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禅师的这个名字,就是他身世的由来。一次,丰干禅师漫步在山里的松径上,突然听见孩子的哭声,循声找去,发现是一个流浪小孩,便带回寺里,收为徒弟。由于是捡来的小孩,就干脆叫他:拾得。拾得在寺里负责一些杂役工作,本性纯真加上耳濡目染,拾得很快就有了超越同龄人的见地与智慧。
当时寒山子身居寒岩,饮食没有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后来干脆一起洗刷、烧火。两人虽操持贱务,但都身心安然,洒脱自在,常常在一起吟游歌咏,做诗偈相唱和。现在三贤院外的墙壁上,还贴着寒山与拾得之间那段著名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好一句“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凡俗之人之所以难以了悟自心,在尘世中获得解脱,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常常被眼前的烟云所迷,被一时的荣辱所欺,所以要么自怨自艾,要么得意忘形,谁能如拾得禅师这般通透、睿智地一眼看清这些眼前迷雾的虚幻呢?最终也只能甘心或者不甘心地在热恼的人间,继续汗流浃背地挣扎。
回到故事中来,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拾得与寒山的智慧,只是觉得他们整天疯疯癫癫的。只有丰干禅师清楚地知道,他们都是有大觉悟者。
一次,有位叫闾丘胤的官员问丰干禅师:“天台山有什么值得推崇的高人吗?”
丰干就告诉他:“寒山子是文殊菩萨转世,拾得是普贤菩萨再来,他们现在正在国清寺厨房里烧火呢!”
闾丘胤到国清寺后,见到两人,立即礼拜。两人大笑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他自己是阿弥陀佛转世,你不拜他,当面错过,来拜我们做什么?”说完,就离开寺庙,走进山中寒岩的石洞。他们一入石洞,洞口自然密合起来,从此消失踪迹,只留给人间无数洗涤人心的偈子和动人的传奇。
如此清逸绝尘的行径,正如拾得禅师自己的诗偈所表——是一颗清凉水晶照满人间的光明。不理会俗人的误解、讥谤,甚至景仰,也不在乎洗碗、烧火的琐碎、劳累,只是清凉自在地活在人间。那些炙烤凡人的“热恼”,又如何能近得了一尊清净之身呢!
不过,拾得禅师的偈子除了自表以外,也许还有启迪、勉励我们的意思在吧。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花有荣茂枯萎,一切肉身都有成住坏空。倘若追着眼前的烟云东奔西跑,随着耳边的阿谀讥诮心绪跌宕,哪能守好自心这颗清凉的水晶呢?
下次,不如把那水晶手链,戴在我们心头,凉一凉我们的贪心、嗔心、痴心,冰一冰我们的焦躁、嫉妒、愤怒,于那串晶莹清凉里忘却所有热恼,听见自心的清脆玎玲。
没有死的标准,才有活的安稳
人见白发愁,我见白发喜。
父母生我时,惟恐不及此。
——东汉·佚名《咏白发》
相传,在东汉时,有几位颇有学识的老者相会于富春江的严子陵钓鱼台,饮酒赋诗,其中一位老者的侍者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言简意明、颇有哲理的诗。一般人若是发现自己有了白发,便会忍不住感叹岁月的无情,一直欷歔不止。可在有智者看来,有白发可是喜事呢!亲朋结婚时,我们不是常对新婚夫妇报以“白头到老”的美好祝福吗?而且在平均寿命普遍较短的古代,能活到白发苍苍,可是很多人修都修不来的福分呢!为何要一见白发就愁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因为对某种事物抱以不正确的见解而产生焦虑、烦恼的例子比比皆是。佛陀提醒我们,如果不能守护好原本灵动的内心,被俗物、俗见所累,整日抱着那些死板的标准,哪能在人间,活得自在安稳呢?
有个叫心无的小和尚,他觉得禅房应该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才适宜在那坐禅念经,所以他一见自己房间脏了、乱了便动手擦拭、整理,后来发展到看见别人的禅房乱了也感到难受,定要帮人家收拾整洁才行。于是他整日忙着帮所有人收拾禅房,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有些疲劳和不耐烦了。
一天,他趁师父了悟禅师正在禅房坐禅,便跑去向他诉苦:“师父,那些东西收拾好了又乱了,总也摆不好。”
了悟禅师说:“什么东西乱了?”
