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传(套装共2册)
3164500000020

第20章 转战陕北的日日夜夜(1)

转战陕北之前

1946年6月,蒋介石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议和“双十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予以抗击。到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

蒋介石为挽救颓局,在政治上,召开所谓“国民代表大会”(简称“国大”);在军事上,采取重点进攻战略,以山东和陕北为重点,企图突袭延安。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及广大军民,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一方面,做好军事上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揭露蒋介石施放的和平烟幕和召开“国大”的独裁本质。1946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武装保卫延安的命令。8日,毛泽东致信***,布置事前揭发蒋介石虚伪的停战令。针对蒋介石11月8日的声明,中共中央于次日发表《对时局的声明》。11日,中央召开了保卫延安与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动员大会。

一、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两个声明》

在此紧张时刻,胡乔木协助毛泽东,为揭露蒋介石,为保卫延安,做舆论宣传工作。

在中央召开保卫延安与陕甘宁边区干部动员大会的当天,《解放日报》发表了胡乔木按照中央要求写的社论《两个声明》。社论指出:蒋介石11月8日发表的对于时局的声明,是在“和平”字眼装潢下的“一篇最卤莽最激烈的宣战书”。与他的宣战书同时发出的所谓“停战令”,“则是最虚伪者,好比杀了一个人的头却在那人的颈项上贴一张膏药。蒋介石已将一月政协会议以来的一线希望都最后杀死了。”针对国民党不顾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反对,悍然召开所谓“国民大会”,社论严正指出,蒋介石召开的所谓“国大”,“不但向中国共产党宣了战,而且向一切第三方面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宣了战,向全体中国人民宣了战”,“埋葬了政治妥协的最后希望”。社论并嘲笑蒋介石“一手包办的所谓‘国大’本身,……不过是蒋介石政治魔术箱里的一只用烂了的破草鞋”,其目的是“要借此篡夺国家,并使他的篡夺得到所谓‘宪法’的根据。正是这样,他就埋葬了政治妥协的最后希望”。

通过对两个声明的对比分析,社论指明:“两个声明:一个是虚伪的,一个是坦白的;一个是破坏的,一个是建设的。虽然蒋介石以召开所谓‘国大’关闭了妥协之门,中共仍然要求蒋介石停开他的‘国大’,并撤回他的进攻军队,这显然是今天中国危局的唯一和最后的建设性的出路。中共的声明贯彻着严正的立场,充满着坚定的信念,这表示蒋介石的一切进攻威吓和欺诈,现在是在一个毫不动摇的对手面前无所施其技了。”

二、到陇东参加土改

为击退蒋介石的重点进攻,除军事上准备,政治上揭露之外,中国共产党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进一步发动群众。1947年1月,中央派胡乔木率领中央陇东土改工作团前往陇东分区参加土改。这时,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辖庆阳、合水、镇原、华池、环县、曲子等六县。首府庆阳,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交汇地带,习称陇东。这个土改工作团的领导人还有江隆基,成员有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中央秘书处干部王祈庚等人。胡乔木作风朴实,自律很严。按规定,中央给他配了一匹马,他不要,主动换了一头驴。

胡乔木赴陇东后没有多久,他的妻子谷羽回来了。谷羽本来早些时就该回来。她在盐阜地区参加土改后,到安徽天长老家看了一下。这时,全面内战爆发,原定回延安的路线被切断,她只得推迟归期。她转途东台到了当时山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1946年12月1日从那里出发返回延安。这时,自卫战争已经打了五个月,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从中原突围,到了延安。该师团以上干部家属四十多人留在山东。组织上要谷羽带领她们一起前往延安。一路上穿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省二十二县,历经艰难困苦,走了三个月,于1947年2月23日到达延安。这时,胡乔木已去陇东搞土改。谷羽回到离开了八九个月的家,只见到幸福(即胡石英)和胜利(即胡木英)两个孩子。她把孩子安排在晋西北的中央后方机关,自己随中央机关撤退到临县,随后参加了郝家坡土改工作团。

胡乔木在陇东曾因病到后甘泉休养。恰好杨尚昆去看望在那里休养的林老(伯渠)、谢老(觉哉)、吴老(玉章)。胡乔木听杨尚昆讲了家人的近况。

1947年3月10日前后,胡乔木接到***3月5日给他的信。信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明陇东土改工作团的任务。***说:“敌人进攻陇东,自须动员群众应付战争和敌人,但土地改革工作决不要宣布停止,并须尽力利用战争间隙,继续进行土地工作,使土地工作与应付敌人及战争联系起来。应依靠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的群众来应付战争,如转移与埋藏物资,组织民兵,掩护群众避难及为战争服务等。”“(土地改革)工作团人员,应在战争与复杂情况中表示自己的坚定、沉着与清醒。一切张惶失措及畏缩的情绪,应该克服。工作团现仍留陇东工作,以便受到锻炼。”

胡乔木按***的指示,在陇东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发动群众,应付战争。

奉命回到毛泽东身边

一、毛泽东留在陕北,胡乔木奉命归队

1947年3月11日,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延安。13日,胡宗南指挥15个旅14万余人由洛川、宜川分两路向延安发起进攻,并出动50多架飞机再次轰炸延安。3月16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关于边区各部队保卫延安的部署的命令。17日清晨,国民党空军又出动45架飞机对延安狂轰滥炸。18日晚8时,在延安党政机关和群众基本上疏散以后,毛泽东、周恩来等的车队撤离延安。

