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国四公子
2869900000004

第4章 平原君

(一)平原君生平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在赵武灵王所有的儿子当中,赵胜最贤明,喜欢结交宾客,投到他门下的宾客曾多达几千人。平原君在赵国辅佐过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两位君主,在此期间,他曾三次被革去相国之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后来被封在平原县,因此人们称他为平原君。

相传平原君家的高楼挨着一户普通百姓的家。这家有一个跛子,每天都要一瘸一拐地走到井边打水。一天,平原君的一个姬妾站在楼上,看到了这一幕,忍不住笑话起来。第二天,这个跛子来到平原君面前说:“我听说您喜欢结交天下贤士,士人们也因为您能看重士人,轻视美人而不远万里投奔您。现在,我不幸得了这种残疾,您的姬妾竟然公开耻笑我,我希望得到那个笑话我的美人的头。”平原君笑着答应说:“那好吧。”等这个邻居离开后,他却很不屑地对左右的人说:“你看这个跛子,竟然因为笑话他就让我杀了我的美人,这不是太过分、太可笑了吗!”于是,平原君一直没有杀这个美人。过了一年多,他发现门下的宾客、士人渐渐离开,最后剩下的人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平原君不知道什么原因,问其他人:“我对待宾客、舍人从来不敢有怠慢失礼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呢?门下一个人走上前来对他说:“因为您没有杀那个笑话跛子的美人,大家都认为您是喜欢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很多人离开了。”平原君恍然大悟,立即杀了那个美人,然后拿着美人的头亲自到邻居家道歉。从此以后,宾客才又慢慢地归附他。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韩国上党守将冯亭投奔赵国,还要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为此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无功受禄会带来祸患,坚持不收;平原君则认为轻易得到上党并没有什么不妥,力荐赵孝成王接收。赵孝成王最后采纳了平原君的意见,接收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这件事激怒了秦国,秦王命令白起进军赵国,两军交战于长平,赵军大败。秦军乘胜追击,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秦军围困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相约楚、赵联盟,共同抗秦。平原君想从自己的门人当中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随行,可最终只找到十九个合适的人选。这时,门下有个叫毛遂的,走向前来,自荐于平原君说:“我听说您想和楚国结盟,相约与门下二十人一起出访,现在还缺少一个人,我愿意和您一起去。”平原君说:“先生归顺到我的门下多长时间了?”回答说:“到这里已经三年了。”平原君又说:“但凡有本事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把一个锥子放在袋子中,锥子尖总会露出来的。可是您来到我这里已经三年了,却一直没听说您有什么作为,可见您并没有什么大的本领,您还是留在这里吧。”毛遂回答说:“臣今天就请求您把我放到袋子中。假如我早一些被您放入袋子中的话,我早就脱颖而出了,何止会露出一个锥子尖呢!”平原君无话反驳,只好带着毛遂出发了。其他十九个人看着默默无闻的毛遂,都不太相信他的能力,只是碍于情面没有说穿罢了。

等平原君一行人到了楚国,经过一路上的谈话、交往,毛遂的能力一点点显现出来,大家渐渐佩服起他的口才和能力来。平原君求见楚王,和他商谈合纵的事宜,尽言合纵的好处,从早晨谈到了中午,还没有商谈出结果。其他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试试吧。”于是,毛遂按着剑一步步迅速地走上大殿,对平原君说:“合纵对于两国都有好处,这个道理几句话就能说完,为什么从早晨说到了中午还没有结果呢?”楚王问平原君:“这个人是谁?”答说:“是我的舍人。”楚王呵斥毛遂说:“还不快快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说话,哪有你插嘴的份儿!”毛遂按着剑走上前说:“楚王您之所以想斥退我,无非是因为我们身在楚国,您仗着人多势众。可现在我们的距离不超过十步,您的命在我手里,您不能依靠您的侍卫、百姓了。何况,我的主人正在您面前坐着,您何必呵斥我呢?况且,我听说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地方而拥有了天下,周文王依靠百里的土地而使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兵多将广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们能把握时机、掌握局势、显示威力。现在楚国方圆五千里,士兵有百万之众,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凭借楚国的实力,天下诸侯本没有谁能抵挡的。可是白起,一个毛头小子,带领几万人攻打楚国,一次战斗就占领了鄢陵、郢都;再战,烧毁了夷陵;接着,侵占了楚国的宗庙,连楚国的先人都蒙受了耻辱。这是百年都报不完的仇,连我都替楚国感到羞愧,难道您不知道痛恨吗?因此,两国联盟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啊!楚王点着头说:“你说得很对,我愿意和你们结盟。”毛遂听到楚王的回答,立即招呼楚王身边的人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捧着装有鸡、狗、马血的盘子跪到楚王面前说:“楚王您第一个歃血为盟,然后是我的主人,然后是我。”于是,楚、赵得以订盟于大殿之上。

平原君成功完成任务,从楚国回到了赵国。他对大家说:“我不敢再对我的宾客做评价了。我识别过的人多说有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总以为不会漏掉有识之士,现在却差点失去毛先生这个人才。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要尊贵。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大军还要厉害。我真是不敢再评价人了。”自此,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宾。

