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气,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事情就好办了。”沛县令马上叫樊哙去请刘邦。然而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怕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就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一起抗秦,以保全身家。
父老们真的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
“天下形势很紧张,倘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选择别人吧!”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场春梦
“一场春梦”比喻世事无常,像梦幻一样。
此典出自《侯鲭录·卷七》:“东坡老人在昌化,尝负大瓢,行歌于田间。有老妇年七十,谓坡云:‘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东坡老人住在昌化时,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间漫行,还不停的还哼着调子。途中碰见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妪,她见东坡这样悠然自在,非常神往,于是便对东坡嗟叹说:“内翰昔日的富贵繁华,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后来,在附近居住的人,知道了这件事,便称呼这个老妪为春梦婆。
一筹莫展
“一筹莫展”表示一根算筹也摆布不开,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此典出自《宋史·蔡幼学传》:“宁宗即位,诏求直言,幼学奏: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南宋时,温州瑞安蔡幼学是当时著名学者陈傅良的学生。因为他勤奋努力,进步十分快,很多人都说他的文章比他老师写得好。
宋光宗时,他曾任校书郎。光宗死后,宁宗继位。宁宗为了广开言路,以便征求君臣的意见,并要他们直言不讳。蔡幼学上书宁宗说:“要想当好皇帝,就要做好三件重要的事:一事亲,二任贤,三宽民。要办好这三件事,最重要的就在于讲学。最近,一些坏人制造和平言辞来排斥好人,因此,大臣们想有所作为又怕别人说他故意多事;忠心之人想尽力做一些有益的事,又怕违背圣旨而遭到伤害。
这样就使您孤立在上,而把君臣抛在一边,其结果虽然有志之士充满朝廷,而朝廷却‘一筹不吐’(意思是:一点办法也拿不出来)。”
一箪一瓢
“一箪一瓢”形容清贫如洗的生活。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对于先生的道德标准实行的最有成绩,孔子曾多次地夸奖他。有一天,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将颜回做为学习的榜样吧,他的心永远不离开仁义道德,可是你们呢?只是偶尔想起一下罢了!”
颜回的生活十分困难,吃穿都很窘迫,别人常同情他说:“颜回的日子过得有多苦啊!”而颜回却以苦为乐,每天都愉快地读书、听讲,照孔子的教诲去修养自己。
孔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常常对人感慨地说:“颜回啊,真是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都能过日子。他住在小巷子里,房屋简陋极了,别人谁也受不了那份苦,可他却能从中找到快乐。啊,颜回真是难得的大贤人哪!”只可惜颜回活到三十一岁就生病死了,那时孔子已年过花甲,对于心爱的学生逝去,他非常悲痛。
鲁哀公与孔子谈话,他问孔子:
“您的三千弟子之中哪一个是最好学的呀?”
孔子默默地回答说:“唉!我的弟子当中只有一个人最好学,修养也极好,自己不顺心的时候从不对别人发泄,偶尔有点小过失,但从不犯第二次。实在太可惜呀,他不幸病死了,我的门下再也没有这样的好学生啦……”
孔子伤心得老泪横流,鲁哀公也被感动得流下眼泪。
一发千钧
“一发千钧”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
此典出自韩愈《与孟尚书书》:“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寝以微灭。”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那时的大文豪,他一向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十分大,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功劳。他十分反对佛教。唐宪宗要派使者去迎接佛骨入朝,上表谏阻,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十分谈得来,两人往来比较密切,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朋友孟郊,任尚书职,信奉佛教。也为此被贬谪到吉州。他们到了吉州后,听到人们传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特地写了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因他与和尚往来,才可能引起别人误会,立刻回信向孟几道解释。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遵守儒道,一味拿封建迷信来迷惑皇帝,大加抨击。
