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3143000000003

第3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单是”句以下所描绘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充满了想象力,用词讲究,比喻贴切。在描写顺序上,根据少年儿童的玩耍心理,先写动物,后写植物。对动物的描写,采取拟人化的比喻。如以“低唱”比喻油蛉孤独的声音,而以“弹琴”比喻几只蟋蟀行动时发出的和声。一个“们”字,照应了“弹琴”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儿童敏锐的听觉。同时也写儿童灵活的视觉:“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一个“断”字,点明了吸引小孩翻砖玩耍的原因,也写出他善于判断蜈蚣的藏身之地。描写斑蝥,更是以一个少儿的调皮行为,又猛然显现这种小动物有放屁熏人自救的功能,让人忍不住发笑。

对植物的描写,也不是停留在静态上,而是通过少年儿童寻根究底的心理和行动,活现植物内在的特色。如指出“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暗示了它名称的由来;写何首乌突出它“有拥肿的根”,便联想起有人说它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由此引出少儿的好奇心和“常常拔它起来”的行动,虽然为此“弄坏了泥墙”,但正是这种认真的无虑的反复实践,否定了传说的妄言妄信。写覆盆子的形、色、味,也是通过孩子“不怕刺”的亲自摘吃的实践,才得出它的“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实感。

整个第二段,是全文的描写重点,充分显示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活力。

这也反映出鲁迅幼年善于观察事物,熟悉生活,这是他后来创作的基础。

第三段是写“草”,这本是“百草园”名之由来,照理应详写,可是作者却笔锋一转,说“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又由这“赤练蛇”引出听保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和教训。

第四、五、六段,都是说“美女蛇”的故事及对“我”的影响。它的内容与百草园没有直接关系,在文章的结构上称为“插叙”。但这段占第一部分三分之一篇幅的文字,却深化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因有“赤练蛇”和“美女蛇”之说,小小的“我”不敢走进“长的草里”。这是大人们通过主观的善意的“教育”,达到了吓唬孩子的目的,也就束缚了儿童好动、猎奇、探秘的天性。但这一传说在客观上也引起了儿童以善惩恶的想象力:“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以战胜美女蛇。同时,这故事引出的“教训”,也使幼年的“我”,开始“觉得做人之险”。以上都是人们传说的“美女蛇”故事对“我”的影响,其中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

所以,尽管这一传说带有迷信色彩,但不能笼统说作者是在批判迷信。

鲁迅之所以插入这个“美女蛇”的故事,正是要说明:人们以想象力创造了神话传说,又反过来对人类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成长——产生强大的、复杂的影响。只是这种种影响,将因每个人日后不同的环境和经验,有的或被发展,有的或被消除。作者的这些思想和本人的经验、体会,并不是以说教的语言来表达的,而是通过非常传神的记叙,让读者自己来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因此,读者中便有人肯定了这一故事的积极成分,有的则以作者在本文中所谈的经验,批判了它的迷信成分和对人的天性的束缚。有的认为这故事结尾的教训使人觉得“做人之险”,是消极的,造成人际交往中的戒心,失去了古朴的感情;但也有人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斗争经验,证明“做人之险”是有益的人生经验,可以提高警惕,识别伪装,以至认为作者是以“美女蛇”的故事,稍带刺一下当时以“正人君子”等美名露面的“现代评论派”。这些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恰恰证明了这一段插叙的意义:反映了人生在从自在走向自为的过程中,受到种种影响的束缚或启示;在儿童阶段,主要来自神话传说故事和大人们的教训。这正是本文所要反映的思想之一。

对幼小的“我”的影响,还来自另一方面,这就是第七、八段表现的内容:通过描写冬天百草园的趣味,写出雪地捕鸟的收获。这收获也不是用论说来反映的,而是十分细致、具体地记叙了雪地捕鸟必须掌握的时间、条件和方法,用了“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一系列动词,简明准确地介绍捕鸟过程,并说明“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对闰土的父亲没有很多的文字描绘,只是对比地写出我的“失”,和他的“得”,又用了他的一个“静静地”“笑”的回答,便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勤劳智慧、沉静幽默的老农形象,而急于求成的“我”正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有益的生活经验,包括做事不能太性急。所以,这一段表面是写捕鸟,实际是写“我”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劳动人民的影响。它与下文书塾中死读书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上第一部分是追怀少儿时代百草园给予“我”的乐趣和启示。

第九段是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本段是写“我”得知将进书塾后恋恋不舍百草园的心情。突出少年“我”对家长专断决定的不满和对书塾的恐惧。用“也许是因为”三个排比句推想家里人将要送“我”进书塾——“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原因,猜测的内容与上文所表现的天真无邪的行为一一对应,更在情绪上形成书塾和百草园的对立,由此暗示这正是封建式的家庭教育本身造成的后果。

作者以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写“我”把百草园里的草木虫鸟看作自己亲密的小伙伴,一声声呼唤,一声声告别,更加重了对书塾的负面预感。

第十段开始转入对书塾的具体描述。

首先按“我”上学的路线和视线,一一写明书塾的地点、性质、名称和拜师仪式。尽管前文已强调这是一个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但作者并没有在“严厉”的外表上做文章,倒是突出了这是一个平常的家,摆设简单,先生质朴。作者以少年“我”的眼光和感受,写出这个书塾的特征。

如把书塾称为“先生的家”,十分切实地指明这个书塾的性质,是先生在家设馆授徒。中国旧时的私人学馆,几乎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形成家长式的管教方式。鲁迅自7岁开始,就在家塾中受启蒙教育,前后教他的几位本家叔祖,教学的水平虽有不同,但都存在着内容单调、天地狭小的问题,这也是百草园成为“我的乐园”的原因。12岁的鲁迅,第一次走出家门进了另一所私塾,也就意味着有更加严格的学规和学习任务等待着他。

对书房的描写只写了两样东西。一是中间挂的匾,写着书塾的名称“三味书屋”。三味,就是古人对读书的体会,认为儒家的经典着作如稻谷粮食、史书如菜肴一般重要,诸子百家的书如调味品那样各有风味。以三味书屋命名,表明书塾要严格地按儒家的教育内容,指导、规范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