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2783800000023

第23章 唯物义理故事(23)

晋景公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晋厉公。鲁成公低声下气地恳求晋厉公,答应永远归附他,并且年年进贡,听他的指挥。

晋厉公这才把鲁成公放了,当场就派到鲁国去订盟约。他早就听说鲁侯有个娇美动人的堂妹。这下他来到鲁国,就先向鲁国的大夫公孙婴齐提亲,由于那个美女也就是公孙婴齐的堂妹。拿这件事作为订盟约的先决条件。公孙婴齐说:“她早就出嫁了,她是大夫施孝叔的妻子呀!”

无理地说“管她出嫁没出嫁!你叫那姓施的另外娶个女人不就得了吗!”公孙婴齐说:“可是她总是个出了嫁的妇人了,不大方便吧!”恼火了,骂着说:“哼,不方便!你们的国君押在晋国,方便不方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替他求情,才把他放出来,这么做容易吗?我不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为了你们的事东奔西跑,方便吗?

我为了你们的国家,才老远跑到这儿来,你们连个女人都舍不得给!假如不答应,我只好回去喽!”公孙婴齐尴尬地说:“你别生气吧!让我们商量商量。”说:“你们去商量吧!明天给我答复!”

公孙婴齐愁容满面地把的要求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鲁成公。鲁成公召集了几个亲族里重要的人和施孝叔夫归,一起商量对策。施孝叔气得脸色铁青,他的妻子宁死也不愿离开丈夫。鲁成公知道晋国招惹不起,一再劝施夫人嫁给。他说:

“晋是大国,晋侯又是诸侯的盟主,咱们哪里能得罪他呢?再说咱们晋国的大权都握在这三个人的手里,晋国人称他们叫“三’。你要是嫁给了家,除了你自己能享受荣华富贵之外,咱们鲁国或多或少还能沾点光!”公孙婴齐接着劝诱说:“说得是啊!

这‘三’连晋侯都怕他们三分哩!妹妹应当往远处想,为了鲁国的安全,就是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得去,更何况他又对你十分爱慕。你去了一定受他们的尊重。”施夫人反驳说:“这种丢人现眼的事还能受人家尊重吗?”鲁成公说:“话不能这么说。

你要知道,鲁国的存亡全操在你手里。假如你能舍去私情,鲁国就可以保住;可假如你不肯帮忙,咱们眼看就得亡国。”其他在场的人唯恐触怒,大家的命保不住,都异口同声劝她,说:“为了求和,你就豁出去吧!”施夫人哭着说:“你们全都希望我去吗?”大家都说:“唉,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啊!”她注视着施孝叔,说:“你呢?

你就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吗?”施孝叔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又有什么法子呢?

你别再怪我了,我已经非常难受了!”

接着,他又说:“不然,咱们躲到楚国去吧!”鲁成公、公孙婴齐一听他提起“楚国”,就好像他犯了什么忌讳似的,一起骂他,说:“你好大的胆子,还敢提起那个国家!你要是再提它,先把你砍了!”施夫人说:“好吧!你们就先把我杀了,再杀他吧!”大家一见她动怒了,又一再央求她。她看他们一会儿吓唬,一会儿央求,完全不将廉耻放在心上,气得摇头叹息。

过了一会儿,她立刻止住了泪水,干干脆脆地宣称:“好吧,我去!但愿你们这次的买卖不会赔本!”大家听说她答应了,高兴得几乎向她磕头。她转身对施孝叔说:“你别难过,我并不怪你!我永远记得我们的恩爱。你就当我死了吧!这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就让他们送去给畜生吧!”

于是和鲁国订了盟约,带着新娶的娇妻回去了。施夫人变成了夫人。过了两、三年,她生下了两个儿子,母爱使她这个没有灵魂的躯壳重新滋生了灵魂。

没料到到了第六年,就是公元前574年,平静的日子起了变化。晋厉公一来怕家的势力继续扩大,将无法管束他们;二来听说家有意立孙周(晋襄公的曾孙),就下毒手把、、至三个人杀了。

夫人因为是鲁国人,又是鲁成公的堂妹,晋历公十分照顾她,让她回到鲁国去。她苦苦哀求晋厉公,答应让她保全那两个儿子,还保证他们一辈子也不回到晋国来。晋厉公倒还爽快,他说:“照理他们也得治死,现在我就把他们赏给你吧!不过,你得记清楚,从今以后,他们不再是晋国人了。”

夫人就带着这两个孩子回到鲁国来了。

鲁成公、公孙齐婴等听说施夫人回来了,就派人到黄河畔去迎接她的到来。施孝叔也亲自前去。他在这漫长的六年里,天天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有情人又能团圆了,他是多么地高兴啊!他们俩一见面,泪水就忍不住落下来了。施夫人拉着两个孩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一面引见给施孝叔,一面弯腰跟他们说:“叫爹爹。”两个孩子就天真地同声喊道:“爹爹!”施孝叔顿时拉长脸,怒气冲冲地说:“谁是你们的爹?

