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本色
2893600000013

第13章

午休起来,我痛痛快快地淋了个澡,喝药一般饮尽上午沏的西湖龙井茶,便前往嘉湖县文化局。

嘉湖县文化局在街道的东头,是幢很不起眼的二层楼房,如果不是挂着嘉湖县文化局的招牌,准以为是一幢住宅楼。我从传达室打听到叶局长办公室在二楼,来到叶局长办公室。

“叶局长。”我笑着向一位四方大脸,身壮如牛的中年男子打招呼。他是全省文化局长训练班第二学期学员,彼此很熟。

“小夏呀,什么时间到的?”叶局长连忙起身,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迈开大步迎上来和我握手。

“早上。”我掏出介绍信递给叶局长说。

“住下了吗?”叶局长把介绍信还给我问。

我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给我们送来两瓶汽水。

我接过汽水,望着叶局长敦厚的脸庞,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领导干部,如果向他直接提出解决赵华到嘉湖县图书馆工作,他一定不会接受。我得给叶局长来个迂回战术,然后出其不意提出赵华的问题,从而完成厅政治处王处长交办的任务。

“叶局长,听说嘉湖县图书馆要建新馆,预算总得十几万吧?文化局有这笔经费吗?”我说。好像这次我来嘉湖县文化局,是专程解决新建嘉湖县图书馆的经费问题的。

叶局长把送进嘴里的汽水瓶一下夺出,目光紧紧盯着我看,然后重重一声长叹:“小夏,难啊!县里只拨了八万元经费,还差得远呀!”

“你就不能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南章县建新图书馆,厅计财处不是拨了三万元吗?你大概知道这件事吧?”我循循善诱。过去我在图书馆搞辅导工作,对地、市、县图书馆的基本情况还比较熟悉。

叶局长的眼睛豁然一亮,粗糙的大手一举汽水瓶送进嘴里,“咕咚咚”喝了个底朝天。随后解开褪色的衬衣,拿起办公桌上的一份红头文件,对着胸膛猛力扇着说:“我是有这个想法,可是——不知厅计财处能给多少钱。”

“你看你,多和少你都说了,这不全靠你这文化局的父母官吗?我跟你说,你们嘉湖县藏书四十多万册,人有八个,地方财政每年拨的经费是八千。蒲圻县图书馆藏书近四十万册,人也是八个,地方财政拨的经费是一万。为什么!事在人为嘛。”我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双喜牌香烟,扔他一支,又“哧啦”一声划燃火柴,欠身帮他点着香烟。我本不大抽烟,但从办事的角度上说,这又是不可缺少的形式,它可以增进交流,沟通关系,拉近距离。而现在,又起到帮助叶局长进行最最深刻思考的作用。

叶局长猛吸一大口香烟,憋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慢慢吐出来,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说:“小夏,事在人为,的确如此,可是……我,你在上面熟,请多多指教。”

“新建嘉湖县图书馆缺的是钱,这是事实。应该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找厅里争取经费。余厅长不是你的班长吗?找余厅长要钱去,发展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的需要。这是你一局之长的责任。我回去后,也去帮你找一下余厅长,反映新建嘉湖县图书馆的实际困难。我相信余厅长一定会全盘考虑,结果只有一个,没有走不通的路。”我真心地说。

“那我就代表嘉湖县文化局谢谢你了。”叶局长喜出望外,像遇见救星一样再次紧紧握住我的手。

“不过,叶局长,我这次来,有一件事也得麻烦你了。”我说,“文化厅政治处想把嘉湖县龙泉镇中学的赵华,安排到嘉湖县图书馆工作,我今天代表文化厅来,是专程跟你商量这件事的。”

“这……个嘛”,叶局长握着我的手就像握着一块烧红的烙铁,陡然松开。他用疑惑的眼睛望着我说:“小夏,你是知道的,我们嘉湖县图书馆每年经费只有八千元。这又增加一个人,你说……”

“叶局长,我也是搞图书馆工作的,哪能不知道图书馆的难处,特别是县一级的图书馆。”我一字一句地说,“但是,难处归难处,问题总得解决。现在文化厅派我来解决赵华的遗留问题,你可不能鼠目寸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呀。明白吗?”

