对他说:“天下有意想不到的福气,有意想不到的灾祸,还有意想不到的人。

您知道吗?”春申君说:“你别打哑谜了直接说吧。”朱英说:“您做了二十多年相国,富贵无双。如今大王得了重病,没见好转。一旦小王即位,您就是伊尹、周公。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福气。可是那位国舅李园表面上对您恭敬,背地里却养着武士。为了他妹妹的事,他怎么能放过您呢?只要大王一死,他一定会先来对付您。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灾祸。”春申君笑着说:“他哪敢?——还有意想不到的人呢?”朱英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帮您去对付李园,免得您落在他手里。我就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春申君说:“李园这么殷勤地伺候着我,怎么能陷害我呢?你别诬陷人!”朱英微微一笑,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原来您也是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哪!”

朱英劝不了春申君,就跑到其他国家隐居起来了。

朱英走之后,十几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叫人去报告春申君。春申君赶到宫里,就被李园的武士们团团围住,嚷嚷着说:“奉王后密令:黄歇谋反,理应处死!”春申君就这样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灾祸,满门抄斩。

以暴易暴

“以暴易暴”形容残暴的统治代替残暴的统治。

此典出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殷朝时,有个小国叫孤竹国,是殷汤封的。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大的叫伯夷,最小的叫叔齐。依照传统,接替君位的应是伯夷,但孤竹国君却想将君位传给叔齐,后来孤竹国君死了,叔齐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愿接受,逃走了。叔齐也不愿做国君,也悄悄逃走了。国人便立孤竹国的二儿子为国君。伯夷、叔齐两人听说西伯昌很得人心,便去投奔,谁知到了那里以后,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神位,到东方讨伐殷纣王,伯夷、叔齐一起上前去劝阻,武王的左右要抓捕这两个人,姜太公把二人放走了。不久武王灭了殷纣王,自称周武王,封他父亲为周文王,整个国家便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了。

伯夷、叔齐却誓死不吃周朝的米,他们居住在首阳山中,采野菜充饥,饿得快要死了,做了一首歌,其中有两句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说:周武王用他的暴行除去了残暴的君王殷纣王,结果仍然是一暴换一暴,他们自己真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殷纣王荒淫暴虐,百姓痛苦不堪,周武王率诸侯讨伐,正是顺从民意,伯夷、叔齐的见解,迂极,愚极,可叹又可笑!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原指封建统治阶级对待其他民族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现用以表示利用一种势力抵制另一种势力。

此典出自《后汉书·邓训列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汉章帝时候,有一年因为护羌校尉用兵失策,引起羌人愤怒,起兵犯境,朝廷命邓训为校尉,前去平叛。

羌人首领是迷唐,他率领一万骑兵先去胁迫月氏胡。月氏胡有二三千骑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却骁勇善战,每次与羌人作战,总能以少胜多。邓训的部下得知羌人攻打月氏胡,心里非常高兴,对邓训说:

“真是老天助我,羌人打月氏胡,月氏胡打羌人,让他们互相打吧,我们可以坐等他们的毁灭,这是以夷伐夷的谋略呀……”

邓训却不这样想,他深谋远虑地说:

“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呀,前任护羌校尉所以失策,就在于他失信于羌,惹得羌有骚乱,结果让朝廷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又使边塞百姓不得安生。让羌胡服从汉朝,必须获得他们的信任。如果想获得他们的信任,就应该对他们有恩赐。眼下月氏胡,遭到迷唐的攻击,我们要救援月氏胡!”

汉军按照邓训的命令,打开城门,让月氏胡的妇女、老人、孩子和伤员进城,然后派兵严密防御。迷唐的羌兵退走以后,月氏胡的兵士看到自己的父老、妻子受到汉军的保护,非常感动。他们纷纷给邓训叩头,流着眼泪说:

“邓使君对我们胡人这么好,我们真是感恩不尽呀,以后我们一切听从邓使君的,决不与汉朝三心二意!”

邓训从胡人中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作为汉军兵士。胡人欢天喜地,愿同汉人结为一家。

当时羌人和胡人中流行一种风习,人生了病,久治不愈,就自杀,认为病死是一种耻辱,不如自杀。邓训想改变这种恶习。他听说胡人生了病,就去问候,并且将病人隔离开,收取他的刀剑,然后派医生为他耐心治疗。这样一来,许多病人都痊愈了,一传十,十传百,胡人对邓训更加崇拜和敬仰。

不久,邓训依靠月氏胡骑兵的帮助,平定了迷唐的叛军,俘虏了他们的将领,主要头目大都被杀死,边境从此安定下来。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比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宜的措施。

