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事绝学(历代经典文丛)
2989300000037

第37章 《菜根谭》——意味隽永的散文诗(11)

【点评】

最有希望的是孩子,什么样的奇迹在他们的身上都不一定是梦想。最容易被污染的也是孩子,他们的心地空灵,向一切都敞开。“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这里有一个“三槐王氏”的故事:北宋有个叫王祜的人,他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三棵槐树。他的邻居嘲笑他说:“你们家又没三公,种三棵槐树有什么用呢(古时,大臣朝见君王时,先要站在殿外等候。殿外有三棵槐树,是三公——太师、太傅和太保——站着的地方)?”王祜生气地答道:“等着瞧吧,我的子孙中一定会有当上三公的人。”十几年过后,王祜的儿子王旦长大了。他在王祜的努力培养下,成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果然当上了太保,圆了王祜的三公梦。当初嘲笑他的邻居无话可说了。于是。后人就称王祜家为“三槐王氏”。

自然处处是文章,触物皆有会心处

【原文】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译文】

鸟叫虫鸣都是大自然在传达心中的秘密;花草的美丽颜色都是阐明道理的文章。学者的心地要清纯,胸怀要磊落,这样接触万物就会有心灵的感触。

【点评】

苹果向地下落了几千年,只有牛顿能看出这是在讲述万有引力定律;石灰烧了几千年,只有于谦能读懂它“焚骨碎身浑不怕”的清白。世界在向我们诉说,用它秀丽的山川、辽阔的大地,用它周而复始的运转。“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世界本身就是一首诗。

知足者仙境,善用者生机

【原文】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文】

一样都是平常的生活,感到满足的人觉得像是生活在仙境,不知满足的人却是生活在凡俗的世界。都是世上的机缘,在善于利用的人那里是发展的机会,在不善于利用的人那里是毁灭的机缘。

【点评】

太阳照在地面上,有的植物长成高树,有的长成小草。不是阳光不均衡,而是他们自身不同。人活世上,尽管此时有人幸运,有人不幸,但终其一生,每个人的机会也大致均等。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安于贫穷,只活在精神的世界里。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败,外在只是一小部分,关键在于自己怎样去把握。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展现能力,体会人生真谛。而那些永远生活在争权夺利中的人,根本享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退一步路自宽平,淡一分味自悠长

【原文】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译文】

争着向前走,道路就显得狭窄,人人都向后退一步,路就能宽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暂,使它清淡一分,它就会延长一分。

【点评】

外国人作智力测验,在瓶子里装上三个系线的彩球,让三个孩子同时拉,看他们最短需要多少时间。走遍世界,所有孩子都不能在一秒钟拉出。但中国的孩子做到了,因为三个孩子很团结,他们先安排下顺序,依次拉出。假如世人都能抱有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长”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礼让会使大家都得到好处,而争斗只会使所有的人都受伤害。

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原文】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译文】

禅宗里说:“饿了就吃饭,困倦了就睡觉。”作诗的最高境界:“用口头话写眼前景象就是好诗。”所以,最高深的道理蕴藏在极平凡的事物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要从最简单的地方下手。有意去做,反而离它更远,无心做的人自然而然就离它很近。

【点评】

“想做好事的人发现门已紧闭,那爱人的人却发现门已敞开。”寻道的人长途跋涉艰难而去,自然纯朴的人却发现,道就在自己的心中。天地间最高准则只有二字:自然。

出世之道在涉世,了心之功在尽心

【原文】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

超脱世俗的方法,就在于投身到世俗活动中去寻找,不必刻意逃避世俗遁迹山林;了悟本心的功夫,就在于竭尽心力去体会,不必要断绝欲念使心如槁灰。

【点评】

没有人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超脱。淡泊是要你不要背负富贵荣华这些身外之累,超然洒脱,而不是要你自残身体,剔除正常人都有的人性人情。这样做只能使你在生活上、心理上都产生缺陷.成为不健全的人。

