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3182200000005

第5章 真爱:开启事业的源泉(4)

陈俊愉带着夫人及孩子来到哥本哈根,被生活的担子所压,尤其在留学后期,陈俊愉不得不半工半读,甚至在苗圃里当花工。正是丹麦的教学制度培养了他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作风和不懈的钻研精神。丹麦农大隶属皇家管理系统,对学生的要求异常严格,对中国学生也不例外。比如,要求背诵各种花卉拉丁学名,每人达到2000个。这个庞大的数字并没有难倒远道而来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陈俊愉回国后致力于梅花的分类研究并取得辉煌成果就得益于这样严格的训练方式。此外,也与他自己的勤奋刻苦密不可分。他把在丹麦的周末、假期都投入到花卉的培育与养护。月季、山茶等许多花卉的生产环节他都做过一遍。几年过后,他不但获得了第二个科学硕士,动手能力也大为提高。在导师帕卢丹(H.paludan)教授指导下,3年间参观了十多个国家的园林和花艺。经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扎实的实际锻炼,他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考试答辩获优异荣誉级科学硕士学位。答辩后仅仅一周,他就偕妻带女踏上了归程。

他是国民政府最后一批派出的留学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海归”。当时返回祖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跑了10多次英国大使馆,还找到了正在欧洲访问的萧三文化大使,1950年11月,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离开了条件舒适的欧洲,带着妻女绕道香港才得以辗转回国。他那份优异荣誉级科学硕士证书,是28年后校方才寄给他的。

第二件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中国园艺学会推荐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忙得连表都没详细地填。两年后,3个单位一起推荐他。结果,全国园艺界就他一个人当选了。而这一年,他已经79岁了。他庆幸的不是赶上了末班车,而是自己的花卉事业生涯又延续了。

1993年9月到1999年4月刘青林跟陈俊愉读博士,后来,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科研,梅花是其中一项内容,他还担任了中国花协二梅分会的秘书长。2012年陈俊愉过世后,刘青林博士应北京植物园园长赵世伟博士之约,将陈先生不同时期的200多张照片做成播放文件,配上《梅花三弄》等中外名曲,还没顾上图注,就在6月12日北京植物园的追思会上播放。刘青林博士不爱凑热闹,他对陈先生的纪念留在《花凝人生:陈俊愉院士九十华诞文集》等几本厚厚的图书里,这份留在心底的记忆成为弟子们永远的怀念!人们常常称陈俊愉“梅花院士”,当然这不够准确,至少不全面。陈俊愉申报院士的主要成就有三条:一是野化育种,二是品种“二元”分类,三是园林教育。300字的摘要里面梅花并不突出。事实上,陈俊愉在菊花上的成就丝毫不亚于梅花,如地被菊、菊花探源。跟他做菊花的研究生并不比梅花研究生少。第三位应该是月季,刺玫月季的育种至今仍属国内领先水平。第四位应该是金花茶,得到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指导研究生做过牡丹、蜡梅、桂花等花卉的研究。陈俊愉说,“不仅是梅花,凡是中国的、民族的,我都想做。人的一生精力有限,梅花文化深厚,具有感染力,我对中国花卉都有深深的、浓浓的爱”。如果从陈俊愉的人生、精神、境界方面来考量,将他称“梅花院士”,那是完全恰当的。但这样比较容易给人造成他专做“梅花”一项的误解。所以,还是“花卉院士、梅花人生”更准确。

陈俊愉非常重视树种规划和大地园林化,而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是园林绿化工作的“牛鼻子”,做好树种规划,就为城市园林绿化的科学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1970年代,陈俊愉就开始以城郊园林植物调查为基础的绿化树种规划,先后完成西安、哈尔滨等城市的树种规划,并建立树种规划的技术体系。30年后对“生态园林城市”要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植物多样性指数和本地植物多样性指数,实质上早就包括在陈俊愉的树种规划体系中。陈俊愉做地被菊,就是要将菊花从花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城郊、农村实现“大地园林化”服务。这与北京市提出的“城市大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内目前在市域范围内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以及大地景观规划,都是大地园林化的组成部分。陈俊愉研究的花卉,育成的品种,都是为园林绿化用的。在他心目中,室外的、城市的、大地的园林绿化,比家庭养花、插花、花卉装饰重要得多!

陈俊愉对《现代园林》爱护有加,记得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参与的《现代园林》创刊之后,杂志社最想得到的就是陈俊愉题写的刊名,老先生答应得很慷慨,一连写了几幅,让他们挑选、组合。这充分体现了陈俊愉对《现代园林》刊物的爱护和中国现代园林事业的厚望。此后,陈先生还多次接受《现代园林》的采访,并为《现代园林》荐稿,希望《现代园林》成为一份科普读物。

第三件事,获得了国际梅品种登录权威的称号。

这个称号是他自己争取的,当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祖国在国际植物科学界的地位。

在对待我国国际栽培植物命名登录的问题上,陈俊愉曾呼吁,加强对国产名花的系统研究,从而带动中国从世界园林之母,向生产中华特产观赏植物大国迈进。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保护好中华特产花卉种质资源。要奖励花卉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让民族花卉在国内成为园林的主体。为此,他在担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的时候提出建立国际栽培植物命名登录这么一个委员会,这一提就是三年。一开始,有些人都不理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可是每年开会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提出这个问题,在提出三次之后终于通过了。2012年我国已有两个品种登录,一个是梅,另一个就是木樨属的桂花。“其他国家中,美国有三十几个,英国有二十几个,连新西兰都有七八个。中国算第三波提出申请的国家,规划到2050年,要达到两位数,即十几个。这还要做很多工作。因为这些老牌国家,他们科技发达,很多资源都被他们占了,有很多中国的东西,比如芍药属,牡丹,在外国被人命名了;丁香,在加拿大被命名了;紫薇也是,在美国被命名;兰花在英国等等。这些要想改变已经不大可能了。所以,还没有被命名的我国重要植物,像荔枝、龙眼、菊花、蕨类植物、枣、竹类、蜡梅等,我们要重视。”陈俊愉提到植物命名这个问题,满心的不甘。

陈俊愉一直为这一事情的推动做努力,他希望在最近一两年能够增加两三个。其中,他提到了几个重点:一个竹亚科;一个是蔬菜类,芸薹属,白菜;果树方面就是枣。说起枣,陈俊愉讲:“主要可以吃的两个种,中国都有。中国的枣,比伊拉克蜜枣要好得多了,他们是棕榈科的,而中国的枣是鼠李科的,营养价值高,栽培管理也简单,适合中国人口多的特点。可惜这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看得出,陈俊愉随时都在为后辈灌输他的这些独到有用的见解,希望年轻人可以替他完成未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