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艺术经典3
2935900000021

第21章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2)

具有标识作用的职业装有助于行业或具体企业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好的职业装甚至有一种品牌效应。

随着企业形象设计意识的加强,无论设计人员还是服饰理论界,甚至使用者,都认识到了职业装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人们对职业装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职业装有了更宽泛的定义,也更重视个性化和时尚度。除了已经定型的特殊行业服装外,穿衬衫、西裤,系领带似乎成了标准的上班族形象,而出席正式场合,男士西服革履的装束也已是一种符合礼仪的惯例。相比之下,职业女性的着装款式和搭配也有了更为自由的选择余地,在追求职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中国的职业女性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外表,许多媒体的话题都在强调以得体入时的装扮为自己赢得职业好感的意义。

饰物与神话传说

中国的民族服饰素以色彩鲜明、工艺精美、装饰丰富而著称,对服饰细节的重视往往与其族源历史有关。那些世代相传的纹样、图案和饰品不仅是精工细做的工艺品,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人们可以从中品味丰富的社会内涵,亦可发掘出其背后的习俗与禁忌。

中国西南边陲居住着古老的德昂族人,德昂族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子腰间的数圈或数十圈藤箍。传说德昂人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男人的容貌都一模一样,女人出了葫芦就满天飞,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又帮助男人捉住了女人,并用藤圈将她们套住,女人再也飞不了了,从此与男人一起生活,世代繁衍。

腰箍是藤篾做成的,也有的前半部用藤篾,后半部是螺旋形的银丝。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用油漆涂上红、黄、黑、绿等颜色,上面还刻着各种花纹或包上银皮。佩带的腰箍越多,做工越讲究,就越显荣耀。恋爱期间那些颇为精心制作的腰箍,可以显示情郎哥的心灵手巧和对姑娘赤诚的爱;成年妇女佩带腰箍越多,所用质料越高级,则表示她丈夫的经济实力强和她在家中的地位高。

彝族妇女的腰饰很独特,非但谈不上美丽轻柔,甚至还很粗犷。彝女传统上佩戴黑色大腰环,一般由榆树皮做成。这里有一段传说,古代的彝族人遭遇敌战时,女子也和男子一起奔赴战场,她们英勇善战,战斗中常以铁皮腰环护身。后来,彝族妇女不参战了,但仍然坚持用黑色腰环这种装饰,以此作为一种护身符和吉祥物。

佤族姑娘也讲究佩腰箍,过去多是用竹、藤制作,只有富裕人家的女子才用若干串珠或若干黑漆竹圈穿成,再讲究的则用银质腰箍,上面带花纹。她们在上臂和腕上都装饰着银镯,大腿和小腿上也戴有若干竹圈或藤圈。

傣族姑娘的银质腰带十分珍贵,有的是由母亲传女儿,世代相传下来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银腰带常被作为爱情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那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了他。

北方的蒙古族也有独特的腰饰。每逢草原大聚会,举行最具民族特色的跑马、摔跤比赛时,小伙子都要在腰部围上特制的宽皮带或绸布带。在平时的着装中,腰带也是不可或缺,有的用皮革制成,更多的时候是用棉布和绸缎,长约三四米。因为蒙古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马上民族,又地处风沙较大的严寒地带,扎腰带不仅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还能保持腰脊的稳定。男子扎腰带时,为了骑乘方便,多把袍子向上提,腰带上还要挂上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扎腰带时,总喜欢将袍子向下拉,以使之穿着平展,腰肢突出,以显身材的挺拔、俊俏。

鄂温克族牧民袍外的腰带也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男子如果不系腰带,会被认为是对人不礼貌的行为,女子平时可以不扎腰带,但劳动时必须系上。同是从事畜牧业的裕固族人也十分讲究腰带的穿戴,男人多用红、蓝两色,并在腰带上垂挂着腰刀、火镰、火石、小酒壶、鼻烟壶或旱烟袋等,女子多系扎红、绿、紫色腰带,上面还时常系几条鲜艳颜色的手帕。地处中国西北的俄罗斯族人喜欢细细的腰带,这些腰带有些是用皮革,有些是用布质,更多的是用丝线编织的绦带在腰的右侧打成一个美丽的结,带子的流苏自然下垂。羌族人擅长挑花刺绣,他们除了直接选用织锦腰带外,还爱在布质腰带上挑绣出绚丽多彩的各种图案。