“明白,当然明白。”叶局长连连点头说。

“叶局长,推心置腹地说吧,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大程度是一个关系,这关系又只能意会,点到为止。公事公办,是一种工作方法,解决问题未必就能奏效。”我给叶局长指点迷津。

“这话有理,这话有理。”叶局长不停地叹气说,“只是,赵华这件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得和局班子其他同志商量商量。”

“那好,我就在这里等你们商量的结果,行或者不行。你给我个回话。”

“小夏呀,哪有像你这样的工作方法。”叶局长望我苦苦一笑。

“叶局长,我就是这样的工作方法。”我斩钉截铁地回答。

第二天早上,我满心欢喜地带着叶局长的答复:同意接受赵华到嘉湖县图书馆工作,具体事宜由人事股办理。乘长途汽车从嘉湖县来到龙泉中学看望赵华老师。

这是一所靠公路边的镇中学。围墙圈着一栋二层楼房和一排红瓦平房,不大的操场一头是两个破烂不堪的篮球架,几个学生在骄阳下打篮球。我走进龙泉中学门房打听,值班的女同志告诉我,楼房是教室,平房是教师宿舍和图书馆。我顺着操场跑道走进赵华的家。

这是一间只有十三四个平米的房子,中间挂着铁线,拉着一条床单,隔着两张床,靠墙摆放着一个大衣柜,大衣柜旁堆满杂物,把个房子塞得满满的,连转身都困难。

“您是——”一位四十多岁、衣着朴素、脸色苍白的女人用惊奇的眼睛望着我问,我一看就知道是赵华的妻子。

“图书馆的,特意来看望赵华老师。”我说。

“请坐,请——”她慌忙四顾,马上语塞。一个惟一的方凳被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用来写作业。她尴尬的只搓手,语无伦次地说:“大姑娘出去做事了,小姑娘又把凳子占着写作业,真不好意思。”

“不坐,真不坐。”我岔开话题问,“赵老师呢?”

“在隔壁图书馆。”她如获重释,领我走出她家。

我回望着赵华老师的家,随口问道:“你们家这么小,在哪里做饭?”

“那里,屋旁边。”她用手一指。

我顺着她的手指看,是一个用石棉瓦斜搭的低矮的厨房。

“学校就没考虑你们的住房困难?”我愤慨。

“学校是给了两间房,但图书室太小,让赵老师拿了一间做图书检索室。”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对赵老师的埋怨。

我的心里沉甸甸,准备给赵老师报告的好消息顿时也黯淡了。

我走进一墙之隔的检索室,赵老师正戴着眼镜写东西。检索室也只有十三四个平方,正面墙上挂着装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靠墙的二排书架上,摆着大小不一的工具书,靠门口是一排目录柜、二张阅览桌、八把椅子,一切显得有条不紊。

“赵老师。”我打招呼说。

赵老师取下眼镜,眯缝眼睛看我一阵,惊喜笑道:“是小夏啊!你怎么来了?”

“是厅里让我来看你的。”我说。

“快坐!坐。”赵老师起身拉把椅子让我坐下,又对旁边的妻子说,“快去,买瓶汽水给小夏喝,天这么热。”

我坐下,开门见山地对赵老师说:“赵老师,我今天来,是想告诉你一件事,你要去嘉湖县图书馆工作的事,嘉湖县文化局已经同意了,手续正在办理。”

我说这番话没有丝毫的高兴。我觉得赵老师调到嘉湖县图书馆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对于赵老师来说,却成了一种感激一种奢望。

“谢谢组织,谢谢组织的关怀。”赵老师混沌的眼睛里闪着泪光说,“其实,我并不想麻烦各级组织。一九五七年反右,我从省图书馆下放到这里,二十多年了,将近一万个日日夜夜,我这颗心啊——现在,你看我这么把年纪,哪里黄土不埋人呀,只是,两个女儿都大了,为了她们的前途,县城的教育条件要比镇上好得多,我才这么来回申诉。天下难为父母心啊!”赵老师好像做错事的孩子,用愧疚的目光看着我。

“小夏,喝汽水。”赵老师的妻子气喘吁吁买汽水回来,把汽水递给我,又把端着的白搪瓷杯的开水送到赵老师手上。

天很热,我口渴,但我没舍得喝这胜似甘汁的汽水。我站起身来,把汽水放在阅览桌上,装着擦汗的样子,把模糊了视线的眼泪擦去。

“赵老师,你检索室的工具书还真不少啊?”我走到书架前,随手翻动一本精装《辞海》说。

“这里的书呀,大部分是赵老师用自己的钱买的。”赵老师的妻子插话说。苍白的脸上流露出自豪和满足。

我一愣,看《辞海》的价格——48元,问道:“赵老师每月工资多少钱?”

“每月54元。”赵老师的妻子抢着回答,然后狐疑地看着我。

我仰视着赵老师,满头的白发,脸清癯憔悴,但一双深凹的眼睛仍闪着亮光。

我为之一振,没有了感伤,有的只是激情,因为,我看到了图书馆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