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堕落,十分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一佛出世,二佛涅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的意思是死去活来。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知府听了大怒。唤过牢子狱卒,把宋江捆翻,一连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梁山泊好汉宋江被刺配江州,在浔阳楼饮酒,触景生情、十分感伤,立即作了一首《西江月》词牌,向酒保借了笔砚,题写到白粉壁上:“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写罢,自己看了,也禁不住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十分欢喜,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虽外,江州城中有个闲通判,叫黄文炳,是一个阿谈谄佞之徒,专在乡里害人。一日,他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马上报告当朝蔡太师的儿子蔡九知府。蔡九知府命人捉来宋江,宋江假装疯癫,睁着眼,对蔡九知府说起了疯话:“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引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你也快躲了我。不然,教你们都死。”在场的人中有人揭发宋江,说道:
“这人来时不见有疯病。”
蔡九知府听了,勃然大怒,命令牢子狱卒,把宋江五花大绑,踢翻在地,一连打上五十下,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开始,宋江还在胡言乱语,最后吃拷打不过,只得从实招来。蔡九知府下令当厅给宋江钉了一面二十五斤死囚枷,关进了大牢。
一木难支
“一木难支”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已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此典出自《南史·袁湛传》:“粲还坐列烛自照,谓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南朝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并且企图篡夺皇权,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可是办事不机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道成非常气愤,马上就派部将戴僧静率兵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的围住了。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阻挡一座大厦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只能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剑戟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后来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
一事无成
“一事无成”就是一件事情也没有做成,形容毫无成绩。
此典出自唐代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唐朝,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为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什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因为常常外出,想借游玩散心。他到了京国寺,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处岩石下,有位老和尚,面前摆着个小香炉,香烟袅袅。老和尚对省官说道:“这小香炉中的香烟还是你许愿时留存下来的,现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第一世你是唐玄宗时代的剑南安抚巡官;第二世你是宪宗时候的西蜀书记;第三世就是现在的省郎官。”他听了老和尚这番话,恍然大悟,仿佛记起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于是,再也不愿意在宦海里浮沉,对人生似乎恍然彻悟。
又王中的诗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的感叹语。
一身两役
“一身两役”表示一个人兼两种职务,或一个人同时干两项工作。
此典出自《梁书·张充传》:“一身两役,无乃劳乎?”
南北朝南齐张充,十分爱好打猎。有一天他出外打猎,左手牵着猎犬,右臂上站一只鹰,十分潇洒。父亲张绪看见了便幽默地说:“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张充马上跪下对他父亲说:“常言道:三十而立,我今二十九岁了,请允许我明年改吧。”张绪说:
“过而能改,那就好了。”第二年张充发奋学习,博览群书,最后终于被征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一蟹不如一蟹
“一蟹不如一蟹”
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不行。
此典出自清代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圣宗掇遗》:“陶谷奉使吴越,忠懿王宴之。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蜞,凡罗列十余种。
谷笑曰:“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也。”
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左右),宋太祖虽然还没有统一中国,但是已经占领整个中原地带,国势强盛,盘踞一隅的小国如南唐、吴越、南汉、北汉、后蜀都十分害怕。这一年,宋太祖派学士陶谷出使吴越国。吴越国主忠懿王对这个来自大国的使者非常尊敬,便十分殷勤地招待他,他听说陶谷喜欢吃螃蟹,于是下令摆个螃蟹宴。吴越国靠海,什么螃蟹都有,大的如“蝤蛑”比大盘子还大,小的如“彭”只有指甲壳那么小,大大小小十几种蟹属都精心烹调上了酒席,真是美不胜收。陶谷看到后非常新奇,开玩笑地说:“啊哟!大的这么大,小的这么小,真的是‘一蟹不如一蟹了’。”这个玩笑话说得很不是得体,主人非常不高兴。后来宋太祖知道这件事以后,一直没有重用他。