各式各样的腰饰以其丰富的文化含量和特有的装饰效果吸引着现代的人类学者和时装设计师。追根溯源,腰饰有着原始的生命崇拜意味;而在追求变化和讲求服装搭配美学的现代人看来,腰饰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流行元素。

到过中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人,如果见到当地的畲族姑娘,一定会被她们奇特的头饰——“凤凰冠”所吸引。那是红色的从脑后弯至额头的圆砣状头饰,因为红头绳与辫发相连,说是发型也可以。已婚妇女的发型与此不同,她们将头发从后面梳成长筒式发髻,把一个鸡冠形的帽儿盖在后脑部位,发间有红绒线环束。还有的是在头顶上放一个5厘米或更小一点儿的小竹筒,把头发绕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梳头时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涂抹,而且掺以假发,因此显得高大、蓬松、光亮喜人。

新娘戴的“凤凰冠”,是用竹筒做的一种小而尖的帽子,用黄布包着,上面装饰着银牌、银铃和红布条,后面有四条红布条一直垂到腰间,前边还有一排银质小人儿,垂吊在前额,遮掩住面部,新娘在俏丽之中又添神秘。喜庆日子里,畲族人要穿上整身的“凤凰装”,既是对祖先的怀念,又可以感受到先人的护佑,这就是存在于服饰中的祖先崇拜吧。中国乃至全人类服饰中,都有原始崇拜的文化观念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有的是整体服饰形象,有的只是一处细节。

传说畲族始祖名为盘瓠王,他因为在征战外敌时有功,被部族首领招为驸马,娶了首领的三公主。盘瓠王成亲那一天,新娘母亲送给女儿一顶非常珍贵的凤凰冠和一件镶有珠宝的凤凰衣,以示对女儿的祝福。三公主婚后生下三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当她的女儿出嫁时,美丽、高贵的凤凰竟神奇地从山上飞出来(此山后名凤凰山,地处今广东省境内),嘴上衔着一件五彩斑斓的凤凰装。从那以后,畲族的女性就以穿凤凰装为最美的盛装,有一种神圣的意味,祈求万事如意。

如今的凤凰装是在衣服上刺绣大红、桃红或夹着黄色的花纹,讲究的再绣上金丝银线,以代表凤凰那绚丽的羽毛。头上的凤凰冠则代表尊贵的凤首。因为传说中凤凰是懂音乐的,为神界的音乐家。所以这套凤凰装还要全身悬挂叮当作响的银饰,仿佛就是凤凰的鸣啭。

生活在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有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服饰。彝族人崇尚皮铠甲,因为相信皮铠甲能护佑家族和个人平安。传说古人用犀牛皮和大象皮制成铠甲,现在看流传下来的都是黄牛皮制成的,它用生牛皮为胎,髹饰漆并饰有彩漆花纹,其动物纹为龙蟒,四周是箭头,边饰为云彩。其寓意为:龙蟒是天神派遣降临人间,帮助铠甲的苗族服饰主人战胜敌人,可防矛避剑,保护穿甲人平安并取得胜利。彝族民间将铠甲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雄铠甲色彩以红为主,雌铠甲色彩以黑色为主。在彝族人的其它艺术品中也爱用黑、红、黄三色,黑色表示尊贵庄重,红色象征勇敢热情,黄色则代表美丽和光明。彝族人尚黑、敬火、尚武,这在皮铠甲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傣族女性喜欢在服饰上绣饰孔雀,除了表达对祖先的追忆,她们虔信孔雀能给傣人带来吉祥。在傣族的一首长诗中,描写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孔雀公主,有一天,她飞到湖中沐浴,被深爱着她的王子偷拿了孔雀衣,王子希望以此留住孔雀公主。他们相爱了,遂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孔雀王得知后却不允,派兵来征讨,王子率兵前去应战。可是王子的父亲听信谗言,要杀死孔雀公主,公主要求死前穿孔雀衣跳一次舞蹈,结果借机飞走。王子祈求神龙相助,越过山河海洋重新与公主团圆。为纪念这对幸福的爱侣,傣家人每逢节日都要穿上孔雀衣,或是在服饰上绣上孔雀纹,大家一同起舞,表示对美与幸福的祈愿。