心无说:“很多东西,它们总是被放在不该放的位置。你看,我才把盆放好,现在它又被放到了桌上;还有那书,也不在我原来放的位置上了。”
了悟禅师笑了笑,指着禅房里的一张桌子说:“我觉得这张禅桌放得不是地方,你觉得我把它拉出来一点怎么样?”
“不好,不好。”心无连连摇头,“如果移出来,房间就显得很窄了,不好。”
“那我把它放到禅房西面的角落里呢?”
“那样也不行!这破坏了禅房的布局,看着多不协调呀!”
“那干脆放到其他房间里好了。”
“那这个房间不就空荡荡了吗?而且其他房间多了一张禅桌,也不好。”
了悟禅师听了心无的这些回答,大笑道:“心无啊心无,知道师父为何给你取名叫‘心无’吗?就是希望你心无丝毫挂碍啊!房间里的东西从来没有乱,只是它们不在你‘整齐’的标准里,所以无论它们被摆在哪儿,对你来说都是乱的!”
心无听了师父的话,若有所悟。
行脚于纷乱的尘世,我们心中是否也藏着一套“整齐”的标准呢?当我们用这套死板的标准去度量身边的人事时,那些不合标准的事物,是否常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呢?
不是取了个法号叫“心无”,就可以真的心无挂碍地看待原本清净的禅房。每个人心里的那套标准都是很固执的,有的人觉得世事无常,前路坎坷,于是行脚的每一步都顾虑重重;有的人觉得流年短暂,稍纵即逝,于是总是步履匆匆,不懂停歇;有的人觉得世态炎凉,踏实无用,不如倚靠别人、利用别人,一路搭乘顺风车。不管他们心里的那套对世界的看法有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日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不能真心、开心地微笑。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痛苦,不仅在于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也在于总是错误地追求东西!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我们心里的标准才变得安稳,而是它自始至终,都是完美自在的!当我们打算以内心的标准去为天地,为自己立规矩时,我们已经离天地,离自己的本来面目原来越远了。
在人间行脚的每一步,都应该恣意而灵动地踏出,这样才不枉我们身为人类——这样一种自由而快乐的生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每一步都踏在人间,踏在实处!
空悟:不与外界争执,少和自己较量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明·洪应明《菜根谭》
风从竹林中穿行,风过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从清潭上飞过,雁过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过、雁去之后又如何呢?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里的回答是: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所有纷扰和矛盾都如风似雁,飘然而过,不着痕迹。我们只有“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才能领悟佛门“空”的真义,才能觉悟人生的圆满自在。
人的烦恼多来源于自我,人为了维护“我”以及“我的”所属物,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中。既和外界争执,也和自己较量,心中太多牵绊,以至于无从解脱。佛陀说,世间本无“我”,连“我”都不存在,又何苦执著?放下、忘记、抛却这些无谓的争执和较量,才能彻悟自心的空灵,坦然接受生命的其他馈赠。
石恐禅师和西堂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恐禅师开玩笑地问西堂禅师:“你会捉虚空吗?”
没想到西堂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石恐惊奇地问道:“怎么捉?”
西堂禅师用手在空中抓了一下,说:“就这么捉。”
石恐摇了摇头,说:“你不会捉,不是像你那样捉的。”
西堂不服气地反问道:“那师兄你说应该怎么捉?”
石恐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痛得西堂大叫:“师兄快放手!这个‘虚空’会疼的。疼死了,鼻子要被你拽下来了!”
石恐禅师松开师弟,笑着说:“必须得这么捉虚空才行。”
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笑呵呵地对师兄说:“多谢师兄的指点!”
石恐禅师告诉了西堂一个事实:虚空不是“无”,而是需要通过实际存在的东西来体现。故事的最后,西堂开悟了,这时候他才真正捉住了虚空。
当然,“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人可以努力去促成某事,但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需要放在心里。得失不挂心,才能斩断烦恼的根源。空是指对一切都不贪恋,万事都放下,心中无一物,才不会有执著心,没有执念,才不会产生痛苦。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道悟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