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去世了,由于太子夷皋年少,晋人在立国君一事上均感到十分为难。赵盾说:“襄公的弟弟雍年长又有经验,而且为人和善,晋文公重耳在世时,也非常喜爱他。雍的母亲又是秦伯的女儿,与秦国关系友好,如果立他为国君,不但国内稳定,而且外邻友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大夫贾季说:“还不如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乐,乐的母亲很受晋怀公、晋文公的宠爱,立了他,百姓一定高兴。”赵盾反驳说:“乐的母亲生活作风不好,地位也卑贱。立国君应该找一个与大国有良好关系的人,乐的母亲是陈国人,国小力微,遇到事情也无法得到援助。”赵盾坚持要立公子雍而公子雍此时正在秦国,赵盾便立刻派人去秦国迎接他。
贾季也坚持要立公子乐,也派人立刻前往陈国去接公子乐。赵盾非常愤怒,便以贾季曾杀人为理由,废了他的大夫职位。太子夷皋的母亲缪嬴得知公子雍将回国,大失所望,只能日夜抱着夷皋在朝廷上痛哭。她诉说着:“襄公有什么地方对不起大家?太子又有何罪?
国内的不立,反而去国外迎接,你们又要如何安排太子的呢?”下朝后,她又抱着夷皋到赵盾家哭诉:“襄公生前把太子托付给你时说,如果孩子成才,他便感激你;如果不成才,他便怨恨你。现在襄公虽然死了,话却还在耳边,你就这样抛弃太子,这是为什么呢(“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原来赵盾与诸大夫都很畏惧缪嬴,在她的再三逼迫下,只好答应立夷皋为国君,并派人阻止公子雍回国。
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意思是,摇动嘴唇,鼓动舌头。用以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也可用来泛指多嘴多舌,卖弄口才。
此典出自《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曰:‘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桂木之冠,带死牛之肋,多辞说尽,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徼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
鲁僖公有一个大夫,姓展,名禽,字季,因食邑柳下,迹称柳下季;谥号惠,又称柳下惠。那时距孔子出生还有八十余年,所以孔子和柳下惠不可能成为朋友。因为这里讲述的只是寓言,便称孔子与柳下惠是好朋友。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名叫盗跖。盗跖有随从九千人,为所欲为,在诸侯间攻打施暴,穿穴屋室,解脱门枢,驱赶别人的牛马,抢占别人的妻女,贪得无厌,忘却亲友,不顾念父母兄弟之情,也不祭祀先祖。他们所过之处,大国紧守城门,小国遁入城中严阵自守,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对柳下惠说:“做父亲的,一定要教训好自己的儿子;做哥哥的,一定要能开导自己的弟弟。如果父亲不能训好儿子,哥哥无法教育弟弟,那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血亲关系也就不值得珍惜了。如今,您是才能优异的人,而您的弟弟盗跖却是天下的公害。您不能教育他,我为您感到耻辱。我想替您去开导他。”
柳下惠说:“您说为父者一定能训示儿子,为兄者一定能教育弟弟,但是,如果儿子不愿听父亲的训示,弟弟不愿接受哥哥的教育,即使您讲了一大堆道理,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盗跖非常聪明,经常令人捉摸不定,他很强大,能够抗拒劲敌;又能言善辩,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如果您迎合他的心愿,他就高兴,如果您违背了他的想法,他发起怒来,就会用言语侮辱您。所以我奉劝先生,您一定不要去啊!”
孔子坚持不听柳下惠的劝告,命颜回驾车,让子贡陪伴他一起去见盗跖。盗跖正带领随从在南坡上休息,并用人肝做成肴馔而吃得津津有味呢。孔子下了车,拜见了盗跖手下的传达者,说:“鲁人孔丘,听说盗跖将军德高义重,特来拜见。”
传达者进去通报,盗跖听了,怒发冲冠,说:“这个老东西就是鲁国的巧伪人孔丘吧?替我转告他几句话:‘你花言巧语,用文武之道做幌子,带着浮华雕饰的帽子,七枝八杈的,好像树枝一样;系着用牛皮做成的大革带;多嘴滑舌,乱说一通;不耕田却吃得饱饱的,不织布却穿得暖暖的;摇动嘴唇,鼓动舌尖,任意搬弄是非,欺骗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学士舍本逐末,追求什么孝悌之道而寻求发财。你孔丘罪大恶极,马上给我滚回去!不然,我挖出你的心肝做菜肴吃!’”
