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3181100000005

第5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3)

清政府以俄国为主进行借款的谈判在列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英国政府对中国背弃原先与英国达成的默契转而依靠俄国极为恼怒,于是英国政府通过一切手段阻止中国向俄国借款。6月5日,英国外交部致电英国驻华公使欧格讷,要求他向中国政府强调,俄国在中国借款问题上的干预是要不得的,指示欧格讷联合赫德及其他对中国有影响的力量,用更强烈的言辞劝说中国政府不要接受俄国的借款,声称中国政府是因为过度地感激俄国对中国的帮助而将俄国的枷锁套在了中国人的头颈上。德国驻华公使也向中国政府强调:中俄借款如果成立,势必危害中国的国家主权。

英德两国的警告与威胁虽然危言耸听,但也不能不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和恐慌,清政府指示李鸿章设法核实德国驻华公使所言的真实性,并指示许景澄在与俄国政府谈判的时候务必设法减去此款由俄国政府“代保”的条款,以免危及中国的国家主权。6月12日,李鸿章、许景澄相继复电清政府。李称:根据他的调查,此次借款利息之轻为前此所未有,“于公法、国体均无妨碍”,应该速成,甚至将来续借他国,仍可援例商办。许景澄也表示德国驻华公使所言与事实不符,德国人之所以诋毁中国政府向俄国人借款,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失落及利益受损,至于由俄国政府“代保”的问题,容他再与俄国方面继续商量。

此后,许景澄与俄国方面就减去“代保”条款进行的谈判并不顺利。俄国方面表示,俄国已作了最大限度的让步,此条的修改看来非常困难,俄国政府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设法详述作保的缘由,“以免他疑”,而中国政府也不必对其他国家因嫉妒而制造的谣言过分留意。(《许使寄译署》,见《李鸿章全集》第3卷,584页。)

俄国政府不愿轻易让步,但为了维持中俄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在某些非原则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维特在谈判中曾向许景澄明确保证,俄国断不会在先前所拟定的“四端”之外谋求新的利益,此项借款由中国与银行直接进行,不必经俄国政府过手;至于协议中的“加保”字样,如果中国政府一定坚持减去,俄国政府也可以同意,但必须在协议中加上“如果中国海关因故付款延期,则由俄国政府垫付”等条款。这种表示虽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但总算给了清政府足够的面子。

有了维特的保证,清政府对俄借款更趋积极。6月20日,光绪帝表示,此次借款俄不过手,除去“加保”字样,声明不别索利益,所有这些都可免除其他国家对此次借款的“訾议”,惟称中国海关因故延期付款,由俄国政府垫付一条,仍觉得有伤中国国体。为此,他指示许景澄就此条与俄国代表继续商量,“宜改为俄国确信中国海关付款,决不愆期方妥”,只要此条改定,此项借款即可订立正式协议。(陈宝箴:《清实录》第56册,81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光绪帝的指示刚刚发出,不料俄国方面却发生了变化。俄国外交部向许景澄提交了修改后的借款“四端”,前三端与前此所议基本相同,惟第四端改动甚大。原议为:中国以后向别国借款,如允海关及他项权利,亦准俄国均沾。而经俄外交部修改后的表述为:“如中国因事许他国预收关税及再借他款,凡监守、稽查等事许俄国;及他国民人所得权利,如管理地方刑名并制造商务等项,即准俄国同得。”不惟此也,俄国外交部还声称:“俄国经办款事,所要中国报答,以此限制。”(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册,1919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所有这些,不仅比原议扩大了利益范围,而且明显有害于中国的国家主权,为此后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俄国政府的新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光绪帝在收到许景澄电报的第二天即批复称:“俄款末端所云预收关税,监守、稽察、管理地方刑名等语,此中国所必无之事,何可虚拟列入条内?至制造、商务亦与借款无涉。……俄国经办款事,原是美意,若以此求报,必为他国訾议。”因此,光绪帝要求许景澄继续与俄国进行协商,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尤其不可迁就俄方,损害中国主权。(《清实录》第56册,818页。)