平原君回到赵国,楚王立即派春申君带兵救援,魏国信陵君也假传王命,夺取了晋鄙的军队援救赵国,但山高路远,援军还都在途中。邯郸城的局势日益紧张,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平原君日夜担心,没有良策。这时,邯郸驿舍管理的儿子李同对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回答说:“赵国如果灭亡了,我就会成为俘虏,怎么会不担忧呢?”李同又说:“现在局势非常紧张,城内的百姓已经艰难到用人的骨头当柴烧、互相交换儿子当饭吃了。可您家里只姬妾就有上百人,她们有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肉;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士兵也贫穷困厄、缺衣少食。您家里有数不尽的宝物、乐器,士兵们却连作战的武器都没有,只能拿着刀削的棍棒与敌人战斗。如果秦军攻破赵国,您还怎么享有这些荣华富贵呢?但是,如果赵国能保全下来,您还担心没有用的东西吗?所以,我建议您把夫人以下的姬妾仆人都编入军队,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杀敌。然后,拿出家中的粮食、财物犒赏军队,士兵们一定会因此感激您,作战也会更加勇猛的。”平原君听从了李同的建议,把家人编入队伍,又分散家财,组成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李同和这三千人一同奔赴前线,上阵杀敌。秦军畏惧他们的气势,后退了三十里。正赶上楚、魏的救兵赶到,秦军寡不敌众、撤兵回国,邯郸得以幸存。

平原君缔结了和楚国的联盟,请来了信陵君的救兵,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虞卿想因此为平原君请封。他觐见赵王说:“平原君请来了救兵,才使我们不费一兵一将就解决了都城的危机。平原君立了战功,大王不能不赏啊!”于是,赵王想增加平原君的封地作为奖赏。公孙龙听说了这件事,马上来找平原君,并对他说:“您千万不能接受赵王的封赏。当初,赵王任命您为赵的相国并不是因为您的才能在赵国是独一无二的;赵王把平原县封给您也不是因为您有什么特别的功劳,这些都是因为您是赵王的叔父。您接受相国封印的时候没有推说自己无能;接受封地的时候没有推说自己没有功劳,也都是因为自己是赵王的叔父,接受这一切理所应当。现在,您如果因为保全了邯郸而请求封赏的话,那不是以亲戚的身份受权受地,又以普通人的身份邀赏请功吗?所以我说您不能接受赵王的封赏。”平原君听了他的劝告,拒绝了虞卿的好意。

赵孝成王十五年,平原君因病去世。他的子孙世代世袭平原君的爵位,直到最后与赵国一起灭亡。

(二)平原君谓平阳君

平原君对弟弟平阳君说:“弟弟,哥哥想给你讲个故事。”平阳君说:“好啊,请哥哥讲吧。”平原君接着说:“有一个贤士叫公子牟,曾经到秦国游学,快回国的时候,他去和秦国的相国应侯范雎拜别。应侯对他说:‘先生就要回国了,没有什么想对我说吗?’公子牟说:‘就是您不问,我也会说的。富贵的人不一定期盼富贵,但是他们却富贵了;富贵的人不一定期盼美味佳肴,但美味佳肴却有了;有了美味佳肴不一定希望自己会骄奢淫逸,但骄奢淫逸也随着来了;变得骄奢淫逸未必会希望死亡,可死亡也就不远了。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不能坐守富贵,遭此结局。’应侯听后很有感慨地说:‘先生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我会记住的!’”平原君讲完故事,对弟弟说:“我有幸知道了这个故事,常常铭记于心,希望你也不要忘记!”平阳君回答说:“弟弟一定谨记于心。”

(三)平原君欲伐燕

平原君请来辩士冯忌,想和他商量攻打燕国的事情。他对冯忌说:“我想攻打上党,进而攻打燕国,先生认为怎么样?”冯忌回答说:“万万不可啊!当年秦国的大将——武安君白起,七次攻打赵国,七次胜利,趁着七战七胜的气势又在长平打败了我国几十万大军。接着,他率领士卒围困了我国的都城邯郸。当时,邯郸的守卫只剩下了老弱妇孺,残兵败将,但他们还是誓死守卫住了邯郸城。现在,赵国对于燕国既没有七战七胜的战功可以让燕国闻风丧胆,燕国也没有经历过长平之战那样的惨败。何况,我国还没有完全从战败中恢复过来,现在攻打强大的燕国,相当于替秦国攻打燕国,又给了燕国攻打我们的借口,所以臣建议您不要出兵燕国。”平原君认为冯忌说得很有道理,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四)平原君劝赵王合纵

诸侯国屡次败给秦国,各个国家商量联合抗秦。魏国派使者来见平原君,希望能通过他说服赵王联合抗秦。平原君几次劝说赵王,陈说合纵的好处,赵王就是不同意。平原君只好委托赵国的上卿虞卿来劝说赵王。

虞卿来到赵王的宫殿,见到了赵王。赵王对他说:“先生应该听说了吧,魏国想和我们联合抗秦,被寡人一口回绝了,先生觉得怎么样?”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沾沾自喜地说:“所以寡人没有答应合纵的事啊!”虞卿接着说:“大王您也错了。”赵王很奇怪:“寡人错在什么地方了呢?”虞卿回答说:“力量强大的国家和力量弱小的国家结盟,如果有了好处,一定是强国分得多;有了坏处,一定是弱国损失得重。魏国没有我国强大,却要和我们结盟,那不是想把好处拱手让给我们,把坏处拿过去承担吗?所以说魏国错了。而大王您竟然放弃了得到好处,减少损失的机会,那大王不是也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