要言不烦
“要言不烦”的意思是,说话简明扼要,一点也不烦琐。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注:“晏含笑而赞之:“可谓要言不烦也。”因请辂为卦。”
三国时期,魏国平原人管辂通晓《周易》,擅长卜筮。吏部尚书何晏早就听说过管辂的名气,很想同他谈谈《周易》。何晏曾经说,《周易》以阳爻为九,如初九、上九等,所以请管辂指教原由。管辂便同何晏一起谈论《周易》,把这些玄妙的“九事”说得非常透彻。何晏说:“您谈论阴阳,真是举世无双啊。”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尚书邓颺,他说:“管辂,人们都认为您精通《周易》,而您开始时却不谈《周易》中卦辞的意义,这是为什么呢?”管辂应声回答道:“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何晏含笑称赞管辂说:
“您的话真是简明扼要,一点也不烦琐。”
遂请管辂给他算卦。
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用以表示用一句话来概括某事物。
此典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起初只称《诗》,因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才称《诗经》。《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一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大多数都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周王室曾派人专门收集民间诗歌,称为“采诗”,通常认为,《国风》部分大多都是民间诗歌;《雅》、《颂》则来自统治阶级。
很久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
它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是非常珍贵的古代史料。
据《史记》等书记载,孔子曾编删《诗经》。孔子在评论这部诗集时曾说:
“《诗经》共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完全纯正的,没有任何邪恶的东西。”
以讹传讹
“以讹传讹”表示把本来不正确的话又妄传开去。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来以愚人。”
一天,李纨、湘云、宝钗、宝琴、黛玉、宝玉等一起做灯谜儿玩耍。李纨先说道:
“我编了个《四书》上的,即‘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大家来猜一猜。”
黛玉笑道:“我猜吧。是不是‘虽善无征’?”
众人都笑着说猜对了。李纨又说道:“纹儿编了一个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笑说:“是山涛吧?”李纨说:
“猜得对。”宝钗听了后说道:“这些虽然很好,但不大合老太太的心意,不如作些浅显的,雅俗共赏才好。”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真个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都疑惑不解。宝玉想了半天说:“必定是耍猴儿了。”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众人问:“那末一句怎么解释?”湘云回答说:“猴儿不是剁了尾巴么?”众人都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李纨说:“昨天听薛姨妈说宝琴妹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又远,诗又做得好,请她编几个谜语儿让大家猜猜怎么样。”过了一会儿,宝琴笑笑说:“我走的地方是很多,现挑了其中十个古迹,作了十首怀古诗,每首诗均暗隐俗物一件,请姐姐们猜一猜。”宝琴把诗写出来后,大家相互传看。看完后,个个都称奇道妙。宝钗道:
“这十首诗,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从考查,是不是可以另做两首。”黛玉马上接口道:“后两首诗史鉴上无据何妨?
宝姐姐太胶柱鼓瑟了。”李纨也接着说:
“这两件事无从考查也无所谓的,古往今来,以讹传讹者甚多,只管留着好了。”对后两首所隐之物,大家猜了半天都没有猜着。
倚相论战
“倚相论战”
表示能够正确地分析情况,克敌制胜。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下》。
周代有许多诸侯国,如楚国、陈国、吴国等。有一次,楚国派兵攻打陈国,而吴国派兵去救援。楚、吴两军相距有三十里。雨接连下了十天,这一天夜里总算放晴了,满天星光闪耀。楚国的左史倚相对统帅子期说:“连续下了十天雨,盔甲都堆放在一起,兵器也收起来了,吴国军队必定会来偷袭我们,不如赶快做好准备,以防不测。”于是,命令军队摆起阵势来。
阵势还没有摆好,吴国军队就打过来了,他们看见楚军已经摆起阵势,又返回去了。
左史倚相说:“吴国军队往返六十里,一定非常劳累了,他们的军官肯定要休息,他们的士兵也一定要吃饭。如果我们走三十里去袭击他们,一定会打败他们的。”子期采纳了倚相的意见,果然打败了吴国军队。
异口同声
“异口同声”意思是说大家的说法完全一致。
此典出自《宋书·庾炳之传》:“昨出伏复深思,秖有遇滞,今之事迹,异口同声,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庾炳之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重臣,开始做秘书、太子舍人,后来升到侍中、吏部尚书,与右卫将军沈演之共同参与朝廷机密,大权在握,内外归附,势倾朝野。
庾炳之并无才学,也没有威望,大臣们心里并不服他。但他依仗皇帝的赏识,有恃无恐,根本不把同僚放在眼里。他性情急躁,听人家说话也显得很不耐烦,稍有不顺就训斥别人。他还有一个怪脾气,过分地讲究清洁,士大夫们来看望他,只要在他床上坐一下,客人还没有走出房门,他就叫家人擦席子、洗刷床面。因而大家都非常讨厌他。
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常常向皇帝揭露庾炳之的过失,并劝皇帝说:
“这个人毛病那么多,这是陛下知道的,又为什么姑息他呢?
他结交朋党,搬弄是非,伤风败俗,愿陛下圣决!”
皇帝却庇护庾炳之说:“小事嘛,不足以伤大臣……”
过了几天,何尚之又向皇帝报告说:
“庾炳之把朝廷官吏叫回家里归自己使用,又叫官吏整天为他奏琵琶。他到处接受贿赂,私买木材营造住宅,弄得满城风雨。”
皇帝有些相信了,对何尚之说:
“如果真是这样,就调他到丹阳去吧!”
