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3008400000028

第28章 性格的科学(13)

可以预料的是,他们的态度可以通过外在的举止姿态而表现出来。他们躬腰驼背,就像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他们肩膀上一样。这不禁让人想起希腊神殿的大力神凯勒亚蒂斯(Kellermaniatis)。凯勒亚蒂斯被压在门廊的石柱之下,永世不得翻身。他对每件事情都看得过重,且过于悲观。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每件事情都会在他们身上出错了。厄运之所以会降临在他们头上,是因为他们既折磨了自己又折磨了他人。他们不幸的根源就是他们的虚荣心。对他们来说,遭遇不幸也是一种获得别人重视的方法。

(九)宗教狂热

一些人总是会对生活和他人产生误解,而宗教成了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在宗教的名义下,继续做以前所做的一切。自怨自怜的他们,把自己的痛苦转移给至高无上的上帝。关心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全部活动。他们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格外受人敬重和崇拜的上帝会完全专注地服务于他们,并且他们的所有行动也都由上帝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通过人为的方法,比方说依靠一些特别虔诚的祈祷或别的宗教仪式,上帝就可以与他们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总之,除了关心他们的麻烦、对他们表示关怀照顾外,亲爱的上帝就再也不会理会其他的事情,也不会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如此多的异端邪说存在于这种类型的宗教崇拜中,所以,旧时代的宗教法庭若是死灰复燃的话,有可能最先被烧死的,就是这些极端的宗教狂热分子。他们像对待同伴一样对待上帝,怨声载道、悲哀哭泣,可是他们却从不动一根指头去帮助他人。在他们的感受中,相互合作只是他人应尽的义务。

这种虚荣的自我中心主义可达到的程度,可以从一个18岁少女的故事中得到说明。这个少女很不错、非常勤奋,尽管她很有野心。她的野心在她的宗教信仰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在进行每一个宗教仪式时,她都表现出极大的虔诚。

有一天,由于她觉得自己的信仰中有太多的非正统思想,她觉得自己已经破坏了戒律,头脑中不时地浮现出邪恶的想法,所以她开始为此而谴责自己。结果,她整天都极为粗暴地指责自己,她对自己的指责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每个人都觉得她的精神已经错乱了。每天,她都跪在一个角落里,痛苦地对自己进行指责,可是,任何人都找不到理由为哪怕一件小事去指责她。有一天,一个牧师企图消除她心中那些罪恶的负担,他对这个女孩说,她迟早都会获救,因为她从未真的犯过什么罪。第二天,在街上,这个年轻的少女站在这个牧师面前厉声指责他,说他这种人根本就没有资格进入教堂,因为他把她罪恶的负担已转移到了他的肩上。我们无须对该实例进行更多的讨论,她那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野心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虚荣心的影响下,变成了评判美德、邪恶、圣洁、堕落、善恶的法官。

情感与情绪

我们先前所说的性格特征经过强化了的形式,即是情感和情绪。一种突发性的发泄(在某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要的压力之下存在)是情绪的表现方式。同性格特征一样,一种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是它们所共有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在一定时间界限内的精神活动。情感绝非不能解释的神秘现象,只要同个体给定的生活方式和先决的行为模式相适应,它们就会产生。它们的目的在于改变它们所产生于其中的个体的境遇,使其符合个人的利益。情感和情绪属于强化了的更为剧烈的心理活动,当个体放弃其他达到目的的机制,或已对其他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丧失信心的时候,它们就产生了。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是这样一种个体,他们肩负着自卑感和不满足感,这种自卑感和不满足感使他们必须重新集中精力、抖擞精神,做出超过必要限度的更大的努力。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全有可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而且还可以证明自己是一个胜利者。就如同没有对手就无法愤怒一般,不存在胜过敌人的目的,愤怒的情绪也就无从谈起。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要想达到目的,依然可以依靠这些强化了的精神活动方式。假如通过这种方法获得承认的可能性很小,那么,在我们的身上就很少会爆发出这种情绪。

