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3183600000006

第6章 从南开到清华(3)

不是老师们不相信严仁英的实力,他们都知道5年来严仁英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南开女中前三名。他们只是觉得,协和固然很有名,但协和的各方面都显得过于“洋化”,如果考进协和,毕业后很有可能所学的许多东西在中国都用不上。

为了他们喜爱的南开女中优秀学生的学业,老师们终于给了严仁英一个恳切的建议:“还是报考山东济南的齐鲁医学院吧,虽然不如协和有名,但也是一所著名的医学院,而且所学知识更适合中国国情……”

一心想报考协和立志学医的南开女中出色的学生严仁英不知该如何选择,思索中,她不由想起了祖父,十几年来,不同时期的教育,都是祖父为自己选择学校。可如今,祖父不在了,姐姐和哥哥也都不在身边,思来想去,严仁英决定选择南开老师的建议,报考齐鲁医学院。可是当她告诉母亲,要去山东济南读医学院时,一向支持女儿接受教育的严家长媳却出面阻拦了:“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可别去那么远的地方……”

母亲阻止女儿离家远行是有原因的,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又一步步把魔爪伸向华北。中国大地一片混乱,特别是在通往山东的道路上,沿途到处都能看到一个个来自朝鲜的浪人,而朝鲜浪人一贯行为放荡、品行不端的名声更是路人皆知。寡居多年的郑瑞壹虽一直生活在庭院深深的严家大院,却十分明白,外面社会如此动荡不安,绝不能让女儿一个人离开家去那么远的山东济南求学。

这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攻读化学的五哥严仁荫回来了。听了母亲的述说后,他立即对严仁英说:“去清华吧,你可以报考生物系,在北京我能够照顾你,母亲也少了许多惦念……”

郑瑞壹当然赞同儿子的主张,终于,在母亲和五哥严仁荫的劝说下,严仁英考进了清华大学。这一年是1932年。

6.清华校园的“双肩挑”

不满19岁的严仁英告别了母亲,告别了从小生活成长的天津严翰林胡同的高墙大院,走进了北京清华大学。与此同时,协和医学院设立在燕京大学的医预科也正式开课了。来到校园的严仁英发现,与协和不同的是,清华大学没有医预科,她只得进入生物系学习。虽然如此,严仁英立志学医的愿望却丝毫没有改变。

怀着求学从医之志,带着南开的“敬业、乐群”之心,严仁英很快就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1932班最引人注目的学生。无论是各科学习的出类拔萃,1933年,严仁英(左二)与清华同学在北京香山脚下。还是与同学相处时的朴实无华,都让活泼快乐的严仁英成了班上最受欢迎的学生。而生物系的老师也同样非常喜欢这个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聪明女生。也许是做老师的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向就是偏爱,因此,当老师们了解到严仁英早就立下了从医的志愿后,大家一致同意严仁英同时选修协和医预科必修课程。

虽然这意味着严仁英要付出双倍的精力,因为她要同时背起生物学和医预科的两个“书包”,但是老师们相信,这个不寻常的女孩一定能够实现她立志从医的理想。

严仁英愉快地担起了这个“双肩挑”,她知道只有这样的选择,才可以继续追随她学医的梦想。从此,严仁英在清华校园里开始了她特殊的“双栖”求学路程。

虽然老师们已允许严仁英同时选修协和医预科的课程,但是如何选学医预科的必修课,如何学习,则全靠她自己。于是,她从清华跑到设在燕京大学的协和医预科,几经周折,终于抄下了医预科的课程表,按照这张课程表,她为自己选好了必修课。从此,每个新学期开始,严仁英都会从清华跑到协和医预科,把新课程表抄在小本子上,回来后再给自己安排好新学期的必修课。

与清华同学合影,站立者(右二)为严仁英。在清华生物系1932班考进的30个学生中,只有4个女生。一年后,一个女生因为跟不上,退学了。不久又一个女生得了肺结核,也退学了。这使得3年后生物系毕业生的名单中,只剩下两名女学生,这就是严仁英和另一个叫李慧芳的女孩。而与大多数同期毕业生不同的是,严仁英3年来一直坚持选修协和医预科的课程,也同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

3年的时间完成了6年的学习,在男生云集、精英荟萃的清华大学,严仁英又一次以她的学习实力成为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3年的时间里,这个清华校园里的“佼佼者”更是一个聪明活泼、健康快乐的女生。

双肩背着两个“书包”的学习虽然紧张繁忙,“莘莘学子的佼佼者”却从未被学习压垮,更没有成为埋在课本里的“书呆子”。她的课外文体活动也仍然如在南开时一样丰富多彩,体育场上,她仍是校篮球队和排球队的主力队员,校合唱团和话剧社的演出里也少不了她的身影。此时的严仁英仍然是清华校园里一个轻松愉快的女生。

虽然一直自谦“球打得并不特别好,主要是自己个子高”,但清华女排校队的曾经岁月一直是严仁英难忘的回忆。因为她是当年清华大学女子排球校队中身材最高的队员,而且当年的清华女排校队还曾有过与同时期的清华大学四年级男子排球队一次“虽败犹荣”的“鏖战”经历。

那是在严冬刚刚过去天气逐渐转暖的3月,有一天,校园里一张显眼的“布告”吸引了不少学子上前观看。原来是大四年级的男子排球队准备搞一场排球比赛的活动,为此,他们特邀请校内各排球队参加比赛。此“告示”一发,立刻引起了清华校园各路排球“先锋”的关注。谁都知道大四男排的实力,虽不致说“打败校园无敌手”,但一直“战绩颇佳”,因此,这个“排球比赛”亦可说是大四男排向全校发起的“挑战书”。于是各路球队纷纷加紧训练,准备接受挑战。

几天后,众球迷瞩目的第一场“挑战赛”终于在清华校园的体育馆举行。比赛还没开始,馆内观众椅上就已坐满了围观者。随着队员们的入场,刚刚安静的观众席又微微地骚动了。因为谁都没有想到,这第一场应战的竟然是清华大学的女排校队!

那时打排球还是9人制,队员分3排站位,比赛时队员位置不轮换。相比之下,那时的球网比现在要低,比赛场地也比现在稍大一些。

比赛开始了,虽然对手是清华的“劲旅”男排,女排队员们却没有胆怯,这固然有女队员们“屡战沙场”的经历,另一方面,赛前她们的队长张梦庄的“热烈鼓动”也可说是最大的鼓励。

比赛结果是大四男排以2∶1获胜,虽然很多人觉得不能排除大四男排的有意让球之嫌,但不得不说,女排校队姑娘们的表现是无可挑剔的。在张梦庄队长的带动下,每一个队员都积极认真比赛,个子最高的严仁英一直非常活跃,而在第三局,队员陈德君一连几个漂亮的发球,竟为女排校队争得了6分。

这个一直为当年清华校园的球迷们津津乐道的排球“挑战赛”,不仅别开生面、意义非常,也永远写进了清华大学校史的记载中。

从严氏蒙养园到严氏女学,从南开女中到清华大学,从懵懂的女孩到立志学医的医预科大学生,严仁英始终以她过人的天赋,迈着轻松的步伐,追逐着她的梦想……