根据光绪帝的指示,许景澄在后来与俄方的交涉中自然格外注重借款的条件,坚守中国政府的既定立场。俄国方面在许景澄的坚持下,也只得改变自己的策略,以方法的灵活换取最终目的的实现。俄国人深知,如果他们一味坚守自己的立场,不顾及中国政府的面子,他们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赢得这次借款。因为谁都知道,除了俄国人愿意向中国借款外,其他列强都有很强烈的资本输出的愿望,尤其是被中国人暂时排除在外的英国和德国,不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资本输出的愿望与要求上,都不比俄国人弱。因此,俄国人要想赢得这次借款,就必须在细节上、在不触及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向中国人让步,否则中国人极有可能放弃向俄国人借款,转而向其他列强寻求支持。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俄国外交部在后来与许景澄的谈判中主动提出放弃原先议定的第四端原有文字中的“海关愆期,由俄国垫付”等表述,表示也可参照中国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

俄国人同意修改借款的一些非原则性条款,当然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原则问题上会对中国政府让步,他们在给足中国政府面子的同时,也深知中国政府的弱点之所在,即中国政府当时除了有求于俄国进行借款外,更期望通过俄国的帮助,促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要求。假如俄国人一旦放弃此项努力,中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俄国方面的代表在向中国方面表示借款条款的文字表述可以适当修改的同时,不忘向中国方面暗示辽东半岛问题,有意将借款与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两件事扯在一起,甚至使两者之间构成某种因果关系。6月23日,俄国代表向许景澄作出此类表示。同一天,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在总理衙门与中国方面讨论借款问题时,也无端拂袖而去,表现出极为傲慢的态度,引起中国方面的高度恐慌,中国方面也担心如果过分要求俄国政府在借款问题上让步,可能会影响俄国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信心,不利于中国的整体利益。于是中国政府在要求俄国方面尽量考虑到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内部事务不宜干涉的前提下,也想方设法乞求与俄国公使关系密切的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出面调停,恢复与俄国之间进行的借款谈判。([法]A.施阿兰:《使华记》,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其实俄国人从来没有准备放弃与中国政府的谈判,他们之所以在与中国人的谈判中时而坚定地不愿让步,时而表现出让步的灵活性,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谋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已。经过曲折的谈判,6月26日,许景澄在圣彼得堡与俄国各银号商董签订了《中俄四厘借款合同》,规定中国政府向俄国各银号借款40000万法郎,合库平银10000万两,年息4厘,折扣率为94.125%,期限为36年,以中国海关所入税项及存票作为担保。其条件有:1896年1月15日以前,除与银号商董商明外,中国暂时不得另向他国银行借款,亦不准他人售卖各种借款股票;此款付还时,不论遇到什么原因,只要中国方面“阻住及滞缓”支付,中国政府都应该允许俄国以别项进款加保。合同还规定,中国政府业已声明,无论何国、何故,决不许其办理照看中国海关税入等项权利。假如中国政府允许他国有此项权利,必须准许俄国政府享有此种权利,即允许俄国参加中国海关行政的管理。此款的用途规定为:向日本支付甲午战争的第一笔战争赔款5000万两及“归辽费”3000万两。凡此种种,似乎有意恢复了经反复谈判而业已取消的各项特权,俄国政府终于在最后关头赢得了这场艰难的谈判。1895年7月7日,光绪皇帝指示许景澄在合同上画押,中俄借款合同正式生效。这就是甲午战争后为了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的第一批外债,也是到那时为止中国对外举借的最大数额的一笔外债。由于此项借款并不都是俄国银行所出,且有为数不少的法国银行参与,故史称“俄法借款”。

俄法借款的达成使中国暂时度过了外交危机,而实际上的得益者毫无疑问是俄国和法国。中国的外交麻烦并不会因为俄法借款的达成而减轻,英国、德国等西方列强必然会因为自己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而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中国的外交麻烦便愈演愈烈。