此典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闾的器重。

各路诸侯都想当霸主,阖闾也有这样的想法。

有一次,阖闾问伍子胥:“我想把国家搞得强盛一些,以便争当霸主,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并让远近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要脚踏实地去做。首先,要把城市的防御工事搞好,将城墙筑得高大坚实。其次,要加强战备,把武器造得又多又好,让武器库的刀枪堆得满满的。再次,要发展农业,把粮食仓库充实起来。”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话很高兴,他对伍子胥说:“你的建议很好,修筑防御工事,加强战备,发展农业,广积粮草,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做。”

引而不发

“引而不发”比喻善于诱导、启发,让别人自己去摸索、提高。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同老师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说:“老师关于儒家学说的道理,讲得的确非常好,也很完善。可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要想掌握它,几乎像登天一样难,老师,您为什么不把这些高深的道理变成我们能够掌握的东西,使我们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它呢?”

孟子回答说:“我先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吧。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迁就工人的笨拙而改变用墨绳测好的尺寸标准,更不会因此废弃它。著名的射箭能手后羿,也不会为了迁就射手的笨拙而改变拉弓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有地位、有道德的人在教导别人的时候,就像教人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只是摆出一个跃跃欲射的姿势,让学习射箭的人观摩、体会。”

有备无患

“有备无患”比喻做事先有准备,才可以避免失败和祸患。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代,晋悼公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臣下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官吏。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在曲梁扰乱军阵,魏降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抓来斩首示众。

杨干向悼公哭诉,说魏绛目中无人侮辱王室。晋悼公听了火冒三丈地,说:“我的弟弟受了侮辱,有什么羞耻比得上?我一定要杀死魏绛才能出这口气,快把他抓来。”

羊舌赤道:“魏绛是个忠臣,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未说完,魏绛到了宫门外,他呈给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外门卫士,立即劝阻。

悼公看了魏绛奏书,得知是杨干无理取闹,魏绛秉公执法,于是悼公连鞋子也没穿就急忙跑到宫外,扶起魏绛,说:“这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悼公对魏绛更加信任,派他去训练新军。

北方戎族无终国,向晋国献礼,请求与戎族和睦。悼公道:“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攻打它。”魏绛劝谏说:“戎狄既然求和,是晋国的福气,为何还要攻打它呢?”

悼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断了外患,专心于国事。

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国势日渐强盛。有一次郑国出兵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悼公招集鲁、卫、齐、曹等十一国的军队,由魏绛率领围住郑国都城,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了和约。

楚国见郑国倾向北方,非常生气,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见楚兵强大,无法抵抗,只好又和楚国订盟。郑国的做法引起北方十二国不满,北方十二国又出兵伐郑。郑国更是惶恐不安,郑国只好又派使臣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战事于是平息。郑国为了感谢晋国,送给晋国大批珍宝、歌女等。悼公便把一半歌女送给魏绛。

魏绛不肯接受,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听了,觉得魏绛言之有理,便把歌女送还郑国。悼公在魏绛的辅助下,终于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予取先与

“予取先与”比喻要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必须先给对方一点甜头。

此典出自《周书》:“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故予之。”

春秋末期,晋国的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拒绝了。一个叫任章的人劝魏桓子把土地割让给知伯。他说:“你把土地割给他,知伯必然骄傲而轻敌,而邻国必然惧怕他而互相团结起来。以互相团结的诸国之兵,来对付骄傲而轻敌的晋国,那么知伯的命就不会长了。《周书》上说的好,要想打败对方,必须暂时扶植他;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必须先给他一点东西。”后来魏桓子采纳了任章的建议,知伯果然因为骄横、贪得无厌而丧了命。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用于个人提出建议又表示谦逊的时候。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杂下》:“圣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齐景公有个宰相名叫晏婴,他聪明、公正、廉洁。他诛杀了跋扈的武人,搞好了邻国的关系,谏止了齐景公的奢侈。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现,景公觉得这是灾害将要到来的象征,打算祈祷免灾。晏婴说:“如果你一个人祷告上帝请求免灾,而数以万计的百姓却在叫苦连天,上帝听谁的呢?与其祷告,不如减轻百姓负担,减少他们的冤苦。”景公听了他的话,齐国就强大起来。

景公认为晏婴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看到他生活很贫困,就赏赐给他千金。

晏婴三次都谢绝了。齐景公很不高兴地说:“你未免太固执了。过去我国著名宰相管仲,国公赐给他钱,他从来没有推辞过,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说:“千金之赏,是应该立功才受奖的,我没有立功,所以我不配得到赏赐。谚语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当然比不上管仲,我或许是个愚者,但在拒绝奖赏这事上,我或许比管仲做得对呢!”最终他辞掉推辞了千金之赏,一生过着贫寒的生活。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指结交远邦,进攻邻国。后亦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此典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跽曰:‘……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