一路转移,毛泽东于25日至子长县王家坪,与先期到达这里的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会合。28日,中共中央作出留在陕北的决定。29日,中央机关到达清涧北面的枣林子沟。29日晚和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开会,决定: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的精干机关(亦称“中央前委”“中央纵队”)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前往华北(后称“中央工委”),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等率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大部分工作人员,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称“中央后委”)。会后,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为便于行动,成立中央直属队(番号是“三支队”)司令部。任弼时任司令员(代号“史林”),陆定一任政委(代号“郑位”)。毛泽东代号“李得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3月31日,中央直属队离开枣林子沟,经子洲县邱家坪、高家塔、子长县涧峪岔、石家湾,于4月5日,转移至靖边县青阳岔。

4月14日,任弼时通过习仲勋转给胡乔木一封电报,要胡乔木率土改工作团一部分能做研究工作的人员,从陇东经保安“到花子坪、油坊坪地区间边区政府找我们归队”。4月下旬,胡乔木挎着小包,回到中央驻地靖边县王家湾(今属安塞县)。毛泽东听说胡乔木回来,高兴地迎出门来。这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已经在王家湾住了半个来月了。

二、在王家湾,为新华社撰写评论

毛泽东一行是4月12日下午转移到靖边县王家湾的。任弼时要胡乔木归队的电报就从这里发出。中央直属队在这里停留了56天。

王家湾是一个小村庄,住着十七八户人家,半山坡上有几排窑洞,双羊河绕山北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住在贫农薛如宪的两孔半套窑里。窑洞又小又黑,毛泽东住左边半截,任弼时住右边半截。胡乔木归队,挤在周恩来、陆定一住的过道窑里。没有桌子,就用高粱秆串成的锅盖垫在膝盖上写稿。窑洞破旧,一天夜里胡乔木出去小便,一个土块掉在他的枕头上,躲过一难。

胡乔木回到毛泽东身边后,又恢复了撰写社论、评论的工作。不过,进入转战阶段后,《解放日报》已于3月27日停刊,报社的全部工作人员都归入新华社的编制。其中大部分由社长廖承志率领,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太行地区重新建社。另有二十多人由范长江带领,随中央留在陕北。所以,胡乔木这时是按照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要求,为新华社撰写社论、评论和消息。

胡乔木文思敏捷,下笔很快。稿子写好,经毛泽东阅改,就由新华社发出。稿子除电台播发之外,还油印散发。当时新华社有两份油印小报,一份是刊登全国各解放区重大新闻的《新闻简报》,一份是刊登抄收国外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电讯的《参考消息》。

从3月中旬以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遭受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兵团在一个多月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把胡宗南在陕北牢牢牵制住。在山东,华东人民解放军继莱芜战役胜利后,5月14日晨至16日午,又在蒙阴东南的孟良崮地区,经过激战,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当场毙命。

1947年5月19日,新华社发表《祝蒙阴大捷》的社论。这是胡乔木从陇东归队后写的第一篇社论。社论指出,蒙阴大捷是解放区全面反攻的信号,对蒋介石最精锐部队的这个打击“出现于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相信“山东人民解放军将于不久的将来,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从而使全解放区转入全面反攻”。

紧接着,胡乔木又为新华社写了评国民党一手制造的第四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的政治评论。发表于6月4日的这一长篇评论,有一个形象鲜明的题目:《破车不能再开》。社论对国民党“一手制造的,反动分子占绝大多数的,共产党人所未参加的”四届三次国民参政会及其通过的决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指出本届国民参政会“狂热地拥护内战”、“坚决地反对人民的和平运动”的实质,说它“完成了角色的两位一体的任务:借外债,打内战。”毛泽东加上一句加以强调:“这次参政会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借外债,打内战两件是真的。”毛泽东还在另外五处作了增补,如:引用于斌主教的话点出这次国民参政会“是辆破车”,指出蒋介石向南京、上海、北平、天津等地“以学生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清剿”,是“唱着要和谈的滥调时”“开辟了内战的第二条战线”。

跟随毛泽东转战

1947年6月9日晚,胡宗南部刘戡率四个半旅沿延河北上,先头部队进至距王家湾仅一山之隔的寺湾。中央机关连夜向西北方向转移。天黑,雨猛,山路狭窄。胡乔木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干部、战士一起,手拉手翻过山去,于10日晨,到达靖边县小河村。军情紧急,11日下午,中央纵队又在电闪雷鸣中冒着滂沱大雨向天赐湾转移。途中小河水涨,小桥冲走,只得临时抢架浮桥。过河上山,摸黑从羊肠小道翻过山头,于12日晨到达天赐湾。一位亲历者回忆当时情景,写道:“一夜风雨,人困马乏,周恩来轻轻地哼着《国际歌》,向新华社的队伍走来。胡乔木拄着棍子精神抖擞地跟在后边。”

天赐湾名不副实,条件差极,饮用水要到老远的山沟去挑,中央机关这么多人,无法在这里生活只是小住了几天。

一、在小河村

1947年6月16日上午,胡乔木随毛泽东与中央纵队由天赐湾重返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46天。

这时,解放战争已经进行一年,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已经严重受挫,整个局面已经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很快就要转入战略进攻了。在此期间,胡乔木继续撰写揭露和批驳蒋介石、国民党的评论,经毛泽东修改后播发。这些声讨蒋介石的檄文,冷嘲热讽,尖锐泼辣,从标题到正文,洋溢着胜利者的气势。胡乔木晚年有诗云:“帐里檄传云外信,心头光映案前灯”,确是转战陕北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