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2825300000002

第2章 政坛延续:向又一个四年走去(2)

大部分人总会认为那些看上去不太擅长交流的、沉默寡言的人,一般情况下都与这个世界有一些隔膜。他们在为人处世中往往小心翼翼而又谨小慎微,但同时大部分都拥有着一眼看清事情本质的能力,只是一旦让他们去具体操作或者与别人打交道共同完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默克尔是一个完全可以颠覆如此印象的人。

不论人们曾见到多少次默克尔或强硬或果断或从容的姿态,不论她那张陷入沉思的面容多少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也最多只会认识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尤其是在看到她的那一刻,不少人仍然会被这副面孔欺骗。

事实也的确如此。默克尔成为基民盟主席时,人们根本没想到这位女主席会有什么作为,只把她当作沃尔夫冈·朔伊布勒上位途中的牺牲品而已,然而谁能想到这位看似将碌碌无为的主席却能够成功从朔伊布勒和赫尔穆特·科尔的笼罩下突出重围,并将这两位在基民盟内的领衔人物拉入无尽的彼此争斗之中。也是直到那时人们才彻底明白过来,以往对默克尔的看法需要完全重新撰写。

在这件事情的影响下,几乎没有人敢看轻默克尔,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女人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给以最致命的袭击。尽管如此,默克尔也并非沉不住气的人,如非万不得已,她绝对不会采取任何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的行动。而在这件事之后,她在基民盟内部的地位逐渐稳固,也不再需要再次采取这样的做法。

每当召开党团议会时,或者对具体政策进行商讨时,大多数人都对这位女总理的思维方式感到惊讶。比如,没人想到她会在核问题上如此坚持,不仅仅是据理力争和丝毫不让步的态度,而且固执到非得执行不可。也没有人想到,她会在核电站出现纰漏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翻了自己先前令议员们感到头疼的议案。

不仅如此,在商讨政府债务的议题时,人们本以为她会反对大幅削减居民福利的政策,谁知她却举手赞成。在面临着国内诸多质疑和不满时,本以为她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坚定,但她就真的坚决不对法案做任何改动。

随着共事时间的增加,议员、民众也渐渐地习惯了默克尔的思维方式。不得不承认,尽管她在这方面有些出乎人们意料,但是她的意志、她的信念、她的个人魅力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坚持的决策决不改变,而一旦改变就会以非常高效的速度将原来的政策扭转过来。

尽管在国内默克尔的这种姿态经常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真正了解默克尔。而外交场合中的默克尔则显得更加难以捉摸,因为她会将自己更大程度地包在壳里,轻易不露出真正面目。这样的游刃有余在国际交往中非常重要,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交往通常并不会轻易表现出各自内心真正的想法,相反的,如何在对方给出的纷杂信息中探出对方真正的想法,才是最具挑战性的事情。

在与欧盟的关系上,默克尔“大方”地表现出自己的坚持。德国于2007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时,默克尔更是实质性地充当了整个欧元区的领导人。正是这段时期的表现,让欧盟成员国内最迟钝的人都感受到了默克尔的影响。

在与欧盟内众多国家领导人的交往中,默克尔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国家的强大而表现得盛气凌人。这不仅是出于德国未来发展的考量,更是默克尔本人一贯作风的延续。可以说,默克尔的风格非常适合现在的德国。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欧元区的实际领头人,但是来自二战的阴影会让人们对德国抱有戒心。德国的强大引来对德国的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低调,而默克尔的低调刚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随着欧元区各国都将目光投向德国,默克尔深知继续保持沉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尽管众多国家都已料到德国并不会坐视不管,但是没有人想到默克尔给出的居然是如此苛刻的解决方案,尽管它的确是一剂良药。对这个方案反对得最厉害的无疑是希腊人,面对来自希腊铺天盖地的批评,默克尔丝毫不退让的姿态让别国刮目相看。没人会想到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在面对来自别国国民激进的辱骂时,还能够毫不动摇,而她还是一位女性。

随后在欧债危机中,默克尔的姿态可谓赢得了整个世界的瞩目,不少人难以想象,她究竟是如何抵挡住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如何抵挡住来自整个欧洲的压力,始终坚定自己的决策毫不动摇。在欧洲以外的人们看来,德国就像是一家富豪,四面八方则都是些被自己的债务弄得毫无喘息之力、难以继续生活的穷人,他们集体向富豪施压,让他拿出钱财来救急,因为大家本就是邻居,本就该互相帮助。但是这家的主人是个“施瓦本主妇”,她站在家门口,仔细地数着钱袋里的每一枚硬币。穷人们的耳朵被金属的碰撞声激得阵阵战栗,用豺狼般的目光狠狠地盯着那个钱袋。然而,在主妇的呵斥之下,众人不得不退却,不得不接受她提出的严厉条款。不管他们如何哀求,主妇都始终充耳不闻。

