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
3183500000014

第14章 草原丝绸之路(14)

曹魏时把南匈奴分为五部,共3万余落,各置大人。五部中的左部匈奴屠各氏后来强大起来。西晋初左部屠各首领刘渊因依附晋室,掌握了南匈奴五部。西晋“八王之乱”引起中原大乱,成都王司马颖令刘渊征召南匈奴五部骑兵助战。《晋书·刘元海载记》提到,南匈奴贵族认为魏晋以来南匈奴势力衰落,“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而诸王侯以下的贵族地位“降同编户”。汉族地主的残酷压迫使内迁匈奴普遍感到“晋室无道,奴隶御我”。司马氏贵族的自相残杀为匈奴兴邦复业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刘渊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且有抱负的匈奴贵族,他提出:帝王没有常传不息的道理。“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他们都是因为具备了“德”而被授为君。而匈奴是汉氏之甥,与汉约为兄弟,兄亡弟绍并无不可。

前汉政权的官制胡汉杂用,既保留了许多鲜卑旧俗,如国君称为“大单于”,为屠各族所控制。单于的弟子亲贵所担任高级官职分为16等,有左右贤王、左右奕蠡王(即谷蠡王)等,杂姓匈奴贵族呼延氏、须卜氏、兰氏、乔氏等分别担任的世臣世卿,也有汉官丞相、太师、大司马、太尉等。其国制为胡汉分治,即按“户”统治汉人,设左右司隶,各领20万户,每1万户置一内史,共设了43内史。而对“胡人”则按“落”统治,设置单于左右辅,每1万落置一都尉,共有20万落。

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中原士人有许多迁往河西避居,在那里受到礼遇,一时河西成为士人聚集之地。沮渠蒙逊及北凉鲜卑贵族对汉族士人非常重视,委以重任。文人阚骃典校经籍,有助手30余人,成果丰硕,校定诸子3000余卷。另一位文人宗钦撰写了北凉国史《蒙逊传》。北魏平定中原后,进攻北凉。在攻克姑臧后,把那里的许多汉族士人收为己用。北魏入主中原之初,使用的是曹魏的“景初历”。攻破北凉后,北魏发现沮渠蒙逊政权所使用的“玄始历”更为精密。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452年)下诏废止“景初历”,采用这种“玄始历”。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在战败慕容宝时,获得后燕所藏晋朝乐器,但不知如何使用,只得收而弃之。只是在魏太武帝攻取河西,掳取当地士人之后,才得知礼乐之法。后来北魏嘉宾大礼,常以从北凉士人学来的晋乐演奏。北魏宫廷流行的音乐中有一种称为“西凉乐”,产生于前秦氐族苻氏政权末年。至吕光、沮渠蒙逊先后据有河西时期,以西域龟兹乐改编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帝得河西之后,这种音乐传入中原,被改名为“西凉乐”。据《魏书·乐志》记,北魏从北凉得到的还有一批“伶人器服”。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提到,铁弗匈奴在建立夏国之后,经常袭击后秦。其部下建议他在“高平险固”之地定居。他回答道,如果专守一地,敌人必定全力来攻,灭亡指日可待。莫如“云骑风驰”,对敌人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敌“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这样敌人疲于奔命,而我则“游食有余”,不到十年便可尽有岭北河东之地。可见铁弗匈奴在建国后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

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是秦汉时代的东胡族的后裔,学者们多认为鲜卑人是使用某种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

匈奴衰落后,鲜卑人强大起来。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陷入政治真空,匈奴余部10余万落均依附于辽东鲜卑,并自号鲜卑。东汉桓帝时(147—167年),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建牙于漠南。檀石槐是鲜卑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鲜卑原先受治于匈奴,檀石槐之父投鹿侯曾在匈奴服役3年。他少年时,其他部落抄掠了他母亲家的牲畜,檀石槐单骑追迫,所向无敌,终于追还了自己的牛羊,受到了部民的称赞。成年后,众推为帅。他南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建立了以蒙古草原为中心的鲜卑部落联盟,境土东西达7000余公里。为了便于统治,檀石槐把辽阔的国家分为三部分,今北京以东至于辽海的20余部为东部;今北京至山西、河北交界处的10余部为中部;由此以西直至乌孙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东汉灵帝年间(168—189年),檀石槐死去,鲜卑部落联盟解体。东部鲜卑中的“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强大起来。曹魏时轲比能统一漠南各部。235年轲比能死后,鲜卑联盟再度瓦解。东部鲜卑最重要的是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

