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3183600000004

第4章 从南开到清华(1)

1.走出严家深宅大院

转眼到了1925年,在严氏女学读书的四妹已经12岁,比起5年前走进严氏女学的7岁女童,四妹依然是那样聪明懂事、学习优秀,依然是那样活泼好动。只不过此时的四妹已经长高,她的双眼虽稚气未脱却聪慧明亮,不断闪烁的双眸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此时的严修先生仍然不惜以他个人的财力、物力全身心地创办他致力倡导新式教育的南开学校。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文化、教育也正在一步步向东方大地渗透。比起大清封建王朝消亡的当初,华夏大地已开始逐渐在接受着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教育。于是,在交通发达的上海、天津都先后创办了比较洋化的教会学校。离严家大院不远的中西女中就是当年天津一所有名的教会学校。

由于是全西式的教会办学,因此,即便是比起赫赫有名的南开学校,天津中西女中都显得更加新式、更加洋化。因而虽然其收费昂贵,却仍然阻挡不住富贵家庭的孩子纷纷前来就读。这些自然引起了一向崇尚新式教育的严修先生的思索。

此时严修先生的南开中学堂不仅已红红火火地办起了南开女中,而且还在积极筹办南开大学,但在严修先生的思想深处,仍然对外国教会创办的天津中西女中有一种近乎关切和尊敬的心理。这一方面固然是严修先生一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关注,一方面则是严修先生对长房孙女四妹的“偏心”。

自从严家的大儿子严智崇去世后,长媳郑瑞壹带着几个儿女生活在严家大院,虽然衣食无忧,但比起其他几房,失去丈夫的长媳这一房,经济上必然是相差许多。深知此情的严修先生也因此对长房孩子们在教育上更是多了许多关心。

让严修先生深感欣慰的是,长房的孩子们不但一向生活简朴,而且很少让人操心。男孩子们学习都很努力,大孙女仁荷、三孙女仁清已经长大都在北京读书。而四孙女仁英更是深得严修先生的疼爱,特别是这几年,四孙女越来越聪明懂事,学习也是屡屡拔取头筹。

这一切,都让严修先生开始认真思索。不久,严修先生终于做出了决定。于是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吃过晚饭的长媳郑瑞壹领着四妹迈着细碎的脚步走在严家大院的小径上。看着母亲迈着一双缠过足的小脚,四妹不由想起几年前母亲告诉她要去严氏蒙养园的那个晚上。只不过那一年她还不足5岁,那一次母亲紧紧拽着她的手,径直回到严家长房的小院……

而此刻,仍是在夜晚,仍是母女同行,四妹却已经长高,也早已不再用母亲拽着手,而且她们要去的是祖父的房间,懂事的四妹似乎已知道,祖父一定有重要的事要告诉她……

夜深了,躺在严家长房屋中大炕上的四妹仍然没有睡着,刚刚发生的一幕似乎仍历历在眼前。当祖父告知说要送孙女去中西女中读书时,低着头的四妹脸红了,那是她异常兴奋的唯一表示。

若不是平日里祖父“不能大声说话,不能乱跑”的家规,若不是威严的祖父就在身边,自己真的有可能会大声地笑起来。想到这里,四妹又笑了。终于可以走出严家高高的院墙,终于可以看到外面斑斓的世界了。四妹的一双眼睛仍然在闪闪发亮,猛然间她又想起了刚才的那一刻:当祖父说出要送她去中西女中读书时,她看到平日自己一向惧怕的祖父,在他那凝视的双眼中,流露出的目光竟是那样慈祥。

高兴的四妹不知道,祖父慈祥的目光中,是对严家四孙女的疼爱和寄予的希望。或许教育家严修先生已经看到了他聪明的四孙女潜在的可造之处,才主张把她送到洋化的天津中西女中。虽然严家大院的学堂里就有严修先生亲自从美国聘请来的英文教师,虽然在严氏蒙养园里就已接受来自欧美教师的“正宗”英文教育,但在严修先生的思想深处仍然认为,“教会学校英文教得好,管理更严……”

第二天,12岁的四妹迈着稳重而轻快的脚步走出严家大门,按照祖父的安排,她将通过正式的考试,考入天津中西女中。

于是,四妹在考卷上规规矩矩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严仁英。

从此,严家的四妹走出了她自出生起就从未离开、整整生活了12年的严氏家族大院,成为天津中西女中的学生严仁英。

创办于1909年的天津中西女中果然如祖父严修先生所了解到的教会学校那样,非常注重英语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严格。同时也开设了家政、音乐舞蹈等课程,这是当年中国一些有名的教会学校的特色,他们比较注重对女学生在社交礼仪、英语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上流社会淑女风范的中国现代女性。