这样的魔鬼形象给欧元区内的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却也让别的国家对这位主妇交口称赞。对默克尔的评价一直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这主要由于她敢于拂众人之逆鳞。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的时光里默克尔是否还会展露她更多更不为人知的一面。

科学院:训练默克尔的摇篮

一个人的性格在青少年已初具雏形,但真正定型往往是在壮年时期,壮年时期的工作经历也影响颇大。和“木桶原理”相近,每个人生来各个方面的个性特征都具有,但是最后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各种性格,有的稳重、有的狂放、有的谨慎,原因就是工作需要某方面的特质比较多,久而久之,经常调动的特质自然成为这个人身上最明显的特质。

人们常以10年为时间点,一过10年就觉得时间已经过了很久,甚至孔子为诸后生设立的人生标杆都以10年为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是如此。的确,人生斩头去尾以后也就剩下三四个10年罢了。每一个10年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有的人已经阴阳两隔,“十年生死两茫茫”;有的人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十年一觉扬州梦”。对于默克尔来说,时间可能还要更久,从大学毕业到从政,默克尔整整在东德科学院工作了12年,年复一年,寒暑不断,日复一日,风雨继续,难以想象这种高强度和高持久度的工作给默克尔带来了哪些性格上的变化,不过还是不妨想象一下,那样对默克尔会有全新的认识。

1978年,默克尔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东德科学院柏林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这是她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从政前的唯一一份工作。12年内,默克尔的感情生涯有了重大变故,默克尔在科学院工作期间,结束了第一次婚姻,结识了此后的伴侣绍尔博士,不过相比于感情世界的翻天覆地,默克尔的科学院工作简直就像是一潭死水。每天做着基本相同的科研工作,机械地将每个研究项目一步步地推着向前,今天接着昨日的工作,明天接着今天的工作,基本上知道了默克尔一天的工作流程,就能大概想象到这12年的科学院工作。

每天清晨6点左右,默克尔就必须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她需要为自己准备简单的早餐。默克尔需要赶紧出门,由于住所和物化所距离不是很远,她一般都会徒步上班。推门而出,不远处就是高耸的柏林墙,上面布满了荆棘般的电网和钢丝,还有些斑驳陆离的青苔和藤蔓,像一张破洞百出的渔网袜挂在柏林墙上。默克尔每天都要沿着柏林墙走到上班的地方,东方的日出朝晖透过层层树叶,将穿着灰色衣服的默克尔影子照在灰色的墙上,完全就像一张黑白照片。

到了单位,默克尔一一和身边的同事打招呼,随便拉拉家常后就开始工作。刚开始默克尔做理论工作,就是每天都看些枯燥的理论书籍,不时会有别的教授送来实验数据,默克尔需要利用学到的理论和计算公式逐一计算数据是否正确,上午算完下午接着算,遇到拿不准的和身边的同事讨论一番,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由拿到的数据的复杂程度决定,整个计算过程必须每一步都很严谨准确,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

默克尔决定在工作之余攻读博士学位,做实验也是在所难免,虽然默克尔并不擅长动手。实验明显比做理论计算更考验人的神经,计算可以慢慢核对,实验却必须在规定时间做规定动作,为了在粗陋的实验仪器上获得相对精确的实验数据,默克尔需要像个被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准确操作整个实验流程,尽量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实验不会一次就有结果,尤其是探索性的实验,可能需要上百次甚至千次的重复实验,在攻读博士的8年内,默克尔持续不断地做着这些科研实验。

晚上默克尔一般会选择参加一些青年团组织的集体活动,交往一些新朋友,大家聊聊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和烦心事。不过与朋友间开怀大笑式的聊天完全不同,因为你不清楚身边的谁可能会是秘密警察或者线人,如果你不小心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牢狱之灾,严重的甚至会丢掉性命。尽管如此,青年团组织的活动在当时是唯一的集体活动,人总归是群居性动物,一个人什么活动都不参加,孤单会使人发疯。

这就是默克尔12年科学院生活的基本写照:物质生活清苦,工作枯燥乏味,但又要求工作不能出错,朋友之间不能交心,社会政策高压。就像是生活在一个高压锅里一样,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压力都压在脆弱的神经上,稍有不慎,就会崩溃。在科学院工作期间,默克尔亲眼看到了太多人进来了又出去,有的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逃往西德。

但是默克尔没有,她没有放弃这份高压力的工作,甚至还在此期间获得了博士学位,她更没有设想过要逃往西德,无论外面是怎样的压力,哪怕是东德在搞政治运动,默克尔始终不为所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科研工作,不为体制所改变,不为旁人而盲从,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

这份性格对于默克尔从政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12年的砥砺,默克尔不可能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各种迷雾表象蒙住双眼;也不可能面对各种危机,从容冷静,扛住所有压力;更不会有做事时的谨慎和严谨。默克尔这12年的科学院生活完全就像是为她日后从政而做的历练,“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