何尚之回答说:“对于庾炳之的劣迹,大家是都异口同声,陛下不应该只念旧日恩情,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呀。他在朝廷上只能是灰尘掩盖日月,而不见一点增辉,陛下怎能不顾朝廷而迷恋他一个庸人呢?”
“好吧,那就免去庾炳之的官职吧!”
皇帝终于忍痛割爱了。
营丘之士
“营丘之士”告诉人们,不要把事物表面的一点联系绝对化,偷换论题,混淆概念。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
营丘有位先生,生性很不通达,平日,喜欢与人辩论而且总是钻牛角尖儿、喜欢认死理。
一天,营丘先生登门拜访艾子,问道:“大车辕杆下和骆驼脖子上都喜欢挂着铃铛,这是为什么?”艾子告诉他:“马车、骆驼,体躯很大,又经常走夜路,一旦狭路相逢就很难错让。所以需要借助铃声相互照应,以便一方提前让路回避。”
营丘先生又问道:“佛塔上面也吊着铃铛,难道说佛塔也会夜行,也需要借助铃声彼此回避吗?”艾子说:“您怎么这么不通事理!鸟雀喜欢在高处筑巢,弄得寺塔污秽不堪。所以佛塔吊着铃铛是用来惊吓鸟雀的,这怎么能和大车、骆驼相提并论呢?”
营丘先生又问道:“那么,鹰、鹞的尾巴上也带着铃铛。难道说鸟儿敢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艾子禁不住大笑说:“真荒唐,您真是不通事理啊!鹰、鹞在捕猎的时候,有时会飞入林中,缚在它们脚上的丝带一旦被树枝挂住,铃铛就会响起来,这样有利于人们循声找寻,怎么能说是防备鸟雀筑巢呢?”
营丘先生像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噢!我曾经看见人家送葬的时候,挽郎摇着铃铎,嘴里还唱着歌,一直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才弄明白那是因为害怕被树枝绊住,便于寻找啊!”
宰人请罪
“宰人请罪”比喻急中生智,善于辩理。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
春秋时期,晋文公(名重耳)在位,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管理饮食的宰臣(厨师)给文公端上来一盘烤肉,上面却缠绕着头发。晋文公把宰臣召来,气愤地责问他说:“你想把我噎死吗?为什么用头发缠着烤肉?”宰臣一再磕头请罪,说:“我的死罪有三条:把刀子磨得像‘干将’宝剑一样快,用它切肉,肉断了,而头发没有断,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用木条把切好的肉一块块穿起来,却没有发现头发,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用火势旺盛的炉子把炭火烧得赤红,肉烤熟了,却没有把头发烧着,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由此看来,会不会是有人暗地里陷害我呢?”晋文公说:
“你说的有道理。”立即把堂下侍者召来责问,果然发现有人在暗中捣鬼,就把那人杀了。
宰人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故作“请罪”,用事实上互相矛盾的所谓罪状,巧妙地为自己开脱,证明自己无罪。
辙中有鲋
“辙中有鲋”讽刺了不着边际的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
此典出自《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庄周家里一贫如洗,便去找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好!我就要收租税了,到那个时候,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庄周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到这里来,半路上听到有呼救声,回头一看,发现车沟里竟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鲋鱼,过来!你在喊什么呀?’鲋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这条命吗?’我说:‘好!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到时候,我让他们把西江的水赶上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已经没有什么地方可呆了;我只求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让我能够活下去,你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到干鱼摊子上去找我呢!’”
郑人争年
用以嘲笑了无聊的辩者:他们往往提出毫无意义、无法证明的命题,争论起来,孜孜不倦,永远得不到结果,也不企求得到结果。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国的两个人在互相争辩谁的年岁大。
一个人说:“我与唐尧同一年出生!”
另一个人说:“我和黄帝的哥哥同一年生!”
两个人就这样争吵不休,谁最后住口谁就算是胜利者。
直言贾祸
“直言贾祸”指直言不讳,会自招祸患。
此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晋厉公手下有个叫伯宗的大臣,这个人为人耿直,对朝中的坏人坏事经常敢于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当时,郃锜、郃至(世称“三郃”)把持着晋国的朝政,晋厉公又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因而阿谀逢迎者得宠,忠言直谏者遭殃。
伯宗的妻子知道伯宗为人正直,敢说敢谏,因此伯宗每次上朝时,她总是劝诫他说:“盗贼憎恨主人,百姓讨厌大官,你喜欢直言,最终将会遭致祸患。”后来,伯宗几次劝晋厉公削减“三郃”的权势,厉公不听。三“郃”知道后,就在厉公面前说了很多诬陷伯宗的话。最后,伯宗因为敢于直言而遭到被害。
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用以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十六回:“咱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