魏晋时期,鲜卑还有许多部落。其西部主要有拓跋部(又称为秃发部)和乞伏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在北方建立了不少割据政权。

(二)阿干之歌

在鲜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中,源出于辽东鲜卑慕容部在青海建立的吐谷浑历时最长。吐谷浑最初是慕容部酋长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名字,其弟为慕容廆。西晋太康四年(283年)慕容涉归死去,吐谷浑虽为长子,却因庶出不得继位,只得到户1700封户(《宋书》和《魏书》的《吐谷浑传》均说吐谷浑只得到700户),而其弟慕容廆因嫡出而继为部长。吐谷浑与慕容廆虽各有封户,但牧场相邻。日益增长的牲畜数量与狭小的牧场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吐谷浑与慕容廆部民之间的牧场纠纷使吐谷浑决定远徙。其迁出辽东地区的时间大约在太康四年至十年间(283—289年)。

吐谷浑离开辽东后,率部向西迁移。当时辽东鲜卑段、慕容和宇文三部之间争斗很激烈。吐谷浑的出走使慕容部的势力削弱,慕容廆感到很后悔,专门派人追赶,劝说吐谷浑返回。吐谷浑离开辽东后,执意西迁,不愿再东回。慕容廆思念其兄,作了一首歌,称为“阿干之歌”。“阿干”在鲜卑语中意为“兄长”。“阿干之歌”意为怀念兄长之歌。

吐谷浑的部落先在塞北的阴山地区游牧,西晋末“八王之乱”时,他们离开这里,向南迁移,越陇山至今甘肃、青海交界处。后来吐谷浑向西、向南扩张。吐谷浑建国约在其第二代可汗吐延即位时,即329年。至唐龙朔三年(663年)才为吐蕃所灭,存在时间长达330余年。吐谷浑立国于西北之后,其国便以吐谷浑为号。在后代的史书中,吐谷浑这个名字因为语音变化的缘故,被译为“退浑”、“吐浑”等。除此而外,他的部落因地处黄河之南,南朝宋、齐、梁诸国有时又称为“河南”或“河南国”。吐谷浑国还有一个名称“阿柴”,这个名称不仅汉人使用,亦见于藏文史籍。

在吐谷浑至其子吐延在位时,这支西迁的鲜卑人征服了今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羌人部落,据有今柴达木盆地、四川西北一带。最盛时疆域东起甘南川北,南抵青海南部,西至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的若羌、且末,北至祁连山。立国之初吐谷浑只是游牧部落,不过城居生活。国内虽然有些小城,有王公贵族居住,但都不是首都。至后期才在青海湖西岸筑伏俟城以为都城。此城遗址解放后在青海共和县距青海湖7公里处发现。

吐谷浑虽然立国于西北,但仍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晋书·吐谷浑传》说吐谷浑初期的官号有长史、司马和将军等,均沿用汉名。还说其国“颇识文字”。至唐代又增加官号仆射、尚书、郎中等。《通典》说它“建官多效中国”。后来“长史”、“将军”等称号在突厥、蒙古诸部中广为使用。

《魏书·吐谷浑传》记载,其男子的服饰同于北朝的汉族,妇女的服装也类于内地汉族,所不同的是发式。吐谷浑妇女辫发,而且以多为贵。这种辫发风俗直至今日仍在甘、青藏族妇女中流行,很可能是吐谷浑遗风。

吐谷浑的音乐通过与汉族人民的交往传入内地。隋唐时代,吐谷浑乐与鲜卑乐、部落稽乐一起合称“北狄乐”。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狄乐”是“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归鼓吹署管理。至唐代尚保存有53章,题目有《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等,其歌词均非汉语。