有些个体,对实现自己目的的能力尚无足够信心,他们并不会由于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放弃自己的目的,相反,他们会企图依靠更大的努力和辅助性的情感和情绪的帮助而接近他们的目的。被自卑感伤害的个体所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他们重新获得了力量,并试图用一些残酷、不文明的野蛮人的方法来实现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因为情感和情绪与个体的本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结,所以它们绝非单个个体独有的特征,在所有人当中,它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每个个体都会在被放到合适的境遇中时,把特定的情绪显现出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情绪能力”(faculty for emotion)。

在人类生活中,情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能够体验到的。如果我们可以对某个个体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推测出他常有的情感和情绪,即便我们从不曾真正地与他进行接触。很自然,情感或情绪这种根深蒂固的现象,也会对身体产生某种影响,因为肉体和心灵本来就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血管和呼吸器官中多种多样的变化,如满脸通红、脸色苍白、脉搏加快和呼吸异常等,都是伴随着情感和情绪的出现而出现的生理现象。

(一)分离性情感

A.愤怒

力争权力和统治的名副其实的象征,就是愤怒这种情感。这种情绪清楚地表明,其目的在于迅速而有力地将横亘在愤怒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都消除掉。我们已从之前的研究中得知,愤怒的个体都是全力以赴地使用其所有的权力来追求优越感的人。有时候,为获得人们的认同感而付出的努力常常会蜕化成一种对十足的权力的迷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料到的是,只要权力意识受到一点点贬低,他们就会勃然大怒。他们相信(或许是以前经验的后果),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自行其是,并将其敌人征服。这种方法并非建立在很高的知识水平之上,但是,在大多数的实例中,它的确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难记起他们是怎样通过偶尔的狂怒来获得他们的威望的。

在很多情况下,愤怒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这些合乎情理的愤怒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要考虑的。我们所谈到的愤怒,是一种习惯性的、无时不在的情绪反应。有许多人实际上已经愤怒成性,因为,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只能用这种方法来对付,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方法。他们是傲慢、高度敏感的人,他们绝不能容忍居于别人之下或与他人平分秋色,能够让他们感到愉快的,只有自己高人一等。结果,他们总是以尖锐灵敏的目光处于高度的警惕状态之中,生怕某人太近于他们,或是没有对他们给予很高的评价。最易与他们的敏感联结在一起的性格特征,就是不信任。他们发现,很难去信任任何一个同伴。

我们发现,其他一些性格特征,也与他们的愤怒、敏感与不信任共存,且紧密相连。很容易想象,每个格外野心勃勃的个体因为对每一种严肃的工作都感到畏惧,因此自己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如果他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他只有一种反应的方式。他会用愤怒表示他的反抗,但通常,这种反抗对他的环境而言是一种是痛苦的方式。比方说,他可能会把一面镜子砸碎,或是把贵重的花瓶摔得稀巴烂。等事情过去之后,倘若他说自己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一无所知,并渴望别人的原谅,那么他自然得不到人们的完全信赖。他具有十分明显的要伤害他的环境的欲望,因为他总会寻找那些值钱的东西来毁坏,而一文不值的东西,却从不会成为他宣泄怒气的工具。由此可见,他的行动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在小圈子里,这种方法的运用虽然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然而,圈子一旦扩大,这种方法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所以,这些愤怒成性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个世界发生冲突。

伴随着愤怒这种情感的外在态度是如此普遍,只要提出狂怒这种形式,我们的脑海中立即就可以形成一个易怒之人的形象及其所作所为。他们身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对世界的敌意态度,这种愤怒情感几乎意味着“对社会感的完全否定”,同时,对权力的追求也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甚至置敌于死命也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我们必须运用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来对我们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加以解释,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最明显的指示物就是情感和情绪。所有那些性情暴躁的、愤怒的、尖刻的个体,都应当被我们视为社会的敌人,甚至生活的敌人。此外大家还必须注意,他们对权力的追求是建立在自卑感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认识的人,都没有表现出这些攻击性的暴力活动和姿势的必要。这是一个从来都不容忽视的事实。全部的自卑感和优越感,都会在愤怒的宣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廉价的伎俩,个体在提高个人身价时,是以他人的不幸为代价的。