有诗意者得诗趣,有禅味者悟禅机

【原文】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译文】

一个字也不认识,而说话却具有诗意,才是得到了真正的诗的意趣;一句偈语也不明白,却富于禅机的人,才是懂得了最深奥的玄机。

【点评】

无诗有诗人,有诗人无诗。远古洪荒,人们无知无识,但他们的生活是诗意的,在他们眼中,山是一个和我们同样的生命,有头、有腰、有脚,虫、鸟乃至草木也和我们一样,有喜有怒,有活生生的感受。当人们写出诗句时,诗意的生活便消失了。人们已是孤立的人,万物不再与他们同在。大言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诗是胸中那首,真正的禅是不立文字。

人情世态多变,不宜认得太真

【原文】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冒矣。

【译文】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瞬息万变,不应该太认真。邵雍说:“昨天说这个人是我,今天却变成了他。不知今天的我,以后又会是谁。”人如果常常这样看,就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

【点评】

年轻的时候常期望永恒,然而这世上又有什么是永远的呢?甚至今天的我已不同于昨天,今生的我难寻前世,连我对于从前的自我都不会永远忠诚。那么我又怎能要求别人忠实?又怎能不允许别人的改变?这一切只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

心地沉迷,谈禅无益

【原文】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译文】

天性纯洁的人,即使不有意修行,饿了就吃,渴了就喝,也能使身心健康。心灵沉入物欲中的人,即使谈佛法诵偈语,也是在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

【点评】

形式的改变最容易做到,但也最脆弱。有个和尚坐禅三年不言不语也不睁眼视物,大家都说他悟道了。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路过那里,对他大喊一声:“那和尚终日口巴巴地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和尚便睁开了眼。阳明又问其家中可有老母,和尚凡念未断,竞离寺还俗。身如盛器,心如羹汁,心若不变,纵把盛器雕花彩绘,味道总无差别。

有了心与悟性,俗家便是僧家

【原文】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译文】

是超脱还是被束缚关键在于自己的想法。心地纯净,即使是肉铺酒店也会变成净土。不然,纵然弹琴养鹤,浇灌花草,爱好虽然高雅,邪魔终究还在。俗话说:“能斩断俗念,在尘世中也如同处在仙境,没能了却尘缘,做了和尚也是个俗家人。”确实如此。

【点评】

不管多么好的爱好或情感,过于执着,都不是一种高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两个纳粹党徒被打死在一个生物学家的家门口。生物学家是个好人,他养了许多蜥蜴,那是他的宝贝。为了保住他的蜥蜴,他竟把死尸移到邻居家门前,致使邻冢遭到纳粹的屠杀。如果你的爱好不可变,有时你就只能去改变道德,沦为一个俗人或罪人。

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原文】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译文】

波浪冲天的时候,船里的人不知道害怕,反而是在船外的人感到十分担心;在座席上有人狂妄地叫骂,同席的人不知道警惕,反而是席外的人感到心惊胆颤。所以君子虽然人处在事情当中,心智却要超脱事情之外,才能保持清醒。

【点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山需要远离山,否则无法把握它的全貌。船中人能看清船上的一桌一案,一人一楫,但却无法看到整个这只船的状态,无法判断它在水上的位置。只有超脱事外,才能统观全局。

嗜欲不可求,真趣自然有

【原文】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译文】

喝茶不需要精良的茶叶,茶壶不干就可以;喝酒不需要清冽的好酒,酒杯不空就可以。没有琴弦的质朴古琴常常弹起,短笛吹不成腔调却可以使自己适意。这种生活纵然比不上羲皇,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相匹敌。

【点评】

茶非壶中之茶,而是心中之茶,酒非杯中之酒,而是心中之酒。心中有了茶的清淡,何物不可以品味;心中有了酒的醇香,何物不可以迷醉。品茗举杯只是一种形式,是用来唤起你心中沉睡的情思,若真做贪饮,茶酒入肠,茶味和酒味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