事实上,英德两国在中国政府与俄国政府商定借款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活动,英国外交部最早向西方列强提出发行联合借款的建议,也曾活动德国政府积极回应,只是因遭法、俄的反对而没有执行。而中国政府在与俄国政府商谈第一笔借款的同时,实际上也考虑到了英国、德国的利益,准备在与俄国政府的商谈告一段落时再与英德两国谈判新的借款。所以,赫德在1895年6月30日曾自信地表示:“其他借款现在看上去仿佛越搅越糊涂,我个人倒以为形势已经分明,俄法两国将承借一万万两,英、德方面也分到数目大约相等的一笔借款(一千六百万镑),两方所获大致均衡。”(《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187页。)后来事实的发展基本上证明了赫德的预见。

俄法借款达成之后,本来应该立即进行中国与英国、德国之间的借款谈判,但因中俄两国达成的借款合同中曾明确约定在1896年1月15日之前,除与银号商明外,中国暂不另行借用金银各债,亦不准他人售卖各种借款股票等。后经中国政府反复力争修改此项约定,均无果。这样,中英、中德之间的谈判只好暂时停止。

1896年1月中旬,清政府向英德两国借款的谈判恢复以后,英国认为俄法两国已经向中国输出了巨额资本,他们再向中国提供巨额贷款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再存在,于是英国在谈判中漫天要价,提出利息5厘,95%的折扣率,再加上5.5%的经手规费,实际的折扣达到89.5%,这就比向俄、法借款贵而又贵,自然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1月底,中国政府主动中止了同英、德的借款谈判,准备先向美国的一个商业银行商借400万英镑,以应付时间紧迫的对日第二期赔款。

中国政府的姿态引起了英德方面的恐慌。赫德要求英国方面负责谈判事务的汇丰银行将一切费用减轻2/3,并按98%的折扣率发行。他还通过金登干转告英国政府说:中英之间的借款合同能否达成是关系到英国在华商务利益的重要问题,因为俄国人对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干涉已经牢牢地控制着中国人的情感,英国恢复与中国人情谊的企图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希望的,对英国不太有利的中俄法同盟似乎正在形成,因此英国阻止俄国对华影响力继续增强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借款问题上尽量帮助中国。赫德建议英国政府向中国发放1000万英镑的借款,利息为3厘,并参照俄法借款合同上所列的办法,由英国政府予以担保,这样就可以造成中俄法同盟的分裂,使中国减少乃至摆脱俄国对其财政上的控制。

英国方面的恐慌自然有利于中国,当中国向美国一个商业银行借款无法达成协议时,中国政府很从容地于2月28日求助于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希望法国能够向中国提供10000万两的巨额借款,但条件必须比英德两国允诺的优越。

中国政府主动找法国借款,自然引起法国方面的欣喜,中法之间的借款谈判很快举行,法国方面爽快地表示可以较英德两国的借款条件稍微优惠,但条件之一是由法国管理中国的海关。与此同时,俄国政府也声明愿意支持俄国金融界与法国合作承办对华借款。法俄两国继续向中国提供巨额借款的机会越来越大。

法俄两国的态度更进一步刺激了赫德,赫德得知这些消息后于3月1日连电金登干,催促英国政府尽快答应向中国提供低息借款,他声称这完全是出于英国在华利益的考虑。他分析道:自从俄法借款达成以后,英国驻华使馆尽力争取其他借款,以缓和俄国、法国对中国的财政控制,从而分割政治上的统治。现在法国、俄国又决心向中国提供低息借款,如果中国政府接受了法国所提出的条件,那么英国将来的对华交涉势必失去重要的凭借。因此,赫德建议英国政府出面担保,向中国政府提供低息借款,以便获得英国在华政治上的优势。否则,法俄得势,英国不仅在经济上将失去许多好处,而且法俄联盟将使英国在军事上、政治上处于劣势。(《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205页。)

赫德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不过这个回报也是由于法国政府不愿按照最初的承诺提供更优惠的借款所造成的。3月6日,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正式通知清政府,法国的银行发行率不会超过90%。法国的这个发行率仅仅比汇丰银行提供的借款减去费用5毫,在操作上毫无实际意义。中国政府自然不能同意法国方面的条件,中法之间的借款谈判由此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