异军突起
“异军突起”比喻一种新的力量突然出现。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秦朝末年,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反秦。
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募集江东子弟8000人起事。他们听说有一个叫陈婴的人也在东阳县拥兵反秦,于是便打算与他联合,一起西征。
陈婴原是东阳县的小官吏,办事向来讲信义,很谨慎,被称为忠厚长者。
有一次,东阳县的青少年杀死县令,聚集了数千人,想推举一人做首领,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就邀陈婴挂帅。陈婴不答应,百姓们就强迫他当首领,一时之间东阳县中起而响应的有2万人。起义的青少年要立陈婴为王,这支刚刚兴起的起义军战士用青布包着头,以示与众不同。陈婴的母亲劝他说:
“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从来都没听说过陈氏祖先有显贵的。现在你突然名声大噪,这是不祥之兆。我看,你还是归附别人为好,大事成功你可以封个侯,失败了也会有个退路,不会遭来千古骂名。”于是,陈婴不敢擅自称王,他对起义的军吏说:“项氏世世代代都是将军之家,在楚国威名远扬。
如今想成大事,非依靠他们不可。我们依靠名族起事,一定可以灭亡秦王朝。”起义的军士听从了他的话,陈婴带着队伍投奔了项梁。
英雄无用武之地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意思是,有本领的人虽有本事,却没有施展的地方。后人常用它形容因为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其所长。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刘备)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东汉末年,刘备、曹操、孙权三国鼎立,进行多次激烈战斗来争夺天下。开始时,刘备力量薄弱,因此只能暂时协助刘表守住荆州,而后再相机夺取荆州,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曹操乘机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荆州。刘表的次子刘琮慌忙出降,荆州落入了曹操手中。诸葛亮意识到,这时只有联合孙权的力量才能抵御曹军,便向刘备请求出使东吴。这时候,孙权正在柴桑拥兵观望,对和与战的问题也犹豫不决。诸葛亮看出了孙权的想法,就向孙权指明形势的严峻。
诸葛亮对孙权说:“眼下曹操已削平了北方割据势力,平定了动乱,又乘胜攻下荆州,威震四海。英雄好汉们被逼得无用武之地,刘备兵败已逃到夏口。将军您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力量,做好下一步的打算了。”诸葛亮见孙权沉默不语,进而又反激孙权说:“如果您能与曹操抗衡,就尽快与曹操一刀两断;如果没有把握,不如干脆放下武器向曹操投降。现在您表面上顺从曹操,而内心里又不服气,情况如此紧急,又不作出决断,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为了进一步解除孙权的顾虑,诸葛亮又将双方的力量对比作了具体的分析。诸葛亮的一番话,使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信心,他当场任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率领三万精兵与刘备并肩迎击曹操。
庸人自扰
“庸人自扰”
比喻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疑神疑鬼自找麻烦。
此典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
唐朝人陆象先父亲是武则天时的宰相,自小受家庭的熏陶,年轻时更是气度不凡。唐玄宗时,陆象先外放做益州(今四川)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在任上,陆象先一直以宽大为怀,他的司马韦抱贞向他说:“望明公稍行仗罚以立威名,不然的话,害怕下面的人怠惰没有畏惧。
象先说:“你的话作为当政人的理论是可以的,但何必用严刑来树立威风、损人利己呢?这样作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所能够作的事。”
后来陆象先又在蒲州作刺史,有个平民百姓犯了罪,象先只简单批评了那人几句就算了。他的录事说:“这样的事应该判杖刑。”象先说:“人情都是相差不多的,难道他不了解我说的话吗?如果要用杖刑,应当从你开始。”录事只得马上退了下来。陆象先常常对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并因此将事情越弄越多,只要在开始时态度冷静,事情便化繁为简了。”
有增无已
“有增无已”即只见增加,不见停止。
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越发展越厉害,亦作越开支愈大。
此典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并走群望,有加无廖。”
春秋时,有一年郑国的子产到晋国聘问。那时,晋平公有病,派正卿韩宣子接待子产。韩宣子对子产说:“我们的国君卧病,到现在差不多三个月了,应该祭祀的山川都去过了,可是病情仍不见减轻。现在又梦见黄熊进入寝室,这是什么恶魔呢?”子产回答说:“以君王的圣明,又有您执掌国政,哪里会有什么恶魔?从前唐尧在羽山杀死了鲧,他的精灵变成了黄熊,钻进羽渊里,为夏朝所郊祭的神,三代都祭祀他。
晋国是盟主,或许没有祭祀他的缘故吧!”于是,韩宣子便去祭祀鲧,晋平公的病真的好了。为了对子产的指点表示感谢,晋国把莒国的两个方鼎赐给了子产。
有征无战
“有征无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