酒精是助长暴躁和愤怒的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通常很少量的酒精就可以点燃愤怒的火把。文明的抑制作用可以被酒精所减弱或消除,这是众所周知的。此时,个体就像一个未受到教化的人,完全失去自我约束能力,也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在没有受到酒精影响的情况下,他可以通过巨大的努力将他对他人的敌意隐藏起来,同时使自己的敌对倾向得到抑制。可他真正的性格会在他喝醉时暴露出来。不能与生活和社会相适应的人往往最容易对酒精上瘾,这绝非是什么偶然的事情。在迷醉中,他们可以寻找到某种程度的安慰和忘却,同时,他们也能为自己未能实现目标而寻找各种借口。

发脾气在儿童中间比在成人中间更加常见。有时候,儿童会因区区一件小事而怒气冲冲。这是因为儿童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在这种自卑感的驱使下,他们会以一种更为明显的方式去追求权力。事实上,一个愤怒的儿童所追求的是获得承认。因为在他看来,他所遇到的所有障碍即使不是不能克服,至少也是格外困难的。

当愤怒的情绪超出了一般的咒骂和恼怒的限度时,就有可能给愤怒的人自身造成伤害。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提自杀的情形。通过自杀,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给亲人或朋友带来的伤害,并且这种报复自己的行为,指向的是自己所遭受到的某些失败。

B.悲伤

当某人因为失去或被剥夺走某些东西,而不能自我安慰时,就会出现悲伤这种情感。悲伤和其他的同时出现的情感可以作为对不悦感或虚弱感的一种补偿,它相当于一种获得更好境遇的企图心。在这个方面,悲伤的价值和发脾气具有同等的价值。而它们的不同点只是在于,它们是由不同的刺激而产生的,且显现为不同的态度,同时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悲伤中也存在对优势的追求,这一点和其他所有情感没什么分别。愤怒的个体所追求的是贬低对手而高估自己,而且,他愤怒的对象是他的对手。而悲伤仿佛是一种在精神前线的退缩,它是随后的扩张的先决条件,正是在这种扩张中,悲伤者获得了他个人的提升和满足。然而,即便这种形式不同于愤怒的情形,但这仍然是一种作为发泄而存在的满足,是一种针对其环境而获得的满足。悲伤之人经常会怨声不绝,且在这种抱怨中建立了他和同伴的敌对关系。即便悲伤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将这种悲伤过于夸大,则是一种对社会的敌对态度。

悲伤的人因为周围人对待他们的态度而抬高自己。众所周知,悲伤的人很容易得到了别人自愿的服务、同情、支持和鼓励,别人也会竭力地使他们过得幸福,因此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可以变得更为轻松。如果通过眼泪、哭泣和悲伤能够成功地使心理得到发泄,那么很明显,悲伤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反对事物的存在法则,从而把自己凌驾于其环境之上,他们使自己成为现有秩序的法官、批评者或控诉者。由于悲伤,这个诉苦者向他的环境要求的东西越多,他所要求的权力就会变得越突出。悲伤成了一种无法拒绝的理由,而把相关的义务和责任强加在悲伤者周围的人身上。

这种情感清楚地表现出了从软弱到优势的追求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了个体维护其地位和逃避软弱感和自卑感的企图。

C.误用情绪

只有发现它们是克服自卑感、提升人格和获得承认的有利工具,我们才能明白情感和情绪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在精神生活中,个体显示其情绪的能力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这一点一旦被儿童弄明白,他们就可以用愤怒、悲伤或哭泣的方式来支配他们所处的环境,摆脱被忽视的感觉,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支配其环境。如此一来,他们轻而易举地就会陷入这样一种行为模式:在对无足轻重的刺激做出反应时,就会采用自己典型的情绪反应。无论何时,只要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会使用他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