生活在广西的瑶族人,男人都穿白裤,但并非素白,而是在膝盖上缝着五条或七条竖直的红布装饰,也有的是用红线绣成,再缀上各种形状的小图案。这种在白裤上缝红布装饰的做法,也是来源于一个感人的祖先崇拜的故事。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忽然来了一个魔鬼,要人们把粮食和姑娘都献给他,并要所有人都听命于他。部落中有一位英俊勇敢的小伙子,带领男女老少上前搏杀,并率先追杀到了山里。当人们赶到时,发现小伙子已经和魔鬼同归于尽了。他手中还抓着魔鬼的头发,衣服上留下了被魔鬼巨爪抓破染红的血迹。人们为了缅怀这位为人民驱除恶魔的英雄,就在白裤上绣或缝出红色的竖纹图案,象征抓破的血痕,以纪念先人,激励自己。

有意味的帽子

在中国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长期以来居住着以动物毛皮为衣的鄂伦春人。鄂伦春人的衣服几乎都是用狍子皮做成的,秋冬时用秋冬季捕获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能力强,夏季穿的皮衣选用夏季捕获的狍皮,因为这时狍皮毛质疏松短小。

在鄂伦春人的狍皮衣物中,有皮袍、皮袄、皮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围裙、皮坎肩等,连肩上背的包,都是狍皮做成的。在这些皮衣物中,最有特色的是狍头帽。狍头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的毛皮做成的,传统制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来,晒干之后,涂上捣碎成糊状的兽肝或拌水的朽木渣,卷起来,闷上一两天,令皮板上的脂肪等附着物变软发酵,再将朽物刮掉,反复揉搓,直到皮子柔软。眼眶部位需要缝上两块黑皮子,当作眼睛,再把两只耳朵割掉,换上狍皮做成的假耳朵。这样,一顶惟妙惟肖的狍头帽就制成了。狍头帽用假耳,完全是狩猎的需要——孢头帽是最好的诱惑猎物的装饰。当猎人隐藏在树丛中时,只有帽子显露在外,野狍子常会以为是同类不加提防,很容易就出现在猎人的视线中,便于猎人捕获猎物;如果狍头帽上是真耳朵,连其他猎人都被迷惑了,那就极易被误射。

同在中国东北生活的达斡尔人也爱以动物头皮做皮帽,只不过不限于狍子头皮,也用狐狸山瑶族独特的头饰皮和狼皮。同居于中国东北,世代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以南茂密的森林、草原及河谷地区的鄂温克族人也戴兽头帽,他们除了选用狍子头外,还用犴头和鹿头,风格粗犷而又逼真自然。以真兽头做兽头帽可说是东北游牧民族的一个服饰特色,这与他们从事与狩猎相近的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

帽子,因为在整体服饰形象中居于最高位,因而格外受到重视,往往集中体现着服饰文化。有的记载着民族的起源,有的显示着人们的聪颖,有的关注当地的气候,也有的标志着着装者的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总起来看,人们都在帽子上发挥着艺术的天赋,无论体现什么,都忘不了表现美。

裕固族的白毡帽像一个倒置的喇叭,“喇叭口”向外延伸,形成圆形帽檐,上面有两圈黑色丝绦,“喇叭嘴”向上竖立起来形成帽顶,顶上装饰着各种花纹,最具特色的是缀着红缨穗。据说这种帽子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她为了族人的幸福,与魔鬼搏斗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红缨穗代表着她流的鲜血。