因此,天津中西女中侧重社交和个人特长方面培养的教学对于已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又聪明好学、成绩优秀的严仁英来说,自然是轻松之极如玩耍一般。但相比于当时正规的中国学堂,本应该学到的最基础的文化知识要薄弱许多,尤其是在中文方面,中西女中与教学课程扎实的南开中学差距更为明显。

在中西女中就读两年后,哥哥严仁赓和严仁荫终于及时发现了他们的四妹在文化课方面的不足,两兄弟很快告知了祖父。一直认为“教会学校管理更严格”的祖父和兄长们终于认识到,严仁英在中西女中无异于“玩”了两年,此等教会学校,可谓“误人子弟”。不久,严修先生决定,严家的四孙女转到南开女中去学习。

在祖父的安排下,严仁英又经过一次正式考试,考入了南开中学。然而严仁英没有想到,刚刚走进南开女中,祖父又一次为她的学习做了选择。

2.在南开女中

按照严仁英的考试成绩,她完全可以升入初中三年级学习。但是祖父为他的四孙女选择的却是仍然上初中二年级。这样的选择,严修先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如两年前决定送严仁英去中西女中一样,他一直对长房的四孙女十分关心,心底里始终认为聪明的四孙女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因此,他最希望的还是此时在学业上有些缺欠的孙女能够扎扎实实掌握学习知识,这无疑也是严修先生一向对严氏后人的要求。

为了鼓励四孙女,祖父特地把严仁英叫到跟前对她说:“退一步在人前,跳一步在人后。给你选择上初中二年级,是希望你能够把学习赶上来,永远走在前面。”

严仁英没有说话,只是顺从地点了点头。从此,按照祖父“退人一步”的安排,14岁的严仁英走进了当年天津赫赫有名的南开女中。

南开女中离男中不远,严仁英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就感到了校内明显不同于中西女中的学习气氛,特别是南开的老师,无论是他们的学问,还是他们的讲课,都让她感到耳目一新。而班里的30多名同学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快乐活泼又个子高高的女孩子。

严仁英非常喜欢这个初中二年级的班集体,并且和班上一个叫邓婉娥的女孩子成了好朋友。邓婉娥也叫邓懿,她的父亲邓镕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曾在黎元洪手下任国会议员等职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邓婉娥不仅端庄秀丽,而且和严仁英一样聪明好学、成绩优秀。两个同样出色的女孩子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们经常一同并肩走入校门,课外一同玩耍,中午吃饭时,两个女孩子也是坐在一起,似乎有着永远说不完的悄悄话。邓婉娥后来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与丈夫周一良教授从美国归来后,又回到清华,在周培源倡导的第一个中文专修班任教。邓婉娥亦可谓一杰出的中国女性,而她与严仁英的友谊更是一直维系几十年。

走进南开女中的严仁英不仅努力学习,更接受了祖父“爱国、敬业、乐群、发展”治学精神的思想,很快成为南开女中初中二年级的优秀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严仁英在南开女中5年的学习中,考试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

从中西女中转到南开女中,从“退人一步”到年级前三名,这一段的学习经历,不仅使严仁英的学识大为长进,也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她终身难忘。应该说,这一切离不开严仁英的天赋和勤奋,离不开祖父对她的培养、教育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一向谦恭的严仁英更是把自己的一切归功于南开中学的培养,归功于优秀的南开老师。

几十年后,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已年逾九旬高龄的严仁英仍然满怀深情,不忘祖父及南开女中的教育和培养:

“我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生了7个孩子,4个女儿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正是爷爷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我们受益……

“我在南开女中读了5年,对我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学时期是决定性的年龄段,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对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今后怎么活着有着重要关系。南开的师资力量最强,老师都很能干,会教书、能教好……在南开学习得轻松、活泼,没费什么劲儿,从来没有死啃书本,就能牢固掌握,这都得益于优秀的老师……

“南开还培养了我与群体融合,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的品质,这点在南开的教育中是很突出的。我没有那种伤人的心,和谁都一样,喜欢帮助人,南开教育我一辈子都能热爱群体,与同志们打成一片,能够与别人团结合作。这样我才做成了许多事情……”