我哪儿有这两个孽种!”他一边骂,一边就像老鹰抓小鸡似地把他们拎起来往河里扔去,施夫人赶过去阻止,却已迟了一步,他们已给波浪卷走了。旁边的人都愣住了。施夫人哭得呼天抢地,指着施孝叔大骂:“孝叔,你这算哪门子的男子汉大丈夫!你真狠心!今天我才认清了你是怎么爱护我的!我为了你,当了六年的奴隶,眼泪往肚里吞,敷衍着过活。我天天盼望着能够再与你团聚。现在我回来了,我自由了,原以为咱们又能在一起了,想不到你的肚量如此小,心地如此狠毒!我看错了,你先前既然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现在又怎么能够保护人家的孤儿呢?”施孝叔连声分辩说:“不!不!我对你是真心真意的,我太爱你了!”她冷笑一声,说:“哼!你也配说爱!”说完,她一转身,就跳进黄河里,随着波浪翻了几下,就随她那两个孩子去了。

日暮途穷

“日暮途穷”比喻计穷力竭或接近死亡。多指敌对势力而言。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战国时期,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先生:一个叫伍奢,一个叫费无忌。费替太子到秦国去接秦女来结婚,待接来之后,由于秦女长得十分漂亮,费却让平王收做了妃子。费无忌虽因这件事取得了平王的宠信,但又害怕将来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任国君,对他不利,于是就常在平王面前说太子不是,平王听信谣言,把太子调到边境去。后来又把伍奢监禁起来,并派奋扬去杀太子。多亏奋扬秘密通知太子逃到宋国去了。

可是费无忌并不甘心,还要杀害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派人骗他们说叫两个儿子到都城去,便可饶伍奢不死,不然的话便要杀害伍奢,伍尚明知有杀身之祸,还是去了,伍员即是伍子胥,却毅然出走,忍受不少屈辱,克服不少困难,逃到了吴国,过了十多年,帮吴王阖闾打到楚国都城郢。这时平王已死,伍子胥要替父兄报仇,掘坟开棺,拖出平王尸体,亲自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三百下。伍子胥有个老朋友叫申包胥知道了这事,并且叫人送信去责备他报仇报得过分了。伍子胥对那送信人说:

“你替我告诉申包胥,就说我仿佛是一个行路的人,天已经晚了,而路途还很遥远,不得不跌跌撞撞地走路,在违背通常的情理做事”。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其谨慎。

此典出自典出《诗经》:“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唐太宗是个很英明的皇帝,他处理国家事务十分勤奋,常常感到十分疲劳,并且形容憔悴。大臣们劝他爱护身体,不要太累了。

唐太宗说:“我每天早上,当星星还没有隐去时就起来工作;下午,当太阳下山了,我还不敢休息。为什么呢?国家大事一点处理不当,就会留下隐患,招致危难,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我常常觉得自己像站在深渊边沿,好像走在薄冰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所以不是病得不能起床,决不敢休息——就是这样,我还怕出岔子呢。”

如鸟兽散

“如鸟兽散”意思是像鸟兽那样四处飞奔逃散,现在则用它形容敌兵溃败逃散。此典出自典出《汉书·李广传》:“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李陵是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善于骑射,礼贤下人,因此将士都很喜爱他。汉武帝刘彻也很赏识他,常常夸他有李广的风度。

有一年,汉武帝派他去讨伐匈奴,他自愿带领五千步卒深入浚稽,直捣匈奴老巢。

李陵的部队到达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部队相遇。单于用三万骑兵围住李陵,李陵命汉军在营外列阵,前排执戟、盾,后排持弓弩。单于看汉军兵少,于是就直奔汉营。李陵命将士击鼓开战,千弓俱发,喊声四起,匈奴兵应弦而倒,死伤无数。单于见势不妙,命令部将率八万骑兵一齐向汉军攻击。李陵寡不敌众,且战且退,于是后退到一个狭谷里。汉军受伤的人很多,轻伤的士兵仍然坚持作战。

这时候,汉军中一个叫管敢的人由于受了长官的大骂,一气之下投降了单于,报告了汉军的机密:

“李陵没有后援,箭快用完了,就剩下李陵和成安侯部下还有些箭,他们一共才八 百多人,走在前边,打着白色旗和黄色旗,你们可以派骑兵打败他!”

单于果真派了精兵,最终将李陵堵在山谷中,大叫:“李陵快来受降!”

由于李陵的部队在谷底,单于在山上,地形上很不利。单于用石头、木棒袭击汉军,汉军死伤惨重,实在无法前进了。

天黑以后,李陵数一数人数,活着的人不多了,便悲痛地与他们说:

“我们注定失败了,这样下去谁也活不成了,你们别跟我走了,有勇气的去和单于拼命吧……”

汉军的将官劝他说:“将军,别悲伤,你的大名威震匈奴,上天不会让你死的,你以后还可以设法回汉。从前不是也有过汉将被俘以后重新回到家乡的吗?皇帝也是以礼相待的,更何况您李大将军呢?”

“不,我不死在战场就不是壮士!”