吐谷浑的文化对北方游牧民族有深刻的影响。《魏书·吐谷浑传》记载了一则故事,说5世纪时吐谷浑可汗阿豺有20个儿子,当他年迈时,恐自己死后诸子不和,危及国家,遂把他们召来,给他们每人一支箭,要他们折断。然后又命他们试折多支箭,皆不能折断。阿豺因之教诲道:“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这就是著名的“折箭遗教”故事。这个故事在草原游牧民族中长久地流传着,世代传替。直至辽代,还在漠北的蒙古民族中传颂着。元代蒙古语古籍《元朝秘史》第22节记载成吉思汗的十世祖母阿兰豁阿的事迹时描写道,她教导她的5个儿子说,你们皆出于同一母腹,就像5支箭一样,如各自为一很容易折断,如束在一起,谁也无法折断。这则故事显然与吐谷浑阿豺可汗折箭教子的传说有同一起源。阿兰豁阿老祖母折箭教子的故事,直至今日在蒙古民族中还是人人皆知。它在我国汉族人民中间也广为流传。

吐谷浑立国恰在中国南北分裂,南方人民无法通过河西走廊与西方诸国往来的时代。南朝人民通过川北进入吐谷浑,顺青海道向西北进入新疆南部,保持着与西域的联系。

3.从草原走入中原

(一)拓跋人的足迹

鲜卑诸部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拓跋鲜卑。拓跋人是鲜卑族的一支,他们迁出故土之后,来到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入居中原后日久天长,与故土的联系逐渐淡漠。据传说,在北方的广漠之野中有大鲜卑山,他们过去在那里以畜牧射猎为生,民风朴素,不知文字。他们所能记得的最早始祖名“毛”,“毛”之前只知还有37世,但具体情况因时代久远而不能确知。“毛”是一位部落酋长,统有36国(即36个部落),所辖大姓(即氏族)有99个。这里的36国和99姓并不是确实的数字。

“毛”传五世后拓跋部的首领称为“推寅”,其意为“钻研”。他率领部落离开大鲜卑山向南迁至一个“大泽”,即今呼仑池和贝尔湖。再传二世拓跋部又产生了一位首领名“邻”,也被众人称为“推寅”。他的儿子叫诘汾,率领拓跋人再向南迁,经过“九难八阻”,在一种形似马、声如牛的神兽指引下,到达匈奴故地。

拓跋人在中原建国后,与故土相距遥远,往来很少。他们还记得祖先在故土大鲜卑山时曾“凿石为祖宗之庙”,其位置在乌洛侯部之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乌洛侯部的使臣入中原朝贡,报告拓跋先祖石室犹在,仍有人在那里祭请,很是灵验。北魏朝廷因之遣使前往这个祖先石庙,在那里铭文,并告祭天地。1980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发现了拓跋祖庙。这个“石室”,高约12米,宽19米,洞口大略朝南,洞内92米长,27—28米宽。洞壁上发现了铭文,内容与《魏书》所记大同小异(参见拙文:《拓跋人的故土及其迁移》,原文为德文(Zur Urheimat und Umsiedlung der Toba),刊于《中亚杂志》(Central Asiatic Journal),1989年第1—2期,威斯巴登(Wiesbaden),第86—107页)。其实这个“石庙”是一个天然石洞,可能因为拓跋人的祖先曾清理过这个石洞,所以史书上说他们凿石为庙。

拓跋人统治中原后,汉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有的游牧意识与城居生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在中原立足,必须顺应形势。魏孝文帝元宏在位时(471—499年)进行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有:

一、南迁洛阳:自魏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北魏的都城一直在平城。这里是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入侵的军事重镇,风俗杂糅胡汉,适于拓跋人生活,但偏于北方,粮食不能自给。而北魏的经济、文化重心则早移至黄河流域。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借口南征,率军至洛阳。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最终决定移都于此。凡随军南迁之北方人,死后一律就地安葬,不得还葬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