3.快乐的南开女生

南开女中的学生虽不太多,学校却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因此对于一向中规中矩的南开女生来说,她们最不喜欢,也是最惧怕的,应该是那个严厉又一丝不苟地执行管理制度的女学监了。

南开女中的快乐女生严仁英(左一)与大姐仁荷(左二)、三姐仁清(左三)、妹妹仁娬在一起女学监姓潘,在南开女生的印象中,好像从来没有看见她的脸上有过笑容。每天早上,当女学生们走进校门跨入教室之前,必定要经过一间安着大块透明玻璃的房子,那正是潘姓女学监的工作岗位。只见潘姓女学监正腰杆笔挺地站在玻璃窗后,一副当仁不让的面孔上,一双目光尖锐的眼睛正在审视着鱼贯走进的女学生。

走近大玻璃窗前的女学生们立刻放慢了脚步,似乎女学监那威严的目光已穿透了玻璃,径直射入了她们的身体。上课铃声响后,女学生们坐好了,一片静谧之中,毛玻璃窗外的身影虽然模糊不清,但谁都知道,那行走缓慢而笔直的身影就是潘女学监,女学生们立刻不自在起来。

原来,南开女中教室的玻璃虽然都是毛玻璃,但是在每一间教室的毛玻璃上都有一小块长圆形的“透明地”,这不仅让潘姓女学监可以任意观察课堂上听课的女生,更让教室里的女生知道自己的举止随时都在威严的监视中而紧张。在一片新式教育的环境中,女学监不会笑的面孔或许可以算是南开女生的唯一不愉快了。

但对于活泼快乐的严仁英来说,这个“唯一的不愉快”似乎是不存在的。有一天中午吃饭时,看到好朋友邓婉娥仍然眉头紧锁,严仁英立刻想起,上午课间在走廊里,不知什么事,邓婉娥被潘女学监叫住,想必遭到了“管理”。于是她悄悄地对邓婉娥说:

“你知道背地里大家都叫她什么吗?”邓婉娥摇摇头。

“告诉你,叫她‘潘老婆儿’!”邓婉娥一听笑了。

“你知道什么叫‘POP’吗?”

邓婉娥又摇摇头,“那就是潘老婆儿的英文名字呀!”原来,严仁英把“潘老婆儿”的英文拼音字母风趣地叫“POP”,当她在邓婉娥耳边说出“POP”后,两个女孩都笑了。

从此,每当两个女孩子看见那个一脸严肃、从来不会笑的潘姓女学监时,总是要会心地笑一下,接着她们的嘴唇同时动两下,那是她们在无声地念出女学监的“英文名字”“POP”。

后来,在严氏女学读书的表妹卢乐山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终于获得外祖父严修先生的同意,跳一级考入了南开女中。严仁英在学习、生活方面处处照顾小表妹的同时,也会带着小表妹一块参加各种活动。不久,卢乐山也和表姐一样,看见那个不会笑的女学监时,立刻就会无声地念出“POP”。

此时的严仁英仍然是一个爱玩会玩的快乐女生,而南开学校更是一向重视学生在文娱体育课外活动的发展,这让个子高高又活泼好动的严仁英很快就成为校篮球队和排球队的队员。除此之外,学校内的英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各类文化文娱活动也都少不了严仁英快乐的身影。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严仁英和班里同学一起自编、自演话剧《反正》了。

演话剧在南开中学一直颇为盛行,当年的南开学生周恩来、曹禺都曾是南开话剧的风云人物。深知此情的严仁英和邓婉娥更是跃跃欲试,她们决心为南开校园演出一场题材独特、能够吸引人的话剧。

这一天,邓婉娥手拿一本油印小册子对严仁英说:“我看咱们就演郭松龄将军倒戈的故事吧。我觉得这个题材新,一定能够引人注目。”

严仁英听了,也觉得这个题材不错。她知道,郭松龄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后来投奔孙中山,是一位带兵严谨、勤于职守的爱国将军,后因倒戈失败被杀害。

于是她们又找来另一个活泼的同学陶葆圣,3个女孩子坐在了一起,最后决定以郭松龄倒戈为主要内容自己编写,话剧的名字就叫《反正》,主角郭松龄将军当然是严仁英来演,因为她的个子最高,这样女扮男装的大将军才更有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