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本是齐国人。他的祖先,曾因诸多政治原因,流徙于吴国、卫国之间。秦灭卫后,他又逃到了燕国。他平生好读书、击剑,又喜结交朋友。他想以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精湛的剑术,帮助弱小诸侯国摆脱被强秦并吞的危险。因而,他曾游历卫、赵、燕等北方诸侯国,试图得到这些国君的赏识与信任,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却多次碰壁,没有成功。
荆轲在入秦之前,曾闯荡江湖,寻觅知音,但都因性格不同、情趣迥异,不欢而散。他来到燕国之后,结识了一位会敲筑(一种乐器)的人,名叫高渐离。高渐离击筑的技艺高超,在燕国有点名气。两人相识之后,很快就成了知己,经常醉饮于燕都闹市。当喝到酣畅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则和着拍子引吭高歌。两人时而乐,时而泣,悲喜无常,旁若无人。他俩为找到知己而高兴,也为天下缺少知音、英雄无用武之地、浑身才能无处施展而悲伤。
后来,荆轲在田光的举荐下与燕太子丹结交,便积极地筹划入秦行刺的事。准备工作虽然办得并不如意,但迫于形势,他还是决定提前起程了。临行的这一天,太子丹穿着白衣,戴着素帽,在易水之滨的一个僻静之处为荆轲举行了一次告别宴会。早春的风依然是那般凛冽,大地依然被衰草裹得严严实实,树上的枝条被风刮得索索作响,好像是在呜咽。这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提着好酒和狗肉来了,他要为即将启程远行的荆轲弹奏一曲,以壮行色。酒过数巡之后,高渐离拿出筑,弹起了凄切的曲子。大家听着那用竹尺敲击筑发出的声音,心里发颤,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萧瑟的风声与悲壮的歌声融成一片,揪人心弦,催人泪下。在座的人再忍受不住了,不禁失声痛哭。突然间,筑调又变得慷慨激昂起来。
最后,太子丹端起酒杯,跪着敬献给荆轲。荆轲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把酒杯抛进了易水之中,带着秦舞阳登上车子,头也不回地踏上了西去咸阳的大道,演出了刺杀秦王未遂的悲壮的一幕。
荆轲远走了,他给高渐离留下了深深的追念,也留下了无穷的哀思。他为荆轲的行刺失败反遭杀害而感到万分的惋惜和痛楚。于是,一个为朋友雪恨的计划,时时在他的心中涌动着。而虎狼成性的秦王则四处捕捉太子丹和荆轲的同党及朋友。高渐离自然成了追捕的对象。从此,高渐离藏起了心爱的乐器,换衣脱帽,变姓埋名,流落于宋子城(今河北赵县),当了一名佣人。
有一次,主人家来了一位客人,也好击筑。高渐离评论道:“这筑击得并不高明。”主人听说后,便要他试一试。谁知他这一击,满座皆惊。从此,宋子城内都知道他会击筑,豪门大族也轮番请他击筑助兴。这时,秦王政已经统一了全国,自称“始皇”。听说宋子城有个会击筑的人,便命人把他召进宫去。高渐离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心想,为朋友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可是,高渐离不久被人认出是荆轲的朋友。秦王为了取乐,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叫人用马粪将他的眼睛熏瞎了,为的是让高渐离看不清自己。天长地久,高渐离渐渐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他便预谋着一个复仇的行动。铅是一种比重较大的金属,高渐离偷偷把铅灌进了筑柱中,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有一次击筑时,高渐离觉得离秦始皇的距离比较合适,便一跃而起,捧着筑朝秦始皇击去。可惜,他因眼睛看不见,偏离了方向,扑了一个空。结果,他和荆轲一样倒在了血泊中。
荆轲与高渐离,一对知己,行侠仗义,先后走上了反抗专制主义的道路。他俩言必行、行必果、勇于献身的行为,光照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