李陵下令放倒军旗,把珍宝埋入地下,然后对将士们说:

“现在还剩下几十只箭,还是完全可以逃脱的,不要等待天亮以后被他们俘虏去。你们像鸟兽那样各自散去逃命吧,即使只有几人回去报告皇帝也是好的。”

李陵给每个军士带上两升粮食、一块冰,冰是当水喝的。半夜之后,他让兵士们各自走开,他自己上马驰出山谷,单于用几千骑兵追赶他,成安侯韩延年中箭落马,最后只有李陵一人战败被俘。

三涂八难

“三涂八难”

本是佛家语,指见佛闻法的种种障碍。后来,人们用它形容遭受到的种种艰辛和不幸。

此典出自典出《南齐书·周传》:“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

南北时期,有一个人叫周颙(字彦伦),在齐太祖(萧道成)建元(公元479~482年)初年,任长沙王参军,后来任军参军,山阴县令,又任文惠太子中军录事参军,太子仆,兼著作郎。周颙阅百家之书,精通佛理,写有《三宗论》,有一个智林道人对周颙作了很高的评价。

每当宾友聚会时,周颙谦逊地避席而坐,与宾友交谈,语音如行云流水,使听的人忘记了疲倦。同时,他还精通《老子》、《周颙易》,与当时的有名之士张融谈论深奥玄远的义理,谈得难分难解,整整一天都没有休息。周颙清贫寡欲,整天吃素食。虽然有妻子,但还是自己一个人居住在山舍之中。

卫将军王俭对周颙说:“你在山中吃什么呢?”周颙回答说:“我吃的是粗糙的米,洁净的盐,绿色的葵菜,紫色的蓼类植物。”文惠太子问周颙说:“哪种菜食的味道最好?”周颙回答说:“初春的韭菜,秋末的菘菜(别称黄芽菜)。”那时候,有一个人叫何胤,也非常信奉佛法,潜心修身养性,不娶妻妾。文惠太子又问周颙说:“你同何胤相比,谁的佛法学得精些?”

周颙说:“我说给你听。佛家认为,见佛闻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修养不到家,心存恶根,就无法见佛闻法。见佛闻法有八种障碍,称作八难。例如,有乐无苦,不思修道;自恃聪明才智,不肯信佛;生于佛前佛后,无缘见到佛;聋、瞎、哑,也是见佛闻法的障碍。阻碍最大的是头三条,即地狱、饿鬼、畜生,称作三涂,又称三恶道。这三涂八难,是哪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因此应当努力修炼。然而,我们各有各的拖累。”太子问:“拖累是什么呢?”周颙回答说:“我自己有妻子,何胤喜爱吃肉。”

沙丘鲍鱼

“沙丘鲍鱼”比喻暴毙。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走到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病了。他害怕死亡,因此群臣都不敢谈论死亡的事。秦始皇的病情加重了。他写了一封信,留下自己的符玺,在信中他要求扶苏:发丧到咸阳后安葬。这封书信落到宦官赵高手里,但他并没有把信送给在上郡监督蒙恬军的公子扶苏。

这一年的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

丞相李斯由于秦始皇死在外地,担心诸公子及天下各地乘机作乱,就对秦始皇死亡的事秘而不宣,没有举办丧事。尸棺仍放在秦始皇乘坐的车中,每天依旧由受秦始皇宠幸的宦官陪乘,照常送饮食。百官也照旧到车前奏事,宦官则在车中处理群臣所奏之事。只有公子胡亥、宦官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等五六个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真实情况。以前,赵高曾经教胡亥学习书法及狱律令法等,因此胡亥很宠幸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偷偷拆开秦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书信,篡改书信内容,诈称丞相李斯在沙丘接受秦始皇遗诏,立公子胡亥为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又给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写了一封信,揭发他们的罪过,赐令他们自杀。接着,大队人马上路,从井陉抵达九原。那时,正值溽暑盛夏,秦始皇的车发出尸体的腐臭味,于是命令随从的官吏在车里放上一石鲍鱼,用这个混淆尸体发出的臭味。

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比喻陷入了绝境,亦作前面已经没有了去路。

此典出自典出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因为全力主张抗金被免职,回到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旁闲居了五年。

公元1167年,有一天陆游到镜湖附近的山西村去游访。这里农民的十分热情好客,尤其是村庄如诗画的景色,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访归来后,陆游便写了一首田园诗《游山西村》。诗的全文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身轻言微

“身轻言微”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说的话往往不被人重视。

此典出自典出《后汉书·孟尝列传》:“臣前后七表言次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东汉时候,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对年老的婆母十分孝顺。丈夫死后,她一个人砍柴烧饭,侍奉婆婆,村里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媳妇。到了后来,她的婆母因为年老去世。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也就是她丈夫的妹子。这个人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自己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后,她居然到县衙告状,说正是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庸之辈,不去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哭着离开官衙,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之后,换了一个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新太守惩办了诬诌贤妇的那个女人,郡中百姓都非常高兴。

不多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他制定了采珠的一些法令,保护母贝,珍珠产量逐年提高,使贫穷的合浦又繁荣起来。当地的采珠人和百姓交口称颂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