聚居在云南红河等地的彝族姑娘,都有一顶心爱的鸡冠帽。这里也有一段故事。传说一对恋人为了寻求幸福和光明,为了解救乡亲于黑暗当中,他们高举火把去与魔鬼搏斗。可是不幸落入魔掌。后来,姑娘机智地逃出,在老人指点下,让公鸡高叫,将太阳唤出,驱除了魔鬼。姑娘救活男友,众乡亲也见到了光明,摆脱了黑暗。人们认为公鸡能给人间带来吉祥、光明、平安和幸福,也为了永世不忘公鸡的救命之恩,便做成鸡冠帽戴在姑娘的头上。除彝族外,云南的哈尼族、白族少女也喜欢戴鸡冠帽。其形态、风格大同小异。

柯尔克孜族的帽子也有着一段传奇。古时候,有一个勇敢贤明的大王,发现在战斗中因为本族人衣帽不一致,部队杂乱无章,而且也不易辨认。于是,他召集各部,下令用40天时间,给战士们设计好一种统一的帽子,这种帽子,既要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又要像一朵色彩斑斓的花朵,既要像一座白雪皑皑的冰峰,又要像一座绿草如茵的山坡,既能躲避雨雪,又能防止风沙袭击。39天过去了,始终没有设计出令大王和民众都满意的帽子。到了第40天,一位谋臣的聪明美丽的女儿设计出了一种带装饰性的白毡帽,大王非常满意,下令所有军民戴用,从此传留至今。这种帽子用羊毛毡制成,平顶或尖顶四棱的卷檐形,帽檐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口,使帽檐形成前后两半,同时上卷,可以遮雪避雨;如将前檐垂下,可以遮蔽阳光;两檐同时垂下,可以防止风沙。柯尔克孜人将这种帽奉为圣帽,平日不戴时,要把它挂在高处或不易被人碰到的地方。不能随便抛扔,更不能用脚踩踏,也不能用它开玩笑,认为这些都是不吉利的。

古代的蒙古贵族妇女戴一种高而大的帽冠,后来这帽冠已不限于贵族妇女,民间每逢喜庆节日或大典时,普通妇女也戴。这种冠是以桦树皮围合,30~50厘米高,顶端呈四边形,外用彩绸包裹,缀以珠片、琥珀和孔雀翎或山鸡羽毛等。冠上其它装饰都可以随意加减,惟独飞禽羽毛不可少。除此之外,姑娘们还讲究扎裹围巾,一般用一米多长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缠绕。由于地区和年龄的关系,缠绕方式有些差异。

信仰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民族,都格外重视帽子,甚至说每天都离不开帽子,因为根据教义,不戴帽子走在外头是对天的亵渎,出现在长辈面前是对长辈的不敬。其中回族以白布无檐小圆帽为主,与黑布帽一起,作为“礼拜帽”,即做礼拜时戴的帽子。由于回族信仰宗教时有教派的关系,因此帽子造型有五角、六角、八角的区别,甚至还有硬盔帽。女人的盖头、围巾的颜色也因教派、地区和年龄的关系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服饰关联着文化,尤其是首服,往往直接与宗教信仰有关。

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男女老幼基本上没有不戴帽的,远比回族普遍。维吾尔族的小帽子非常漂亮,不仅织花精致,造型多样,同时还有许多戴帽的讲究,如要根据地区、性别、年龄和场合,戴不同种类的花帽。可以这样说,维吾尔族的花帽和他们的歌舞一样著名,既是族人的日用品,又是传统的工艺品。花帽的样式多,上面的图案也很美,有的深地白花,素静雅致,有的繁缛富丽,花卉中穿插着小鸟,密至几乎不留空隙,还有的沿圈有数朵小花,更讲究的是用金银线联缀珠穗成花卉图案。

披肩与裹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